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论文发表三论:重细节、多沟通与“马拉松”

2020-12-07郝天聪

职教通讯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马拉松投稿期刊

郝天聪

发表论文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越是高水平的期刊,发表难度越大,这种趋势近年来愈发明显。就笔者的个人体会而言,作者在整个投稿过程中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发表论文首先应该充分重视投稿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投稿细节的关注程度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论文发表的机会。通常而言,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风格、选题偏好、栏目设置、用稿要求等,如果写的文章不符合目标期刊的发表风格,即使文章质量再好,也很难遇到“伯乐”,自然也就难以发表。此外,投稿之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笔者通常都会把论文打印出来,逐字阅读三遍,目的不仅在于理清逻辑结构、找出错别字,还在于检验自己是否有把文章读三遍的勇气与耐心。如果自己都耐不下心去读,说明文章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可能需要放几天再研究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投稿时,对一些要求纸质投稿的期刊,笔者通常都会正反打印两份论文。纸质投稿可能需要更加注意细节,包括论文的排版、字体字号、参考文献、注释等,甚至有时论文装订的规范性都有可能影响到审稿专家对论文的整体印象。此外,作者还需要注意摘要的撰写方式。仔细研究会发现,高水平杂志通常会对摘要有严格要求,因为编辑老师每天可能要处理海量的投稿文章,如果摘要写不好,那么所投的文章很可能在第一关就会被卡掉,甚至就此“石沉大海”。

在一定程度上,发表文章也像是推销自己的产品,而产品能否得到客户认可,必然需要一定的沟通。由于在审稿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编辑老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逐字阅读每一篇文章,因此 ,此时如果作者能够向编辑老师提供一份诚意十足的说明,简明扼要地介绍文章的研究问题、大致思路与创新点等核心要素,那么很有可能会增加论文录用的概率。而且,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所写的论文,也是与自己的又一次“对话”。在投稿之后,倘若论文能够冲破重重关卡,进入外审环节,幸运的话会直接发表或者再次修改后发表。面对专家提出的问题,作者需要逐一进行回应;如果无法作出回应,则需要给出“有底气”的理由。笔者难忘的一次经历是,自己所写的一篇文章投到某核心期刊,虽然也得到了反馈意见,但却是“颠覆性的”,在与编辑老师多次沟通以后,修改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内容。让笔者感到欣慰的是,最终不仅论文得到了发表,而且在与编辑老师沟通的过程中,笔者找到了论文的问题所在,纠正了一些不良的写作习惯,对后续的论文写作很有帮助。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编辑老师建立联系,比如参加学术研讨会、专栏组稿等。通过学术研讨会,可以获得与编辑老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很有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关于文章发表的“锦囊妙计”;通过专栏组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期刊关于专栏的关注要点、风格偏好等。更重要的是,通过稿件的反复沟通过程,可以改进文章质量,提升写作功底。

论文发表就像“马拉松”比赛,最后获胜的不一定是速度最快的人,但一定会是有耐力坚持到最后的人。通常情况下,从投稿到论文发表的周期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而高水平期刊发表周期甚至长达一年。为了应对这场“马拉松”,就笔者个人体会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有直面稿件被拒的勇气。面对漫长的投稿周期,很多人往往耐不住性子,尤其是在论文质量有限的情况下,等到最后,很有可能也等不来结果,又或者收到拒稿通知。被拒稿次数增多之后,难免让人灰心喪气,但此时如果放弃,那么论文发表将重新归零。就个人情况而言,笔者论文投稿被拒的次数至少是发表次数的3倍。论文被拒是很正常的,但不能丧失继续投稿的勇气。二是拥有强大的内心。在投稿路上,不管审稿人提出多少批评意见或者修改意见,都应该尽量乐观地看待与处理。如弗洛姆所言:“所谓成熟,就是已经创造性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就是只想拥有自己劳动的成果,就是抛弃了对全知全能的自恋梦想,就是获得了谦卑,这谦卑的基础是内心的强大,而内在的强大只能来自真正创造性的活动。”三是多写多练。论文能够发表的前提是功夫到家、质量过关。清代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说,作诗“初学须日课一首,或间日课一首。勤作则心专经熟,渐开门路”。虽然论文写作并非是一个熟练工种,但也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练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保证每篇文章都是精品,但可以做到每篇文章都用心去写,持之以恒,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猜你喜欢

马拉松投稿期刊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一起来跑马拉松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