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肝脾同治*
2020-12-08陈兰玉熊墨年胡凯文
陈兰玉 熊墨年 胡凯文△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肿瘤科 (北京, 100078) 2.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具有起病隐匿、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等临床特点。我国为世界肝癌高发区域,临床以黄疸、腹水、肝区疼痛和甲胎蛋白持续性升高等为主要表现。根据症状、体征,肝癌属于中医“积聚”“癥瘕”“脾积”和“肝积”等范畴。中医学认为,癌症是发生在某一脏腑的全身性疾病,痰浊、气滞、血瘀等病理产物与乖戾之气相合,郁积化为癌毒留于体内,正不胜邪,邪盛正虚所致。因此,在肝癌的整体辩证论治上,应强调肝脏与其他脏腑之间尤其是脾脏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1 元气之本——脾
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乃人体健康之本[1]。脾胃受伤则元气受损,元气受损则百病丛生。从病因学和发病学角度而言,《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之所以能入侵人体,是因为有脏腑、经络、肌肤腠理之间的正虚之隙可乘。卫气由水谷精微化生,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及转输,不能为卫气化生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故脾虚则卫外不固,外邪趁虚而入。《灵枢·本神》中指出“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腾等,都离不开脾胃的配合。若脾胃升降运化功能遭到破坏,不仅造成消化系统失调,其他脏腑如心、肝、肺、肾等亦会受到波及。相反,五脏六腑病变也会累积脾脏,正如《素问·悬解》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各脏腑之间气机升降相互配合,相互联系,降中有升,升中有降,组成一个有机整体[2]。周慎斋曾在《周慎斋医学全书》中提出了五脏之中皆有脾胃的论述,“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肾之脾胃,脾胃之脾胃”。
2 从临床上分析脾脏与肝癌的关系
传统中医学中并无“肝癌”这一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是随着现代中医逐渐发展而形成的。肝癌是有形结块聚于胁下,在中医学中随着主要临床表现不同而归属于“岩”“癥瘕”“积聚”“黄疸”“胁痛”“痞满”“臌胀”等范畴。现代中医将肝癌的病因病机大体归纳为“瘀、虚、痰、毒”,其中“虚”又以脾虚为主[3-5]。中医“脾”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密切相关,脾胃功能直接影响疾病转归,肝癌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否正常,对机体自身免疫力、疾病转归和预后均有重要影响[6]。脾居中土,持中央,运四旁,调升降[7],为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肝属木,体阴用阳,为藏血之脏,主疏泄,条达全身气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统血,肝、脾二脏生理上互相依赖,病理上互相影响。脾健运,肝得水谷精微滋养后,有助于正常发挥疏泄功能,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亦有助于肝藏血及对血液的调节。《医宗金鉴》有言:“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养,水以灌溉”。《读医随笔》亦云:“脾主中央湿地,……,必借木气以疏之”“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肝癌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肝区疼痛、纳差、乏力、消瘦、恶心,或有黄疸、腹水等。这些症状都属于中医“脾胃病”的范畴,说明脾胃气机升降及运化功能参与肝癌进展全程。湿热毒邪入侵,蕴阻中焦脾胃,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功能失常,遂出现纳差、乏力、恶心等症状。湿热阻滞气机,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浸淫皮肤,发为黄疸。外邪入侵,脾土受损,运化失司,清浊不分,水道壅塞,气、血、水停于腹中,聚而成腹水。历代医家都非常注重脾脏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医述》云:“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证治汇补》云:“积之始生,因起居不时,忧恚过度,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结于腹中,或因内伤外感气郁误补而致”。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也提到:“凡脾肾不足,虚弱不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丹溪心法》记载:“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脾胃受损,水谷不化,运化无力,致水液停聚,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气、血、湿、热、痰、瘀相互搏结于肝,积聚成块,发为肝癌。脾虚化源不足,抗邪无力;或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日久加剧肝癌病程进展。可见,二者在病理上常常互相影响。
3 “肝脾同治”在肝癌治疗中的运用
中医治病,不仅要从病变脏腑本身治疗,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他脏入手调理。历代医家向来重视健脾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难经·七十七难》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张氏医通》记载:“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不问何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若夫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养无益也”。《医学心悟》曰:“虚人患积者,必先补其虚,理其脾,增其饮食,然后用药攻其积”。这都直接体现了在肝癌治疗过程中固护中焦脾土、肝脾同治的重要性。改善脾胃功能,使中土健运,生化有源,各脏腑得到滋养。正如张元素所说“养正积自除”。
脾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尽管疾病表现于不同的脏腑组织,根据脾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均可通过疏肝、理气、化痰等治法健运脾胃,化生气血,灌溉他脏,扶正祛邪。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提倡“治病之法,必以谷气为先”的注重脾胃的理念。张景岳则提出百病皆与脾胃有关的观点,“五脏中皆有脾气”“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熊墨年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益气清毒”法,认为癌毒首先耗伤正气,气虚则脾弱,脾弱则心不行血,肝不疏泄,肺不宣发,肾不滋养,脏腑失调[8]。故肿瘤治疗应侧重益气健脾,既能紧扣病因病机,又能祛邪不伤正。由于恶性肿瘤耗损人体正气,所需之气应徐徐补之;而癌毒在体内积聚日久,应缓缓清之。益气清毒法侧重使用性平的药物缓慢清除邪毒。清毒之本在于益气,而益气之本在健中。健中益气的目的在于达到三健三顺。首先,要脾胃健,脾胃健则五脏皆旺,邪不可干;其次,要营卫健,营气健则可濡养脏腑,卫气健则抗邪有力;第三,要开阖健,上下调达,三焦通畅,则正气四达,邪有出路[9]。健中又有助于三顺,一顺气血,内无气血痰瘀癌毒互结之患,外无邪毒侵袭之忧;二顺气机,脾胃升降有序,肝胆调达,心肾相交,使邪毒无流窜之路,正气通达有道;三顺出入,入则能有效吸收水谷精微,抗邪有源,出则体内无污浊邪毒滞留,邪有出路[9]。基于三健三顺的治疗目标,由此衍生出健中八法。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根据具体证候选用不同治法,加减用药。如针对脾胃亏虚证,则选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山药等;湿邪困脾证,可选用四君子汤加藿兰、佩香、豆蔻、薏苡仁、黄芩等;中焦虚寒证,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干姜、法半夏、益智仁等;肝郁脾虚证,可选用四君子汤加柴胡、佛手、玫瑰花、薄荷等;脾肾阳虚证,可选用四君子汤加肉苁蓉、仙灵脾、补骨脂等;脾阳下陷证,可用四君子汤加柴胡、升麻、黄芪等;脾胃阴虚证,可用四君子汤加石斛、麦冬、沙参等;食积胃脘证,可用四君子汤加鸡内金、焦三仙等[10]。清毒主要分为清除入侵六淫和内生积聚的癌毒。可通过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滋阴、润燥等治法清除六淫邪毒。对于内生癌毒多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中药,再根据不同部位肿瘤归经不同,选用不同清癌毒中药。如肝胆癌常使用石山慈菇、猫人参、莪术、三棱等;肺癌常用鱼腥草、半枝莲、金荞麦等;肠癌常用败酱草、槐花、地榆等。同时配以抑制癌毒进一步生长的消肿散结、破血消积类中药,如鳖甲、石见穿、夏枯草、鸡内金、斑蝥、三棱、莪术等。清毒的同时也要考虑癌毒的出路,所以配以引邪外出之药也是治疗中不容忽视的一面。如肝胆癌可配以蒲公英、茵陈、金钱草引邪毒下行,肺癌常用桔梗、生麻黄、木蝴蝶等引邪上行而出。
健脾理气中药常用于临床肝癌的治疗中,不仅能有效减轻各类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缓解患者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痞满、乏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亦能延缓肝癌的体积增长,增强机体免疫力。孙保国等[11]观察健脾解毒方对肝癌大鼠模型的抗癌作用,及其与T细胞受体β链超变区第3互补决定区基因谱系的关系,发现健脾解毒方可抑制瘤体增长及转移,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增强TCRVβCDR3基因谱系表达有关。有研究表明,健脾理气中药还能对抗晚期肿瘤导致的恶液质的发生和进展,改善代谢紊乱,显著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MHCI/MHCII表达有关[12]。另外,疏肝健脾方药能防止DEN诱发肝癌大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产生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2能力下降,提高机体免疫力[13]。孟志强等[14]认为,健脾方药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同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影响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221端粒酶活性。
4 结语
肝癌是一种生存率低、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现代医学治疗方式繁多,如手术、放疗、化疗、局部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但都不能完全消灭肿瘤,其复发、转移率高,并且治疗的同时常常存在乏力、疲倦、纳差、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这些症状均属于脾虚的表现。尤其在患者接受了攻伐性治疗后更易产生。所以配合健脾益气法能缓解甚至消除上述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肝癌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血亏虚,邪毒壅盛,因此在治疗上应强调肝脾同治、健脾益气、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副作用,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