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本科: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生产系统中的形塑
2020-12-07朱俊梁可苗雷志成
朱俊 梁可苗 雷志成
摘 要:教育部启动职教本科建设以来,其人才培养定位是职教本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从产业体系角度,通过构建一个抽象的工作体系,并將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工作体系中映射,从类型和层次上挖掘了职教本科在工作体系中的定位。研究发现,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工程技术应用岗位,工作体系能够在岗位和内涵上对职教本科进行形塑,并能指导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职教本科;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生产系统;形塑;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0-0001-09
一、分野还是合流:产业政策导向的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
现有关于我国产业转型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技术创新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熊彼特,1912;Nelson,1992)[1-2],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期望推动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创新实现动能转换;二是根据技能偏态理论认为技术进步需要提高劳动者技能[3],据此,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要与劳动者技能发展相结合(封凯栋等,2015)[4],要与劳动力人口和就业结构相适应(姚先国等,2005)[5]。
上述两种产业理论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政策结果,第一种是把工程教育作为人力资本供给端发力的原点(周晓东等,2016)[6],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工程技术人才;第二种是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提升劳动者技能和劳动生产率,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供给高技能人才的主要策略。从人力资源的供给侧来看,两种政策路径实际上是从宏观层面关注了企业不同岗位的人力资源问题,会带来教育政策的分野。需要指出的是,宏观政策的整体性并不能直接指导微观下企业的用人实际需求,特别是企业生产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受到了技术创新、生产组织方式、人机(生产设备)关系影响,是工业工程、工程设计、技术创新与技能合作的结果(李正等,2007;杨毅刚等,2017;朱俊等,2018;胡科等,2020)[7-10],既涉及到了工程教育问题,也涉及到了职业技术教育问题,需要整合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满足产业的需求。在微观层面,这似乎又导致了政策的合流。
那么到底是培养工程创新人才还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未来产业升级、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抑或是发展一种新的人才类型?进一步追问的是:两类教育能否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全部?是否还需要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作为补充,来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为此,本文从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入手,构建一个抽象的工作系统,通过挖掘岗位职业活动与教育类型的映射,寻找职教本科可能的定位,以及需要的改革发展路径。
二、替代、互补还是协作:产业体系中的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
从两者的定义来看,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都是面向实践的教育(李正等,2007;唐锡海等,2014)[7] [11],他们都有技术性的一面,但工程教育更多地是面向研发创新和生产过程的工程设计与技术创新,而职业教育更偏向于技术应用与技能、工法的革新。
(一)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
关于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讨论,主要沿着三个视角展开。
一是替代关系。徐今雅等人(2007)[12]从专业教育角度出发,认为工程教育从属于专业教育(Sch?n,1987)[13],与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有着本质属性的区别:包括工程教育在内的专业教育是为未来“专门职业”做准备的,而职业教育是为“一般性职业”做准备的教育类型。在此基础上,王瑞涵(2015)[14]、刘春荣(2015)[15]等人基于中国机械行业、制造业劳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工程创新)与技能(尤其是低技能)是替代关系。
二是互补关系。技能偏态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会加大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Frey & Osborne,2017)[16],姚先国等人(2005)[5]以浙江省为实证的研究表明技术与技能是依赖互补关系,这与Acemoglu(2012)[17]的发现相似。尽管上述学者没有直接论证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但通过产业端的技术(工程创新)与技能关系,间接证明了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依赖互补关系。
三是协作关系。肖凤翔等人(2014)[18]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置于企业生产组织系统内进行考量;朱俊等人(2018)[9]进一步从实证角度考察了生产组织方式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校企关系治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尽管职业教育适应论没有明确讨论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但从企业生产组织的视角论述了在生产体系中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一种上下游协作关系。
(二)两类教育对职教本科的影响
不难看出,上述学者基于理论维度、历史演化的考察或者单一教育类型视角的观察,缺乏从产业角度进行全视角的审视。从现实来看,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都是面向经济社会组织的就业端教育,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岗位的人才结构。而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企业既需要来自工业工程领域对生产组织的优化,也需要通过完善生产工艺、技术标准等提升产品各项指标性能,更需要工人匹配合适的生产技能。特别是在产业转型的动态背景下,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不断对产业生产过程进行改造和升级,生产的技术复杂性、集成度都大大提升,势必带来了大量新岗位的诞生,以及这些岗位从业者人力资本的更高追求。具体表现在:工程教育、职业教育共同赋予了这些从业者在具体场景中拥有较强的工程应用、工程管理、设计创新、复杂生产技术等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教育又能按照岗位能力标准,通过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将有关生产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这也恰恰是未来职教本科发力之处。
三、岗位形塑:工作系统抽象化与职业活动映射
(一)一个抽象化的工作系统
为更好地分析职教本科在工作情景中的身份形塑,我们构建一个一般化、抽象化的工作系统,通过分析该工作系统中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讨论不同类型教育在工作系统中的人才培养定位分布以及职业分布情况。
为此,本文对制药、电子、机械和食品四个行业企业的典型生产过程进行了调研。每个行业选取2—3家规上企业,通过访谈、实地查看和分析资料,将他们生产体系中的关键岗位进行提取(见表1),从产品市场需求到产品生产供应,新建一个抽象的生产系统(见图1)。
首先,研发。通过市场调研,按照行业生产法规,在实验室完成新产品开发和测试,了解新产品每一个组件的功能、参数、可能的生产方式,编制有关技术资料。
其次,中试。一是对新产品技术状态、各类参数、生产环境进行测试,找到生产控制的难点、要点。二是按照中试要求,系统配置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物环法,测试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编写试生产报告,组织中试评审和第三方产品测试。三是编制满足规模生产的生产工艺性文件,如作业指导书、标准工时和产能表及批量生产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检验规范和风险控制等。
最后,规模生产。一是根据中试反馈的信息,对生产过程按照经济性、适切性原则进行系统工程设计,确立合适的工艺流程和组织形式,并按照流程分解为若干个生产单元,每一个生产单元分别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二是对照每一个生产单元的生产任务,提出生产工艺优化目标,制定每一生产环节的工艺标准、生产方式。三是设计合适的生产组织方式,确立每一个生产岗位的任务、标准。四是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每一生产环节的半成品进行质量监控。
需要指出的是,图1这个抽象系统是一个极简化的工作模型,源于对部分制造业行业企业进行的抽象。实际上,考虑到各行业的差异化,该系统忽略了不同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带来的职业序列高度复杂性。从考察来看,各行业分化演化的不同,对不同工程师、技术技能岗位所需求的知识、能力都有差异,职业纵向分类和知识深化程度的高度分化,呈现出不同岗位、能力和知识的职业谱带。尽管如此,本文仍然认为该抽象的生产系统技能反映了职业谱带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典型岗位。
(二)职教本科的可能性:源于职业活动的映射
根据上述生产系统的关键生产步骤,进一步分析他们的典型职业活动,并结合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典型职业活动—典型岗位—人才培养的映射表(见表2)。从表2来看,基于实践导向的教育类型中,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均不能完全覆盖生产系统中的职业活动领域,这些空缺岗位(表中“?”项)主要集中于:在研发阶段负责样品功能检测与分析的检测工程师;在中试阶段负责工艺方案、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工艺文件编制的中试工程师,负责产品质量测试与分析的检测工程师;在生产阶段负责制定生产工艺流程的制程工艺师,生产体系品质管理的QA工程师等。
这些典型岗位并不是绝对的,每个岗位背后可能是由一个系列的“职业谱带”来共同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这些岗位有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面向生产一线,能够在生产现场指导生产人员进行现场工作、生产设备管理与生产工艺实现、监督和管理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等工程技术应用的知识与能力。这些岗位对比当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来说,知识域更广、更具有应用设计与构思、技术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而对比传统工程教育侧重于工程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更强调现场生产的组织、管理与实现,因而通常把从事这样岗位的人员称为技术工程师或者现场工程师。他们大多需要本科层次的数理知识的储备,较高水平的技术场景应用能力,若单靠企业维度的培养,势必造成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且缺乏实践场景应用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基于工作世界的系统性培养与科学的有效训练才能获得上述知识与能力。这也为学校教育参与技术工程师或者现场工程师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
四、内涵形塑:工作系统中的职教本科
(一)技术复杂程度高
在生产体系中,一方面,工程应用类岗位的功能是将生产任务从工程实践转化为生产实践。这就要求此类岗位既要理解产品设计或生产中的工程创新,又要能够将工程意图按照企业的生产资源(如生产设备情况、技术技能储备)转化为可行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另一方面,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工业生产体系中的应用,一部分低技能岗位势必會被新技术取代,诞生新岗位。这些新岗位同样属于技术应用型岗位,是在原有工作场景中通过集成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场景中,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拓展生产类型,扩大生产任务,在达到批量生产的同时实现成本降低、柔性生产等企业目标。
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应用型岗位具有技术复杂程度高的特点,这种技术复杂程度与工程创新贴近理论知识转化不一样,是突出各种生产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集成应用,如包印行业的油墨工程师岗位,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类油墨的特性和调色技术,还要掌握这些油墨在不同材料上的附着力,在印刷机械中的特性,这就比一般油墨技术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更高,知识的复杂程度也更高,但又不同于油墨研发、油墨产品设计这些创新性较强的岗位。这些应用型岗位人才以往都是通过企业内部职业通道缓慢培养,其岗位能力高度专一但并不适合岗位能力迁移,而这些恰好都为未来的职教本科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技术场景属性强
从事工程应用类岗位的人员,其主要的工作职责是在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将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设计、规划和决策转变为实际生产过程。如药品生产企业在完成新药生产项目的研发后,中试工程师需要根据工艺工程师编制的药品生产工艺指标方案、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按照药品GMP生产标准,制定合理的药品生产流程,对制药生产设备能否达到药品质量目标进行评估、改进和试生产。当技术工人完成试生产后,需要将产品交由测试工程师对药品质量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检测,并对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到中试工程师进行生产流程的优化和调试。在这个案例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工程技术应用类岗位人员是在特定的工作场景中(本案例中的药品生产企业)把研发者的设计、规划、决策转变为具体生产过程的人员,他们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执行者与中间人。但需要指出的是,具体生产场景下的工程应用较工程源的创新具有很强的行业属性和专业属性,是对特定行业、企业生产项目工程应用的实现。这一属性反映了工程应用技术人才与工程创新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属性的根本差异,需要学校针对专门行业、特定岗位进行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这就恰恰符合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而与普通本科类工科教育培养专业大类人才的目标有着较大的差异。
五、培养路径: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中心的职教本科人才培养
为解决生产系统中因上述岗位空缺而带来的企业人力资本短缺,部分学者建议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19]承担这些岗位空缺人才培养,并将这类院校作为未来职教本科的主体和“领头羊”[20]。但实际上,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办学传统、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原因,仍然是以学术学科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其在专业设置上的科学范式、学科逻辑明显,市场逻辑、产业逻辑相对缺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学科课程体系为主,重视科学、理论知识,缺乏对工作过程、任务导向、职业能力的分析;在师资队伍上仍然以传统高校来源的师资为主,缺乏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和生产应用实践;在实习实训方面沿用工程教育注重科学验证、工程原理以及工程创新等试验探索型训练方式,缺乏真实场景中工程技术应用、技术技能转换衔接等经验积累型训练方式。加之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带来的行政壁垒,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难度和各类成本。而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近20年的改革探索,基本建立了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改革路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队伍打造、“三教”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向市场主体进行了开放,构建了一套工作过程(任务)导向的人才培养建设方案。此外,基于实际生产系统中的“职业漂移”现象、岗位中的技术技能复合等实际情况,部分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生产构成导向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受到了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这些都为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实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建设基础和办学经验。
(一)制定符合职教本科层次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联合行业、企业的工程师、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对相关工程技术应用型岗位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能力目标进行研讨,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情感目标、数理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其次,构建课程模块体系。从工程教育经验来看,模块化课程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21]。为此,可以通过岗位能力分析,将岗位的行动领域编码为专业课程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部分,其中,显性知识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数理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三大部分,并按照模块化课程思路将上述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将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到各个课程模块目标和课程目标[22],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最后,编制各类教学文件。这些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等,它们是保障教学过程的有序执行和质量监督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由于职教本科与职教专科、工程教育在学制时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均有自身特点,这就要求这些教学文件在编制过程中,要根据岗位能力中的知识逻辑、课程顺序、创新能力充分考虑,科学合理划分教学过程,制定考核方式。
(二)开展符合职教本科层次要求的校企合作
工程技术应用岗位与专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岗位不仅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上显著不同因而带来校企合作内容的变化,但更主要的是其崗位附加值、岗位技术复杂性更高,且在生产系统中的层级更高。因此,双方校企合作的意愿会更强,但合作的难度会更大。这就需要双方建立合适的组织降低双方在信息沟通、组织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易成本(Translate Cost)。从工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实践来看,面向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组建产业学院是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通常这样的组织是由院校内部二级院系根据专业方向,对接本地产业共同建立的校企合作教学组织。产业学院聚焦特定产业,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生产系统内部岗位链上下游关系系统开展工程技术应用类岗位、技术技能类岗位本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专业与产业的嵌入程度进一步加深。产业学院整合了学校专业资源和企业市场资源,这就使得传统的科层治理不再适应这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需要在产业学院内部实行混合治理模式[23]。产业学院侧重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如共同开展具有衔接功能的高职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培养、教材开发、教法实施与评价等工作。
(三)开展符合职教本科层次要求的“三教”改革
在高职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改革中,从最初的本科教育“压缩饼干”到初步建立适应中国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期间各高职院校付出了艰辛的教育实践,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发展了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在开展职教本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深化职教本科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方面对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按照职业教育学的原理,在加大对工程技术学科背景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加大与企业工程师的合作,了解工程技术知识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优化知识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2.开发工程应用型教材建设。职教本科层次的教材建设同样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领域,反映了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场景应用。因此,要将企业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各类工艺性文件,如作业指导书、标准工时分析表、质量管理手册等,按照职业教育知识编码的规则进行编码,构建符合工程技术应用类职教本科层次需求的教材。
3.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实践导向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在系统讲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真实的工程应用实践案例教学,把实验室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改为基于真实(模拟)生产过程的实训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系统掌握工程技术在行业、企业中的真实应用情况,要以教法统领学法[24],提高知识讲授、传授的效率。
六、结语
未来,我国产业转型发展必须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实现“同线同标同质”,这就需要大量引入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开发符合中国产业特点的技术标准、生产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制药、电子、机械和食品等4个行业企业进行考察,构建了一个抽象的生产系统。通过对这一生产系统的关键岗位行动领域、岗位能力等职业活动的分析,并映射到教育类型,发现现有的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并不能完全覆盖生产系统中的关键岗位,“盲点”岗位主要为工程技术应用类。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类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能够熟练应用生产技术解决生产系统中的生产问题。这一岗位特点与工程教育聚焦的“过程创新”存在一定的差异,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这就为未来实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奠定了产业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战略发生重大调整,将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意味着在今后中长期时间内不仅将“六保”“六稳”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来抓,还要通过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强化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这就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重大的转折:首先,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以低技能劳动为主的生产领域很可能出现就业岗位趋紧,低层次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的规模势必会进一步压缩;其次,在以国内为主的双循环背景下,一方面需要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为保就业提供岗位基础,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含量,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这样势必会大幅增加工程应用类人才的需求,为企业从技术改造、品质提升、扩大生产等几个方面提供支撑。职业教育作为最贴近生产的教育类型,大规模的工程技术应用类人才需求为实施职教本科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在本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产业学院顾耀亮教授、高级工程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此特别感谢。
②由于此类文件资料属于各公司重要保密文件,根据协议,笔者在查看时需对公司信息、文件信息进行脱敏化处理。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背景:商务印书馆,2009:144-146.
[2] NELSON D. A Mental Revolution:Scientific Management since Taylor [A]//“Scientific Management in Retrospect”in D Nelson,ed. 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184-199.
[3]付保宗.中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79-84.
[4]封凯栋,赵亭亭,付震宇.生产设备与劳动者技能关系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工业4.0模式谈起[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4):42-55.
[5]姚先国,周礼,来君.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 ——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J]. 中国人口科学,2005(5):47-53,95-96.
[6]周晓东,苏兴.试论高校人才就业中“人本理念”的先导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113-116.
[7]李正,林凤.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19-25.
[8]杨毅刚,王伟楠,孟斌.以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进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63-67.
[9]朱俊,吴磊,吴俊强.新技术浪潮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微观生产组织方式转型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24-130,173.
[10]胡科,段世飞,高东燕.工程能力视角下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79-85.
[11]唐锡海,王忠昌.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15-20.
[12]徐今雅,朱旭東.“专业教育”辨析——兼论专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J].复旦教育论坛,2007(6):29-34.
[13]D. Sch?n.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M]. San Francisco(USA):Jossey-Bass, 1987:233-247.
[14]王瑞涵.技术变迁、技能替代与产业政策研究:以中国机械工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5(3):55-64.
[15]刘春荣.论效用、偏好与选择性劳动供给——兼谈企业常态化“招工难”[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17(4):70-75.
[16] FREY C B,OSBORNE M A.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zat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114(C):254-280.
[17]ACEMOGLU D,AGHION P,HEMOUS B D . 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J]. Social 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2,102(1):131-166.
[18]肖凤翔,张永林.高等职业教育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4(6):143-146.
[19]刘文华.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17-19.
[20]郑文.本科应用型教育还是本科职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现实选择[J].高教探索,2020(1):5-10.
[2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3]朱俊,吴磊,吴俊强.新技术浪潮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微观生产组织方式转型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24-130,173.
[24]俞建文. 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35.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