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20-12-07冼小霞
冼小霞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当今的教育目标逐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目标导向。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广大教师要能够学会充分发挥出美术学科的作用和优势,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去设计有效的授课方式,为其打造出高效的有趣的美术课堂,从而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本篇文章则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和探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引言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其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老师应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能够充分利用该学科的特性,不断创新自身教学的手段和目标。在授课中注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机会。帮助其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强化其美术技能,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欣赏优秀画作,唤醒学生的艺术创作细胞
在课堂授课中,要想提高学生美术动手创作的积极性,老师就要重视为其打造良好的教学开端。通过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能够发现美术中蕴含的美感,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心理。在开展画作欣赏的过程中,结合同学们的实际喜好以及其生活经验,合理选择符合其认知范围内的作品。并借助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将画作为大家展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展现的画作内容要与教材所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關联,作品可以是著名画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1]。
比如,讲解人教版美术教材“水墨游戏”中,老师先带领同学们欣赏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比如齐白石、张大千、吴贯中等等这些著名画家的经典水墨画。并为其讲解水墨画的绘画技法,引导其尝试动手创作。之后,为了有效提高其动手创作的积极性,则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互相比较的心理,在同学们创作完毕之后,可适当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画作,作为授课讲解对象。这样一来,不仅能促使大家集中注意力观看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作品,同时还能激发其再次动手创作的兴趣。老师应用这一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同学们在之后的每一节美术课都会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教师能够拿自己的作品去讲解,并更加认真地进行创作,从而有效提升其主动动手创作的积极性,实现强化其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打造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动手创造的想象
为了提高同学们创作的想象能力,教师务必要在课上融入情境教学,通过为大家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提供广袤无垠的想象空间。从而有效为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者这一角色,重视对学生的思维想象进行启发,通过借助合适的素材或者案例,从小学生自身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出发,打造出高质量的美术课堂[2]。
比如,教学“星空的联想”中,该课主要展示了美丽的银河,为了带给同学们更好的感官体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于外太空的美丽图片,为大家科普太阳系中的家族成员,展现美丽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和飞船。之后,为了更好地激发其创作想象,拓展其创作的思维,还可以找到一些科幻电影片段,比如西方著名的电影《太空旅客》、《星际迷航》系列、《星际特工:千星之城》等等。通过利用新奇有趣的科幻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迸发创作灵感,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星空世界。
三、开展手工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美术中的手工课程可以说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同时,其也是最为直接的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实践的方式。教材中可以提供的手工操作机会各种各样,为了促使大家认真地完成手工制作的学习过程。老师要展开分组合作学习,通过让大家的分为几个小组展开手工制作比赛,针对获胜的小组适当给予一些小奖励,以此提高每个人的动手参与意识[3]。
比如,学习“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时,先为大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类型的汽车,并介绍制作汽车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构,比如汽车发动机、车轮、方向盘以及反光镜等等;告诉学生,这些结构都是设计汽车时不可缺少的元素。之后展开分组合作进行动手创作,让各个小组做好组内工作分工,积极鼓励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去设计样式最新,速度最快的汽车。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做好指导的作用,鼓励同学们尝试从色彩、功能上适当进行改造,引导其尝试应用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作为灵感来源,将其作为汽车设计的外形,或者也可以想一想汽车的一些功能或者特点等等。通过这一方式,不但能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激发出自身的艺术创作潜能,还能提高其动手创作的成就感。
四、重视课堂评价,在评价中不断完善不足之处
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教师也要重视课堂评价的过程,全面的评价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评价中,要不吝夸奖,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信,使其在发现自身优势长处的过程中加深对美术学科的喜爱。同时,老师也要应用和蔼地客观的态度,指出其动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其积极改正。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为其之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美术的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以后的三观思想、审美认知以及实践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学会应用科学、合理的授课手段展开教学活动。在指导学生展开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适当给予其自主研究和思考的空间与实践。通过为其构建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合理的情景,有效调动其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促进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艺华.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70-171.
[2]王乐.浅析小学美术手工课的教学途径[J].学周刊,2020(34):165-166.
[3]陆叶.浅谈小学美术手工布艺的创新教学[J].启迪与智慧(中),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