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语言风格与语言艺术的意义
2020-12-08张炜
张 炜
河南省南阳工业学校,河南 南阳 473035
每一名教师由于社会阅历、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因而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语言风格。每一中语言风格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师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艺术。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概述
汉语言文学既是一门语言学,又是一门艺术学。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语言,是教师进行授课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每一名汉语言文学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教学语言对于汉语言教学的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汉语言教学更是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在教学和生活中要为人师表,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
同时在教学中,也要体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性和科学性,严谨教学,也要注重语言的智慧,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并能得到启示。教学语言的科学恰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让汉语言教师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1]。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语言风格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风格一般包括:一般语言、文学语言、态势语言三方面内容,此三方面内容形成了汉语言文学稳定、独创的风格。教师的教学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由于教师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认知能力等方面都不仅相同,因而课堂上呈现内的语言风格也是各有千秋。大致上可以分为情感型、典雅型、质朴型、幽默型这几类,再笼统一点讲,可以分为积极型与消极型。如果根据教师的性格或者是教学方式来划分,又可以基本分为内向型与外向型两种类型。
外向型教学风格的教师,一般课堂比较高亢而富有激情,教师讲课语速稍快,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都会比较丰富,常常会表现出夸张的表情,这就很能调动课堂的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学生在这样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中,能够紧跟教师的节奏,进行思考和想象,会表现的比较活跃。但是这种语言风格的课堂,往往课堂上的信息量比较大,一些学生不能及时跟上课堂的节奏,对教学无法及时做出应有的判断,知识也就不能完全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升[2]。
内向型风格的教师,课堂上一般语速较慢,声调也会比较低沉,教师的课堂表现力不强,通常是课堂的肢体动作比较少,而是注重对知识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但是如果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知识,就会产生一定的疲倦和厌烦心理,课堂的注意力也无法保证一直处于集中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受到挫伤。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实践方法
(一)把握好课堂内的声调和语速,控制好节奏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是一门语言学科,而且还是母语。因而对教师的声调、语速、节奏、韵律等条件的要求都会比较高。教师在不同的文章中要采取不同的声调、语速、节奏和韵律,所有这些条件的把握,要坚持“适中”原则,注意考虑中职阶段学生的特征,再选择合理的课堂节奏,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李白《将进酒》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就要注意对全诗情感基调地把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结和节奏来进入这首诗歌的教学,同时也要注意全篇大起大落的地方,要及时转换语速和声调,控制好课堂的节奏。
(二)有感情地进行授课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文章类型,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如果运用一种机械的表达,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地把握。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积极进入状态,使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充分利用非语言因素来增强课堂的表现力,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凤姐”出场的那部分语言描写可以发挥想象力,配上相应的动作,会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王熙凤的人物特征。
(三)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是可以适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增添语文课堂的幽默感和趣味性。比如教师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就可以采用朗读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朗读,再有教师示范朗读,然后听朗读带,最后全班齐声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词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完这首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这首词改变成短剧,让学生进行幽默的即兴表演,这样课堂的氛围就被带动起来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风格与语言艺术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广大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语言风格与语言艺术的把握,恰当选择合适的,并且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