破除农村随礼习俗的路径探讨
——以某县随礼旧俗为例分析
2020-12-08周艳
周 艳
中共岳阳县委党校,湖南 岳阳 414105
“人情随礼”是中国传统习俗,但在传统性因素和现代性因素的双重冲击下,农村人情随礼习俗的“情感性”动机逐渐弱化,“纯朴性”风貌逐渐异化,“功利性”动机日趋上升,“负面性”影响日益扩大,农村人情消费开始呈现出一种“关系化”的倾向。
一、某县农村人情随礼习俗的基本貌况
(一)人情随礼习俗的演化趋势
1.人情名目逐渐增多
相对于过去的人情名目,现在大大增加了,无论是以前传统需要请客的结婚死人的红白事,还是参军、上学、置业、乔迁、生子、生日、升迁、生病、开工、开业等等都要聚一聚、办一办,可谓是名目众多、五花八门。部分农村“逢事必请”变成了常态,“人情”所致的负担成为村民一项沉重包袱。
2.人情礼金逐渐攀升
如今的人情关系更加金钱化,以前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种单纯美好的情感表达几乎很难见到甚至不复存在,现在大多数人情往来直接就是以赠送现金为主了,而且人情礼金数额逐年在攀升。从2010年到2016年,某县农村平均礼金数额年增长18-45%,10%的年收入增长与之相形见绌,滚雪球一样的礼金沦为衡量感情深浅的砝码。
3.人情规模逐渐扩大
以往只请礼尚往来的亲朋好友,现在请客普天同“请”,除亲朋好友外,邻居、同学,甚至只有一面之交的熟人,只要扯得上关系能请得到的全请。
4.人情周期逐渐缩短
现在农村一些男女青年或者一些老年人外出务工的情况特别普遍。务工这一现象,从客观上也扩大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在人与人互动交往逐渐频繁的情势下,必然增加了人情随礼的频率。
5.人情关系逐渐物化
人情随礼促使人际交往演变为靠权势与利益来维系,成为一部分人利益输送、蓄意敛财的工具,礼尚往来传统被扭曲异化,人情随礼不再是真实情感的表达,已逐渐物化。
(二)人情随礼异化的内在根源
1.差序格局的束缚
农村社会的每个人,作为社会性的一面,建立起来的关系网和社交圈,几乎都是先从以自身为中心的血缘关系而延伸展开。所以大多数人为了寻求自己合适的社会位置,自然的被农村社会差序格局束缚。
2.传统文化的驱使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骨髓中,“不学礼,无以立”,这样一种传统观念也同样深入人心。人情随礼就逐渐演化为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之一些人传统面子观念强,喜好攀比,更加助推了人情随礼的风气。
3.私人利益的凸显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下,人情随礼的目的意图也变得复杂起来,联络感情已经不是唯一目的,敛财、建交、炫耀、攀比等等一些私人利益性凸显起来。
二、革新农村人情随礼习俗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宣传,转变人情随礼观念
政府应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信息传播、价值观宣扬等等手段,大力宣传正确的人情往来观念,包括教育部门也可以在学校开展正确的人情往来观念培养,从娃娃抓起,培育人情新风。其次可以多元引导农村社会人群把更多的钱财投入到一些生产建设中,激励鼓励创业。另外,应该加大对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切实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可以探讨通过一些贴近生活贴近人们喜好的文化娱乐生活,灌输一些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新的观念文化,达到提高他们自己的思辨能力,进而对于一些陈旧落后的人情随礼旧俗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还有就是村干部和党员干部应该做好表率,带头自觉倡导文明之风,破除旧习,树立新风,接受监督。
(二)增强村民自律意识,端正人情随礼动机
增强村民自律意识,端正人情随礼动机。针对现在农村人情随礼攀比之风,应该摆正心态,金钱并不是维系衡量人际关系人情深浅的唯一指标,从自身经济条件出发,合理支出,不要让人情成为自己沉重负担,这样也是给对方减轻压力,其实是一种双赢,不要因为一时意气造成恶性循环。
(三)建立村规民约,规范人情随礼行为
建立村规民约,规范人情随礼行为。各村内部或者各族内部建立有效的规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往往会起到很好地效果。首先,要有一些带头的群众,例如一些村里族里的党员、干部、族长等,严格接受并执行规约。其次,群众之间好好对照村规民约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相互之间加强监督,破除人情随礼恶化之势。
(四)设立协调机构,引导人情随礼事务
设立协调机构,引导人情随礼事务。现在每村不仅都有村支两委,还都有红白喜事管理理事。理事人员都是由村民自己选举出来的,在群众中具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比如在村里一些红白喜事之际,可以召集村里村民开会商议,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各个家庭压力的目的,比较具体地去探讨一些人情往来礼金标准,送礼方式多元选择,仪式规模大小,宴请宾客对象多少等,探索一些既切实可行又能较好持续遵照执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