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与回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

2020-12-07乐乐雷世平

职教通讯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重塑价值取向创新创业教育

乐乐 雷世平

摘 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指向全员普适性教育、全面综合性教育、全程持续性教育。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以下异化倾向: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精英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全员性普适性;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知识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全面性综合性;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阶段性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全程性持续性。高职院校要实现创新创业价值取向的回归必须紧扣“三全”发展定位,实现教育理念的重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坚持校企专兼结合,实现教师队伍的重组;加强保障条件建设,实现机制平台的重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异化倾向;重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0-0010-06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努力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体现[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只有保持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并通过具体的教育实施活动来引导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才有可能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并不太长,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异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其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厘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解析现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之态,寻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回归之路,对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然之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全”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实施价值活动时反映出来的观念趋向和发展路向[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关系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定位,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起着决定性影响。那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近年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全员、全面、全程”三个维度,深刻揭示了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全员”性维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全员的普适性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员性普适性教育。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同时提出要“努力把高等学校学生造就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在“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全员性作为自身特定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培养小众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要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看,虽然多数同学被看作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但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创业的潜能或内在欲望,即使他们将来不单独创业,其所形成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亦会给其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提高全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就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员性教育。

(二)“全面性”维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的综合性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的综合性教育。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强调,要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3]。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等多个方面。创业意识是人们在创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是人们进行创业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創新精神是人们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创业能力是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或开辟新业务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其中,创业意识是基础,创新精神是动力,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坚守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全面性,重点从培养学生发散性、批判性及隐喻联想思维能力等人格因素入手整体推进创新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全程性”维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全程的持续性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全程性的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强调“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4]。创新和创业相互关联。创新的本质是推陈出新,它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创业的本质是资源的整合和再创造,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创业者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使所开拓的事业生存、发展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的综合性教育,亦决定其必须是全程的持续性教育。高职院校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全员性,则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性、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渐进性,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其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将其与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实行教师全员参与、多种措施并举,以在潜移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活动中持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实然之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

“异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意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在现代汉语中,异化包含了转让、疏远和脱离的意思,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则是指高职院校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偏离了既定的方向,甚至走向其反面。当前,由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加之高职院校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偏差,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其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就业的作用不够大,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识不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实力不足,究其根源在于其价值取向的“异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精英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全员性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式,亦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强了对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整个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受就业“一把手”工程和创新创业全国排名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发生偏离,许多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创业大赛的备赛上,重点抓少数参赛精英的培养,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学校为了短期内出成绩,招揽社会人员的成熟项目备赛;有的学校把老师的成熟创意(有的获得了专利)包装成学生的成果参赛,致使众多学生沦为了创新创业大赛的“看客”。创新创业大赛固然是衡量一个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但绝对不是唯一指标,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才是其首要任务。如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生生涯发展,将大大削弱其自身的功能。

(二)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知识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全面性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帮助广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更要让“创新创业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和结果。当前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之办学条件的制约,許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传授上,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性(尤其是实践性)。有的学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队伍,既无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无成熟的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竞赛体制,更无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进程中,有的学校无法帮助、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创新创业环境,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意愿,有针对性地给予其教育、帮助和服务;无法正确指导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进入创新创业新实践探索的队伍中,更不能对已有创新创业点子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育和辅导,并给予其创新实践所需要的帮助和服务,使其努力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有所作为。我们知道,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仅仅具备创新创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只是为创新创业成功提供了必要准备,如果脱离了创新创业的实践锻炼,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把创业教育视为阶段性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全程性

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素养,这种素养并非一朝一夕短期内能够形成的,需要持续不断地予以培养和强化。当前,有不少高职院校仅仅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学生离校前、步入社会的一种阶段性教育,虽然每个学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开展了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但并未完全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更未能把创新的理念、元素、种子融于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甚至连毕业设计这一高职学生专业教学最后阶段的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映,自己在校三年中,除接受过30多课时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外,未参与过其他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在多数学生看来,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

三、回归之路:实现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削弱了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要消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现象,实现其价值取向的回归,必须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把创新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推进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从重树理念、重构体系、重组队伍、重建平台等多个方面精准施策。

(一)紧扣“三全”发展定位,实现教育理念的重树

理念的偏差是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问题,要从根本上消除其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现象,实现其价值取向的重塑,必须摒弃“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知识教育、阶段教育”错误观念,紧扣“三全”发展定位,实现思想观念的重树。一是要树立“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理念”的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性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但它并不排斥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要依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特质和专业特点,规划其个性化发展目标,引导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个性化行动方案。二是要树立“循序渐进,持续发力”的理念。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性、能力形成的渐进性,分阶段、有重点、系统化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持续发力中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树立“教育为先,实践为重”的理念。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教育先导,强化实践,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坚持理念先行,才能创新方法和手段,真正实现其价值取向回归的目标。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高职院校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三全”价值取向的回归,不仅要转变教育理念,更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从三个结合上让“全员、全面、全程”的价值取向得以落实。一是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让其真正成为面向全员的普适性教育。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开发创新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1],让全体学生均能接受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等方面的基础性普及教育,以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二是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让其真正成为全程的持续性教育。高职院校要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要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完善课程目标,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各专业课教学之中,让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全领域。三是坚持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其成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不仅要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更要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专门的个性化培训;对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进行遴选,为其开办专门的创新创业训练营,在校内专任教师或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系统的训练。经个性化培养并通过遴选的创新创业项目不仅可获得院内或社会征集的资金的支持,其项目团队成员亦可得到資深创新导师“一对一”的后续辅导,继而将培育后的项目入驻学生创新创业园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实战演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坚持校企专兼结合,实现教师队伍的重组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亦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必须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校企、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推进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更新,实现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重组。首先,要抓好面向全体教师的普及性创新创业知识教育,通过专业讲座和外出进修等方式,实现对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创业意识的培育,让全体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过程各环节起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作用。其次,要重点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型”教师团队建设。引导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教师、各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正确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型”教师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一支大师名师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能工巧匠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型”教师队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技术前沿、工艺流程以及设备等方面的发展,并通过技术型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拓展创新思维、孵化创业项目,让学生在项目策划、执行和评价中成为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5]。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型”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要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以及优秀校友担任兼职教师,举办专场报告会,让其现身说法,分享其创新创业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其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6]。

(四)加强保障条件建设,实现机制平台的重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的内在统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实践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生根。要顺利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必须搭建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和平台。

1.要完善“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创新创业讲座、报告会、论坛、沙龙等常态化的活动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中来。

2.健全“选拔性”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依托国家和省级现有创新创业大赛事项,借助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建立校内创新创业竞赛选拔制度,推进创新创业竞赛的制度化、规范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创新创业“点子”脱颖而出。

3.搭建“体验性”的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平台。要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客空间等校内实践探索平台,加强对有创新创业需求、有创新创业“点子”的学生的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创新创业“点子”在这一平台上发散。

4.夯实“实战性”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合作应该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基于岗位和社会需求的双创实践平台建设,构建“校内教师+学生+创新导师+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共同体,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协同攻关,培育和孵化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真刀真枪”实战环境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5.前移“服务性”创新创业扶持平台。要力争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实践阳光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服务“窗口”的前移,及时为学生提供法律、工商、税务、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咨询和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初期的各种难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05-13.

[2]王昆强,闫广芬.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反思、诉求与应有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9(10):60-65.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15〕32号,2015-06-16.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Z]. 2017-09-24.

[5]和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及其实施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8(3):83-89.

[6]陈烨,贾文胜,郑永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模式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70-175.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重塑价值取向创新创业教育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