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生态视角探讨非遗保护问题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物质

(平顶山市群艺馆,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随着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演进,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根本性的变革:由大生产驱动的城市发展模式整体上弱化,消费经济时代城市本身及其文化表征已成为一种可生产并进行交换的商品。城市旅游正是这样一种商品,在迅速变化的生态状况下,城市展现着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又引发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找寻生存与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如何使这种资源与现代城市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却很少人提到。本文以西安为例,结合城市变迁与文化生存的生态变迁,研究如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优势资源的发展保护,解剖城市旅游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为实现城市旅游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一、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它们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生态依附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活动等,城市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使得这些发生了变化,使它们丧失了实用价值而濒临消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原生地的西安,在城市背景中处于相对内聚封闭状态,保留较强的文化特色。总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撞融合,而且面临着城市发展中的经济生存问题,其生存发展越来越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我们当下在普查基础上,选取若干最具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项目列入国家和地方名录只是这一工程的开端。随之而来的科学保护,任务更加艰巨繁难。国务院2005年3月26日发布的《意见》中,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有了一个大致轮廓,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和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城市不再以单纯的GDP作为标志,文化在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实现经济的转型中,城市旅游是一种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在当下,旅游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动力。研究者多认为发展旅游业复兴非物质文化是可行的。虽然城市旅游在帮助非物质文化复兴中表现出自己的潜力,但在一些案例中,非物质文化的复兴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争论。例如,在北京“非遗”展示中,文化传承者为销路而愁,非物质文化遗产只作为静态的陈列、展示,缺乏包括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展示,以及商业化的运作有遗失文化本真性之嫌。城市旅游对“非遗”的保护是否有效或有效程度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旅游

近年来西安旅游市场发展非常迅速,2000--2008年国内年旅游人数从1502万增长到3168万,境外年旅游人数从65.04万增长到63.20万(2007年为100万)。西安由于它独特的历史资源禀赋,有着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将会给古城文化旅游增添新的色彩。西安是古代农业文化的城市标志,乡村文化传统仍延续在城市空间。“城市联合村庄的同时,还继续依托了村庄的道德基础:在日常的共同任务中愉快劳动、相互协作,以及在饮食、生育、祭祀供奉方面的共同习俗”。在这种文化生态下,创造了数量众多而又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如秦腔、长安乐舞百戏、皮影、剪纸、唐三彩制作工艺、风味小吃烹饪工艺等。然而现代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与乡村社会隔绝开来,使自身的精神要素与文化生产要素越来越单调、机械。传统社会的文化传承主体是在没有选择余地的社会环境中被动实现的,而现代社会使封闭的个体更能轻易地接触“他者”的文化,有了现实生活需要进行比较和选择的可能。在这种背景下,尽管西安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原有生存土壤和环境的破坏,加速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蒸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状况、保护及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但是在城市空间中其保护与发展面临困境。尽管西安采取了行政行为,如开展普查、建档、研究、保存等,以及为实现这些保护而提供的财政、行政、技术等措施,但如上所述,西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行政保护决不能是简单等同于行政审批,需要关注文化生存生态,为它们搭建一个合适的社会生存环境。西安城市旅游以体验汉唐文化为主,在崇尚文化多元的精神下,这种单一主题旅游模式在文化旅游深层发展中凸现得单薄无力。如此,民族社区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成为重要的补充:以回民街为标志的民族社区旅游源于居住聚集、地理位置等较好发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使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限的利用。一方面向游客展示出西安的底蕴,形成多元的旅游形象,激发游客对地方性文化的兴趣,但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在西安城市旅游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彰显,表达的仅是汉唐文化的一种附属,与构建文化多元化还有很大差距。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经济价值实现,关键在于旅游产品的设计,而这有赖于有效的载体。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载体形式有原生态型、次生态型和文化移植型。西安着力打造盛世唐都的过程中,可依托街道改造(如仿古文化街、乡土文化生态博物馆),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整体移植、综合展示,其基本要求就是不能脱离对文化生态、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原生态保护。张艺谋在《印象·刘三姐》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资源实体的紧密结合,以大型实景舞台表演作为载体实现产品转化,这是成功的一种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在于它们传授方式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它们并不乐观的生存现状使其在民间的传承性难以再续。但就旅游体验而言,文化传承人作为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是旅游资源中特色鲜明、个性独特和具有原生态的基冈,是旅游者在众多的旅游宣传信息中做出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现了一种机会。以仿古文化街建立的生态博物馆,表面上它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向游客展示各种民间技艺,出售传统手工艺品,以及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的“工”品,满足不同层次需要,实质上保证了文化传承人在旅游中的经济利益,从而解决了非物质文化技术传承的问题。这种非物质文化技术传承和表演与旅游体验一体的传承人队伍建设,既有利于遗产保护,旅游经济价值实现,又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结语

在应对城市发展和更新的潮流中,要完整保留住自己的地方文化,应充分发挥旅游在其中的作用,实现旅游经济与文化经济的融合,地方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契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如果政府在强调城市文化主题以及相关改造的同时,注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这对于城市旅游与城市整体发展将是一个层次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

西安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西安2021
Oh 西安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