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脑脊液蛋白与面神经瘫痪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2020-12-08彭冶涵任玉峰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髓鞘面神经脑脊液

王 薇,彭冶涵,崔 晔,任玉峰,李 森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32;2.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种感染后由免疫反应介导的周围神经病,首发症状常为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很快加重并向近端发展,可累及躯干和脑神经,严重病例可累及呼吸肌和膈肌,导致呼吸麻痹[1],甚至危及生命。该疾病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神经根、周围神经髓鞘脱失,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发生轴索变性和髓鞘脱失并发或者轴索变性,时常合并脑脊液蛋白水平异常[2]。至今尚未明确神经髓鞘损伤相关机制,但有研究显示可能与抗体参与的体液免疫失平衡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周围神经急性脱髓鞘损伤有关[2]。临床研究显示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情况常通过脑脊液蛋白水平进行判断,脑脊液蛋白是评估脑脊液循环系统免疫反应的生化指标,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根免疫反应的程度[3]。GBS患者可出现面神经瘫痪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面神经根发生免疫炎性反应引起面神经损伤有关,那么GBS患者脑脊液蛋白与面神经瘫痪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GBS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与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来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门诊急诊病房收治的48 例GBS患者。经腰椎穿刺、免疫学检查与肌电图检查确诊的GBS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2010年《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1]推荐的诊断标准。②年龄6~80 岁的住院患者。③接受腰椎穿刺、肌电图检查。排除标准:①伴有下面一种或多种引起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的疾病:脑(膜)炎、脑或脊髓肿瘤、脑出血、脑脓肿。②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③入院前已行激素、免疫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入选病例共48 例,其中男性30 例,女性18例,年龄为19~79 岁,平均年龄(47.8±16.5)岁。

1.2 方法 对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面神经受损情况、腰穿结果、脑脊液蛋白检测结果。

1.3 评价指标 脑脊液蛋白轻度偏高:脑脊液蛋白水平在0.60~1.0 g/L;异常偏高:脑脊液蛋白值高于1.0 g/L。面神经瘫痪评判标准:患者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体征、口轮匝肌无力、查体出现眼轮匝肌、面部表情肌瘫痪症状。按照以上标准分成面神经瘫痪组和面神经正常组,脑脊液蛋白异常偏高组和脑脊液蛋白轻度偏高组。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面神经瘫痪组与面神经正常组的生化指标特征 本研究GBS患者面神经正常组与面神经瘫痪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72.92%(35/48)、27.08%(13/48),面神经正常组脑脊液蛋白为(0.98±0.41)g/L,面神经瘫痪组脑脊液蛋白为(1.46±0.54)g/L,面神经瘫痪组与面神经正常组脑脊液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GBS患者脑脊液蛋白分组的面神经瘫痪发生率 在面神经瘫痪发生率上,脑脊液蛋白异常偏高组[45.45%(10/22)]和脑脊液蛋白轻度偏高组[11.54%(3/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1,P<0.01)。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针对GBS疾病,尚未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但是临床认为该疾病和自身免疫反应存有一定联系,以周围神经、神经根髓鞘脱失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临床上症状多样,脑神经、脊神经或自主神经均可受累。有关GBS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与周围神经髓鞘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脑脊液蛋白是总体评估脑脊液循环系统免疫反应的生化指标,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根免疫反应的程度。临床采用脑脊液检查对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蛋白、病毒或相关抗体进行研究。GBS患者常伴脑脊液蛋白水平增高,并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的典型特点,脑脊液蛋白水平在GBS患者病情预判中具有临床意义[4-6]。

以往相关临床研究显示,GBS患者生化异常和肢体弛缓性瘫痪密切相关,但是GBS患者面神经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在本次研究中显示:GBS患者面神经瘫痪的发生和脑脊液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当脑脊液蛋白水平提升后,会明显增加面神经瘫痪发生率。在GBS患者中,颅神经受损主要包括面神经瘫痪,其中两侧面瘫的患者占比10%~35%,还极易合并其它颅神经损伤[7],相关国内外研究显示,在GBS疾病预测中面神经瘫痪临床意义重大,此种症状是患者开展机械通气的一种危险因素,还可以有效预测短时间内的预后质量。患者合并面神经瘫痪受到自身免疫反应的影响,GBS脑脊液循环系统免疫可通过脑脊液IgG、脑脊液蛋白进行评估,可反应神经根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详情[8-9]。

本研究中,在脑脊液蛋白水平上,面神经正常组和面神经瘫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患者脑脊液系统具有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合并面神经瘫痪患者中会明显提升。患者合并面神经瘫痪可能和血脑屏障通透性、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密切相关。在面神经瘫痪发生率上,脑脊液蛋白异常偏高组和脑脊液蛋白轻度偏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面神经瘫痪和脑脊液蛋白呈正相关,GBS患者面神经瘫痪的危险因素为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目前,GBS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升高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机制为:脑脊液早期钠通道阻滞因子QYNAD和干扰素7明显升高,诱导脑脊液蛋白产生增多[10];GBS早期神经根水肿、神经周围间隙狭窄及阻塞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本研究分析显示,脑脊液蛋白升高的GBS患者面神经损伤明显。其可能原因是该类患者面神经根损伤较重,并且免疫炎性反应强烈,炎性反应细胞因子如IL-6、TNF-α产生增加,其中TNF-α可选择性地损害面神经髓鞘,导致轴索的最终破坏[11]。所以脑脊液蛋白越高,免疫反应明显,说明周围神经损伤越重,本研究中,多数患者行丙种球蛋白治疗,且颅神经症状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GBS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会影响面神经瘫痪的发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探讨GBS患者的免疫机制与病情监测等方面有着潜在的临床意义。但由于本研究为小样本量、回顾性研究,因此研究有一定局限性,需采用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论证本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髓鞘面神经脑脊液
听觉神经系统中的髓鞘相关病理和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髓鞘探针在脱髓鞘疾病的应用进展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大型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脑子也是水做的
人从39岁开始衰老
细胞信号通路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及髓鞘再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