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批判
2020-12-08王霞
王 霞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都批判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对人类遭遇的生活困境和人的命运发展投以热烈关切,这就使得杜威的哲学在某些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某种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对话的可能。然而,杜威以经验自然主义为基础而建构的实用主义并未真正理解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杜威关于经验自然主义的论断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维度的考量。对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批判,就是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新审视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从根源上揭示实用主义的理论缺陷,论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合理性及其价值所在,用以指导人们不断创造有益于主体自身发展和社会普遍进步的价值成果。
一、批判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缘起及必要性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成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直至现在,杜威仍被美国学术界当作20世纪美国头号哲学家。”(1)刘放桐:《实用主义的研究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30页。经验自然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其世界观最集中的表现。可以说,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贯穿了其哲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是其“哲学改造”的出发点和立脚点。综合来看,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是建立在批判传统经验论和理性派哲学对世界“二元化”基础上的哲学改造,其倡导主体要主动投身实践,积极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以劳动实践为基础,阐释了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强调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杜威经验自然主义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实践对于现代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意义所在,以及人们如何做到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实现科学与价值的统一。
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就一度在中国讲授实用主义,并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思想界人士的追捧。但由于实用主义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利益且倡导资本主义社会改良,与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以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事业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旨相悖,导致实用主义在中国被视为反动的哲学思想而长期被拒斥。直到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出现了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涌现了一批研究实用主义的学者,开启了重新评价实用主义的历程。这一历程是必要的和及时的,从哲学理论上说,我们过去受到苏联日丹诺夫“两条路线”的很大影响,不能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进而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把握;其次,受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对待哲学的态度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忽略了哲学作为价值观的一面,甚至将价值论归于唯心主义或主观主义,对主体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实践活动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最后,把实用主义庸俗化为急功近利、为达目的不顾原则的“唯效果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其提倡主体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一面。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适应了当时美国社会尤其是美国资产阶级的需求,进而培育了现代美国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实用主义也在风云变幻的美国站稳脚跟,通过近两百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向市场经济时代,与世界接轨,同资本主义国家合作,提升社会主义国家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实力都需要重视和研究发达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在批判其弊端的同时看到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价值,这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极有益处的。
二、批判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展开
(一)批判“经验”与“自然”构成的“第三条路线”
在追溯经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杜威认为,不管是古希腊哲学家将经验理解为日常生活中通过行为活动而日渐积累的处理问题的一种行为技能、习惯或常识,还是近代经验主义者将经验抽象化为与理性相对立的感觉经验,都未能抓住经验的本质。杜威提出,经验应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关,且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出新的内容,不断显露自己的本质力量。“生物按照自己或繁或简的机体构造作用于这个有机体及其活动。这个生物经历、感受它自己行为的结果。这个做(doing)或遭受(suffering)的密切关系,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经验。”(2)[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刘华初、马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70页。可见,杜威所说的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是事物持续经历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必须直面环境,“遭受”环境的种种“境况”,又要对不同“境况”作出反应。经验既不是某种超验的精神实体,也不存在于人类认知之外的世界,而是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中,杜威称其为“自然”,即一种有人的活动参与的具有人文特质的环境,既包括有人类涉足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自然与经验不可分割,经验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自然是经验中的自然,二者构成统一的整体,“这种经验不是把人与自然隔绝开来的屏障,而是被人理智地用来揭示自然面目的真实手段。”(3)刘华初:《实用主义的基础——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通过实践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着人自身。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它涵盖了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贯穿于人的生存、生产、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但在马克思的语境中,人的实践首先产生于感性的客观世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人类自产生以来就处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在自然中逐步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了人类社会。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载体,人类必须尊重环境的客观性,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并利用规律对环境进行积极的改造。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在某些方面确实契合了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但他并未指明经验与自然的客观本质,虽然经验所强调的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其显示出一种面向实践的动态发展之势,但这种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缺少坚实的客观基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杜威企图超越近代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二元分立”的僵化局面,避开本体论问题,对世界的客观本质不予正面表述,表面上是一种“超越二元论”的“第三条路线”,本质上是为其实用主义铺路。避免任何将哲学概念二分化的倾向,以防止再次陷入近代哲学主客、心物对立的分裂局面是实用主义的主要特点,皮尔士甚至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是“站在沼泽地里”且“不需要坚如磐石的基础”。而一种理论一旦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就很难长久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实践以客观性,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实践是人们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实践的观点内蕴了物质的客观性和先在性,人应当通过实践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类社会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杜威不懂得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缺少坚实的唯物主义立场,最终陷入主观主义的窠臼。
(二)批判工具主义真理论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不是一律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利用各种手段去改造环境,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只是重复既往,或等候意外事件来强迫我们变化;而是利用既往经验来造就未来更好的新经验。这样,经验这个事实就包含着指引它改善自己的作用。”(5)②③[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刘华初、马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76、123、124页。这就是经验的自建构性。经验通过其自建构性优化自身、发展自身,不断积累对主体有用的知识,获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杜威认为,观念、理论、知识等是否能成为真理应当看其在经验中是否取得预期效果。“所谓真理,是一个应用于各种实际的、预见的和期望的事情中的抽象名词,它要在其作用和后果中得到证实”②。真理的意义不在于其是否反映实在,而在于对人的行动、实践是否有用、有效,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而设计的一种方法、工具,这就是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论。杜威批判地继承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詹姆士关于真理的思想,并极力克服詹姆士“有用就是真理”的实用主义主观论断,他认为真理的作用突出地反映在它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谓真理即效用,即真理是观念或理论宣称可以在经验改造中所作出的贡献和服务。”③可见,杜威的真理观是为现实的社会改造活动服务的,这是杜威的进步之处。但是,杜威没有认识到,将实践活动的效果、效用作为评判真理的标准,看似是将真理与实践紧密结合,其实是对真理本质的遮蔽,仍然没有摆脱将满足人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当做真理标准的路子,用价值思维方式去思考真理,反而吞没了真理的客观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实用主义的滥用,出现了“只求利益,不讲原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庸俗实用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目的与手段是辩证统一的,反对“只问目的,不择手段”的原则,认为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也就不正当。而为了正当地达成目的、效果,就必须要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体有目的的活动,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条件改造环境,如此循环往复,人的实践得到发展,人的认识得到深化,即“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501页。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世代积累且持续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创造物构成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⑤我国学者在关于实践成败标准的讨论中指出,“看实践是成功还是失败,归根到底是看是否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即实践的结果是否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亦即是否实现了当时客观条件所存在的人对客体的最优价值关系。”(7)陈新汉、孙伟平:《价值论研究(2018年第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7页。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保证了真理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又强调了人的理性与价值,统一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手段与目的、理想与现实。
杜威主张真理的效用主要看它对公众而非个人有用,提出“建立一种能保障社会成员的具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他们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的‘伟大共同体’”(8)刘放桐:《探索、沟通和超越: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7页。的构想,这是杜威对超越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努力。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论突出了效用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崇尚行动、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实用”精神,“与其他西方哲学流派相比,实用主义是一种最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说主体性)、最为反对脱离实际的抽象思辨以及消极无为的机械论的哲学。”(9)刘放桐:《实用主义的研究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85页。杜威关于主体间性和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具有一定价值。
(三)批判实验经验主义的价值判断理论
人的价值和利益是杜威经验自然主义最重要的关切点。“哲学基本上是研究价值的——是研究人类行动所要追求的目的的。人类即使具有了广泛而正确的知识体系,他仍然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对于这种知识他将如何行动,如何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去做些什么。”(10)[美]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32-133页。转引自刘华初:《实用主义的基础——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页。经验自然主义认为,人类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是仅靠单纯的感觉和随意性,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相应调整,通过理智思维分析所处境况,保持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目的就是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并在紧急困境中实施可实现的可能性。”(11)[美]康乃尔·韦斯特:《美国人对哲学的逃避:实用主义的谱系》,董山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0页。杜威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价值和评价的理论,“正是由于对现有环境(影响人活动的各种条件的综合)的不满意和创造一种新的环境的渴望才使评价活动得以产生。”(12)②③刘放桐主编:《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23、214、236页。
杜威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解决价值问题,构建了实验经验主义的价值判断理论。他以“评价判断”为核心,通过实验的方法对未来进行一种可能性的预测,对手段和结果进行评估和权衡,深入挖掘相关数据和关系,旨在尽快作出判断,取得有效成果。“通过评价判断而创造价值,通过创造价值而享用价值,并通过创造价值实现人自身的价值,才是人类生活的本质和常规。”②杜威反对哲学对“至善”、最终目的等确定性概念的追寻,提倡要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只有现在进行着的具体“情境”才有意义。但杜威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理解比较粗浅,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本性与文化的关系,过分依赖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索对于哲学的影响和介入,隐没了科学与哲学,科学问题与价值问题的差别,“不仅科学本身是一种价值,而且科学还是有效地鉴定人类和社会生活所有方面一切评价的最重要的方法。”③杜威主张从因果关系和操作上界说价值,他看重的不是价值的内容,而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行动。
可以说,杜威在价值问题上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但同时也造成了哲学的科学化倾向。把哲学当做工具,将思想让位于技术,这是西方社会遭遇现代性困境的主要根源。我们应该看到,科学和价值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3)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524页。首先,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一种客观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⑤个人,这些个人首先要尊重对象的客观性,遵循客观规律,这是实践的物的尺度;其次,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行为活动,体现着人对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尊重与满足,是对自身主体性、能动性的确证,这是实践的人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实践,将抽象的哲学范畴转向现实的、有生命的人,高扬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又关注主体、内蕴价值,真正做到了科学与价值的统一。
从根本上讲,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出发点始终是个人,始终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核心,这种哲学理念虽然能在短期内促进人们为自身利益而积极探索,但长此以往必将给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矛盾和灾难。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消灭资本主义、消除人的异化、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创建。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也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人道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时就坚持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关注无产阶级的生存境况,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力图以实践的哲学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其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是人的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实现了哲学的实践转向、价值转向,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发展,是我们必当学习和运用的兼具科学性和理想性的思想武器。
三、对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价值反思
杜威作为第一代实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其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实用主义的发展,更将实用主义的原则和精神融入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实用主义的弊端愈加明显,这一塑造了美国精神的哲学理念并没有愈合资本主义社会的伤口,反而造成了更大程度的撕裂。在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实用主义所倡导的改良、妥协、平衡的治理社会的方式并未解决美国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反而不断引出新的问题。经济上讲求效益、精明算计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财富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穷人队伍愈加庞大;对金钱的追求和对眼前利益的看重使得人们纷纷投身流通领域或服务行业,重投机而轻生产,享乐主义泛滥;企图协调利益与正义的实用主义新自由观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阶级矛盾、种族矛盾,社会上排斥和歧视有色人种,种族问题愈演愈烈,社会动荡不安;实用主义以个人价值为核心导致利己主义泛滥,人们注重谋取私利而忽视共同价值。此外,美国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还带来了众多现代性问题,实用主义所倡导的探索精神逐渐转向了保守主义和宗教皈依。然而,美国政府却到处推行其固化的“民主价值观”,“企图用一种文明取代其他的所有文明,导致了美国一次又一次地走入了死胡同。”(16)余怀彦:《深层美国:实用主义与美国的300年》,中国友谊出版社2015年版,第309页。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其初衷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但由于难以克服自身矛盾,不能清楚地回应和解决哲学所面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价值和评价等问题,必然造成实践上的混乱和失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才能正确看待人类在改造环境中的主客体关系,才能厘清和把握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价值现象和问题,才能正确处理纷繁复杂的价值矛盾和冲突,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投入有益于自身、有助于社会的价值创造活动。
首先,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根本源泉,立足实践才能对外部环境进行科学改造。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尤为激烈的今天,尊重客观实践、遵循客观规律仍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价值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轻视甚至违背规律,则会失去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尤其在人们取得显著成绩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对自身能力过高的评价中,往往用自负代替了对自然的敬畏。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坚持自然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工业化日益发达的今天,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文明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伟大创举,它体现了人们立足实践,在尊重自然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的辩证统一,必将给改造自然、社会乃至人自身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是我们必须坚持并长期执行的科学方针。
其次,现代社会需要理想性和方向性的价值引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和世界的普遍交往,人类社会必定会走向更高级、更先进的历史阶段。当今世界在各个方面已远超出马克思和杜威生活的时代,人类的实践活动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远、结果更加难以预测。若我们仅关注细小的、碎片化问题的解决,认为“眼前的细小的利益,眼前的细小的改革,眼前的细小的进步就是一切,长远的、根本的变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17)转引自刘放桐:《实用主义的研究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56页。,忽视一个社会所处的宏大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方向,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解决问题,缓解社会阵痛,但从长远来看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如果只顾眼前效用,就会造成盲目的行动和有害的结果。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人们大胆探索,追求实效,但这是建立在国家统筹规划、长远布局的基础之上,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国内外形势而实施的科学举措,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伟大实践。随着参与社会生活和事务的主体越来越多、实践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如果没有总体性和引领性的价值规范,则不能对纷繁复杂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了中国国情的新发展,我们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相结合,浸润社会成员的精神和思想,激励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最后,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树立共同价值理念。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成为可以经验的事实,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在对话与碰撞中交流融合,达成共识,形成规范,成为共同价值。共同价值的存在、丰富和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在传承发展本民族优秀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应当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思想。美国的实用主义正在经历狭隘与僵化的困难阶段,若要进行转化和更新,是有必要汲取其他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的智慧的。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也提倡“建立一种关于价值的见解,成为人类行为获得新的统一的基础,这就是哲学现在应该做的事情。”(18)刘放桐主编:《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60页。那种只把自己的价值理念奉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理念并强制推行给其他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是反全球化和反人类的。只有承认和尊重价值的多元化现实,秉持多种价值长期共存且“和而不同”的理念才能创造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球社会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在当前条件下,我们更应该立足国内国际的客观实际,走出两极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不断寻求共同价值,在多种价值取向之间不断创造统一和谐的运动方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