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中学如何根植传统文化

2020-12-07吴树荣钱生龙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4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文化

吴树荣 钱生龙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最能给人以力量,化人于无形。中国的教育应该根植于五千年灿烂文化,继承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教育经验和优秀成果,走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

关键词:乡村初中学校  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今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21世纪是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中华儿女神圣的历史使命。“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说到底,就是在“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上。中国教育“培养什么人”?答案很明确,中国教育应该培养“中国人”。“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中国人”是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怎么培养这样的中国人?本研究认为教育改革的根本路径就是靠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最能给人以力量,化人于无形。中国的教育应该根植于五千年灿烂文化,继承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教育经验和优秀成果,走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个人有自己的基因,一个家族有自己家族的基因,一个民族有本民族的基因。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习近平于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掀开了重视传统文化的浪潮,此后几年中华传统文化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也取得丰硕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的稳定的文化。从形成因素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的。从内容呈现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由语言、宗教、科学、伦理、技术、哲学、艺术、文学、史学、规则等构成。

一、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学校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主要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实施途径、课程和教材几方面进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刘利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来源于学校,其具有延续性、教育性和传播性,它们分别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学者们并不看好。如陈卫平认为,现在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是学校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映。由此,很多学者致力于找寻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有学者以互联网时代为大背景,提出建构“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开发符合青少年特征的“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1]。在中小学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方面要提供显性课程的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需把握内容广度丰富性,内容深度基础性,内容编排序列性,内容结合的灵活性的原则[2]。在具体的内容上,有研究提出传统节日可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资源开发尤其是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存在教育观念和实施两张皮,具体实施中形式单一、开发不到位等问题[3]。因此,加强教材研发出版和研发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而教材研发内容应严格甄选和科学设定,并且保持不同学科的差异。在目前教材研发中,校本教材是比较热门的实践探索,如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开发了校本教材《杏坛魂》,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

韩愈曾说“耳濡目染,不学以能。”学校是实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特别是农村学校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学校领导一直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不仅开足课程,配备专业传统文化教师,学校注重全方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按照区域位置精心规划文化内容。校门口大理石雕刻的《礼记》  在“红色教育走廊”和“国学走廊”内,张贴了整部《论语》的国学经典名句和民族精神的挂图;在楼梯台阶的立面张贴了有关君子论述的名言佳句,取名为“君子之道”;在每层楼的走廊台阶处分别设计了“名言警句”、“经典诗句”和“核心知识”展区;在门厅立柱,按照“孝德、礼仪、诚信、仁义”四个主题分别张贴了经典著作中有关的论述原文及译文等内容,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孩子们每天晨读从读《论语》中开始,徜徉其中,品读经典,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传统文化落地生根,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传统文化教育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并不是背几首古诗,看几篇古文,演几段课本剧这样简单的事情,解决“两重皮”现象,关键是使传统文化与现实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里和价值追求当中,历来就有崇高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本研究认为如我们的传统节日,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传统节日的来历、起源、演变、传说、习俗、食俗、诗词等文化内涵,更要在传统节日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充分解决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两张皮现象。如:我校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在辞旧迎新、普天同庆的喜庆氛围中,对学生进行体验亲情、孝亲敬老、感恩亲人,学习传统礼仪、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恩教育。元宵节,在憧憬未来、期盼祝福的美好畅想中,对学生进行体验幸福、分享亲情,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责任教育。清明节,在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民族情怀中,对学生进行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祭祖扫墓,体验家世的亲情教育;借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之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端午节,在人们深切缅怀屈原的日子里,培育学生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形成濃郁的家国情怀。中秋节,在团聚赏月、享受亲情的团圆时刻,对学生进行亲情分享、感恩长辈,强化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参加劳动、庆祝丰收,体验快乐劳动教育。重阳节,在登高望远、祝福老人的体验中,让学生形成尊老爱老的品德教育等等,是节日与生活紧密相连,使传统节焕发了新的生命,使学生走出来过去过节就是吃的怪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等思想观念,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更要与现实生活相连,这样才能充分的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奠定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行为方式和家国情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基因。

“人没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根本目的是使我们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学而致用,知行合一才是关键的途径,也是传统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卫平 - 《学术界》 – 2007

[2]王奕敏 -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 2016

[3]刘媛 - 《课外语文》 – 2017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传统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