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0-12-07孟楠张影钱魏冬
孟楠 张影 钱魏冬
摘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会计这一职业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人员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和多元的文化价值选择,技术发展也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扎根时代,选择科学有效的路径完善道德监督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会计;法律;道德监督;道德建设
一、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意蕴
“道”本指道路,后引申为规律、法则。“德”,通“得”,是对“道”的“得”,即对规律的获得。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他认为,“道”与“德”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后者是实行前者的所得,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在现代语意中,“道”对应着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对应着人的精神品质,所以。“道德”一词既可以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精神品质(龙献忠、陈方芳、刘绍云,2019)。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让会计职业者在处理会计工作关系时遵循应有的准则和规范,做一个具备会计职业素养和道德的人。
道德冲突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已经存在,古今中外对其争论不曾停息,涉及很多复杂深奥的哲学理论。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道德发展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不了争论和斗争,换句话说,道德存在的表现形式就是道德斗争,如果没有道德斗争,道德没有存在的必要。道德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平时潜藏于人们的意识深处,隐而不显。人们自己都可能浑然不觉,而遇到某种事件或行为,便自然而然地进发、展现出来(储昭华,2019)。道德冲突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诉求不同导致的价值观不同。如果缺乏科学的道德引导机制,经济越发展,舆论越开放,价值越对立,思想越混乱,社会越撕裂。只要利益冲突存在,道德冲突就不会消失。社会发展必然会存在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利益体,是任由各自道德独立发展、相互对峙,还是加以引导、加强对话、在一定程度上达成道德共识?在价值冲突中寻求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的诉求路径,在价值分裂和对立中谋求统一,不是更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和谐发展么?
会计职业群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财务信息的加工和提供者,承担着众多社会期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水平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單位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牢牢把握当前关键时机,统筹研究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路,将这项工作作为促进国家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会计这一职业的具体体现。会计从业人数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任职在各个企事业单位、机关,工作内容涉及的是核心经济利益,从行业规模、范围、性质来说,人员道德状况会对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事业产生重大影响。会计行业健康发展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建立起监督、引导、惩罚、激励机制使会计从业人员在自律和他律双重作用下遵循会计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有利于培养会计人员诚信为本、坚持准则的观念,塑造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职业操守,树立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的行业风尚,倡导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行为,促进道德认知内化为职业素养、道德规范要求外化为行动。进而实现会计职业者知行合一,提升会计职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二、新时代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环境特征
(一)会计职业面临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
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是经济业务内容,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必然面临着复杂的利益关系。现代会计行业不断发展,工作内容不断丰富,除了基本职能之外还有服务管理、业绩评价等其他职能,而且分工更为细致和专业。虽然传统的财务会计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是管理会计、内部审计、公共审计、税务会计、资产评估等职能逐渐分化出来并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专业领域,其工作关系和内容各有特点。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会计人员所在单位类型具有多样化特征,例如:按照单位使命划分包括公共管理单位、公共事业单位、公益事业单位、企业等;按所有制划分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私有制等。单位性质不同,处理会计工作关系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不同,利益取舍也有区别。
(二)会计人员面临多元的文化价值选择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带来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识形态矛盾的尖锐和扩大,例如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生活不相适应等问题。会计人成天与钱财打交道,处理的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势必面临诸多诱惑,如何处理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采用何种价值判断标准?层出不穷的会计人员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案例告诉我们价值选择存在“知之非艰,行之睢艰”的症结。当理想道德与实践现实相冲突时,人们会对理想道德有所怀疑,甚至充耳不闻,道德的外部教化作用寥寥。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道德建设要把意识形态的教化与文化、法律等外部环境的改造紧密联系起来,当道德遵守符合个人的实际利益,甚至关乎个人价值实现与自我认同,个人才会认为道德值得追求,才可能主动服膺。
(三)技术发展对会计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对会计工作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塑了会计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二是会计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三是加剧了道德文化交汇和碰撞的激烈程度。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理论相结合,数据的计算、处理和储备更多由计算机完成,极大减少了繁复机械的会计基础工作:互联网技术打破了财务信息的孤立和滞后,人、财、物、供、产、销等信息能够综合反映并做到信息共享,会计工作者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及时的信息内容:互联网为信息提供了便捷的传递方式,社会舆论在会计监督中的作用得到增强,各种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共同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人格。新技术发展为会计职业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基础上需有必要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出色的数据分析能力、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素养。
三、新时代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抉择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道德关系的根本问题是个人利益和社會整体利益的取舍问题,我国正处于融人世界、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征程中,必然会面临频繁而激烈、复杂而深刻的价值冲突,如果没有正确价值引领,会计人员很容易迷失道德方向。近代中国史告诉我们封建主义道德无法引领中国前进,资本主义道德无法带给人民幸福,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筚路蓝缕,经过多次反复和比较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走向了富强之路。马克思主义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蕴含着着眼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思想,是超越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道德、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共产主义道德观。马克思承认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但认为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对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时代总结,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基本原则和位阶顺序,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行业介入经济活动通过意识形态调整和激发生产活力的重要途径,是会计行业内部民主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建设的旗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当前会计行业的历史地位、功用、发展阶段和现状,倾听时代的声音,把握时代的脉搏,选择科学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路径,为会计行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添加助力。
(二)坚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新时代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时代的必然。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民族发展的历史积淀,离开传承谈道德创新,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独特优势正是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道德文化资源,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观,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道德修养理念,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爱国情怀,有“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明警言,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治世经验。优秀道德思想对当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传统道德文化中存在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内容,例如封建社会儒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准则体系中的等级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总结会计职业者群体性社会实践基础上,结合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才能为广大会计职业者理解和接受,最终被践行。
四、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监督机制
(一)完善道德监督标准
现代文化的多元陛和信息的开放性使得人们之间的价值观歧异、冲突进一步加深。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是在一定心理状态下的主观选择,具有偶然性,不同认知、经历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对待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甚至同一会计人员在不同心境下做出的道德选择也不同。道德监督的前提是建立适行的监督标准,这个标准并非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而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是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统一。会计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价值冲突的内在根源,关注会计职业道德发展态势,阐明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呼应关系,理顺个人、集体、社会价值的位阶顺序,逐步建立起能够达成道德共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道德价值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会计职能细分成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共审计、税务会计等不同行业,大部分行业都有各自的自律组织。会计人员在不同性质单位、不同岗位层级下也可能有相应的自律组织,如总会计师协会。目前,一些会计职业群体已经逐步建立起以职业道德概念框架为导向的道德规范体系,有针对性引导行业人员的道德行为。但依然有部分会计群体主要以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作为行业自律、自我监督的依据,存在针对性不强、引导作用有限的弊端。会计理论工作者需要关注不同会计职业群体的道德困境难题,针对不同行业分别建立包含威胁识别和应对机制的道德规范,引导会计人员主动辨识道德陷阱,提高道德认知和选择能力。
(二)优化会计监督体制
我国实行“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制,国家、行业、单位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但是,政府相关部门事务繁忙、资源有限,监督难以覆盖所有会计人员;事务所接受委托服务,监督对象主要是上市公司等公共影响较大的企业;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家族企业自我监督意愿不足。会计监督存在覆盖面不全、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当前“放、管、服”改革背景下,行业协会作为会计自律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制度安排,相对于国家监督机构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在协调市场主体和企业问利益关系、促进行业发展、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比政府机构更具有优势,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力量。我国会计行业一业多会,存在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重叠、资源浪费、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等问题,如果把会计行业监管资源重新整合,那么在专业胜任能力培训、法治道德教育、人员信息化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可能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协会,把注册会计师协会、税务师协会、总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纳入成为协会下的分会。建立协会内各分会之间的沟通制度,统筹安排协会资源、分派监管任务,最大化的利用现有资源、避免监管盲区;促进协会内部沟通,建立分会会员之间的互转制度,在统一的框架下对会员进行管理。分会下设置专门的道德建设部门,根据专业特点制定道德规范细则或指引,指导本行业的道德建设:对行业内人员背德行为及时通过谈话、处罚、市场禁入等措施加以纠正,维护市场秩序;对行业内部冲突进行调查和协调,必要时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评判:当行业成员受到打击报复或行政处罚时,协会出面调查情况,或从专业角度为协会成员做免责辩护,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会计人员管理
很多会计背德行为是因为背德成本低、收益高,如果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只是空口白话、画饼充饥,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可以考虑建立会计人员信息库,把职业生涯信息都记录在库中并对社会公开,同时量化职业道德标准,在人员信息中进行道德加分和减分,定期更新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信息,每年对表现优秀的会计人员加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有不良表现的会计人员在贷款、聘用等方面加以限制,甚至终生禁入。这样,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会被人才市场知悉和认可,违法背德的会计人员会在市场中受到惩罚,不仅发挥了道德示范作用,而且背德成本远高于背德收益,能够预防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构建了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
(四)引导网络舆论监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有假借道德监督之名进行道德绑架,攻讦谩骂,逾越道德、法律界限侵犯他人权益等现象,这种不道德行为对良好道德秩序的建立肯定有害无益,只有开放、有序、理性的交流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道德监督。交流,意味着增加对话、减少偏见,意味着拓展视野、换位思考。著名的“电车困境”难题让我们知道,道德有时并非非对即错,对于一些受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可能更需要的是从体制、文化、经济等方面对道德冲突深层次的解剖和分析,寻求解决方案。发挥网络媒体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网民对广泛关注的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进行相互尊重的交流、利益诉求,在争论、思辩、换位思考的过程中,有利于形成为社会需要、被广泛认可的道德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