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职教本科是我国当前产业需求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2020-12-07刘笑天陆素菊

职教通讯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

刘笑天 陆素菊

摘 要: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从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演变和实践需要的梳理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呈现出从以初中后为重点向初中后与高中后并重转变的趋势,且近年来我國一些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也顺应地方产业需求,陆续以改革试点的形式探索实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当前产业需求背景下,我国职教本科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实践必要性。

关键词:职教本科;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层次;产业需求;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0-0016-06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成为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重大突破。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厘清“为什么要发展”这个关键问题,厘清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深入思考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方向。在实践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算一个新鲜的话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些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升格诉求强烈,在我国曾一度掀起“高职升格热”。然而,相关管理部门对高职升格却始终表现出一种摇摆不定的态度,由最初的“放开”到后期的“禁止”,再到如今以试点的形式办职业大学。实践中院校“升格热”和政策上摇摆不定态度的背后,反映了职业院校和管理部门对“为什么发展职教本科”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和困惑。

近年来,学界多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终身教育与学习理论或国际教育标准依据等视角进行分析,认为应该构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有社会需求、经济拉动、职业教育本身的内涵提升三个方面,其中,从职业教育的性质与服务对象来说,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1]。因此,从经济发展视角来看,高职院校的升格应是源自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而非简单的教育内部的“层次提升”。无论是从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还是当下的实践来看,发展职教本科都是我国当前产业需求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移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要求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其产业结构总是处于不断的调整优化之中。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主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志主要有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技术集约化、高知识化和服务化[2],其重要表现是各个产业的技术层次不断提高和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主导产业。人类社会先后发生过的三次产业革命都呈现出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的趋势:以蒸汽机为核心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小生产,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等形成并成为主导产业;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催生了电机电器、通讯、交通产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重型产业结构;以电子技术、遗传工程等为基础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又产生了计算机工业、航天工业等新产业,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水平与职业教育层次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使得各个产业的技术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要求劳动者掌握更加复杂的技术,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职业教育必然要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向更高层次发展,以提供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也证实了在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职业教育层次必然高移化的规律。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更高规格层次的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欧美国家开始探索和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20世纪70年代,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德国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其典型特征就是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德国于1968年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协定》,决定在原有的工程师学院、高级技术学校基础上建立应用科学大学(FH),又在20世纪70年代创办了双元制大学和职业学院,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从此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德国逐渐建立起来。同样,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的产业结构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时期,产业发展的四个方向分别是:研究开发工业,如电子计算机、飞机等;高级装配工业,如数控机床等;时兴型工业,如高级家具、电器音响等;知识产业,如信息处理服务等[3]。同时,其工业内部结构也逐渐从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为主升级到以高加工度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快速上升,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变革的需求,日本建立了技术科学大学,以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为主要招收对象。1991年,日本开始在高等专门学校内设立专攻科,作为专科高职之上的提高层次,培养能够应对复合型岗位领域的创造型技术人员,实现了职业教育层次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契合。此外,英国的科技大学(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而来)、我国台湾地区的科技大学(由技术学院升格而来)都是职业教育体系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所产生的人才需求变化作出的回应。

从国际视野来看,为满足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各个国家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继发展了职教本科。职教本科的产生与发展是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必然结果。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阶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转型和普通高校举办应用型教育相比,其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延续专科教育的高职传统,具有职业教育制度类型定位的独特优势[4]。随着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化和技术集约化趋势对技能型人才理论知识要求的日趋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该同时涵盖高级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同时涵盖部分高技术产业对理论知识要求高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5]。

二、当前产业需求背景下我国发展职教本科具有历史必然性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克尔曾说:“现实扎根在历史逻辑之中。”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总体上呈现出从以初中后为重点向初中后与高中后并重转变、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主体的趋势,这与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由初级结构向中级结构、高级结构发展的过程相契合。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探寻不同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变迁逻辑,有助于我们就目前产业发展背景厘清发展职教本科的必要性,有利于我们深入思考我国职教本科实践困境背后的根本原因。

(一)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初步工业化阶段:初等、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伊始,我国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部门单一,发展极度不平衡。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背景下,国家效仿前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6],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业,“一五”计划也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1957年底,“一五”计划全面完成,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增长速度赶超农业增长速度,重工业发展速度高于轻工业发展速度。从1953年到1957年,重工业年均增长25.4%,轻工业年均增长12.9%,且基础工业得到了加强,建立了飞机、汽车制造及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7]。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国家急需大批能在生产一线从事企业组织生产施工、安装、检测等的中级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大量的技术工人。然而,据1950年统计,当时在中等学校中技术学校仅有500所,工业类学校仅占18%[8],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鉴于此,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提出设立初级技术学校,并明确了中等技术学校、初级技术学校、短期技术训练班和补习班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地位。1953年到1955年,政务院和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中等专业学校章程》等一系列文件,整顿发展中等专业教育。此阶段,中等专业教育、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得到较大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层次上以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形式上既有学校教育,也有企业开办的培养技术工人的培训班。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原因,经济建设不再是首要任务,已经形成的职业教育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二)以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为主的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改革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

1978年的改革开放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产业结构从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变为农业、轻、重工业并举的均衡发展。至1995年,我国经济总量较1978年翻了两番,工业所有制结构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由1978年的28.1:48.2:23.7变为1995年的19.7:49.0:31.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7.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

这个阶段,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以及产业价值链的高移使得我国不仅需要大量支撑产业规模的中等技术人员,而且对能够支撑产业结构高移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80年,各省市纷纷开始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职业高中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五年制高职逐渐发展起来,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纷纷建立职业大学,如南京金陵大学、武汉汉江大学等。1983年,《关于调整改革和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等城市要积极举办短期职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至此,短期职业大学开始发展起来,“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部分中级)实用技术、管理人才的任务”[10]。总之,这一阶段,在我国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以及产业价值链高移的经济背景下,中职教育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高职教育应“需”而生。

(三)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发展

90年代中后期,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新时期,在市场经济体制激励下,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经济发展由供给为主导转向以需求为主导,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形成了新的經济形式。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具有如下特征:以信息技术的引导和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为支撑,带动全国新的工业化体系建设;工业发展必须保证技术先进,国家经济建设要靠先进技术获取经济效益;工业比重下降,大力发展服务业等[11]。由此,随着科技进步,我国产业发展逐步由传统技术产业向现代技术产业以至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演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

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格都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量增大;另一方面,人才需求层次也不断上移,人才结构呈橄榄型结构,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由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农业发展,对高层次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此,1999年国家提出“三改一补”的发展方针,高职教育开始规模化发展;2006年,高职教育在保持规模的基础上开始了从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的内涵建设。从“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往优质发展的方向迈进。

纵观我国工业化进程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职业教育体系在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不断演变,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促使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心不断上移。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5 417美元;2015年,全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9.0:40.5:50.5,按照“三、二、一”排序分布,进入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后期。面对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我国产业发展进一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也应时刻与工业化进程保持一致。因此,在当前产业发展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三、当前产业需求背景下我国发展职教本科具有实践必要性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与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平衡的特点。从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来看,随着中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技术等级逐渐提高,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区域内产业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近年来我国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陆续以改革试点的形式启动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实践。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前列。据统计,2016年,江苏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跨进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化阶段;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2.7%[12]。面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江苏省积极开展高职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分阶段培养(“3+2”联合分段培养)和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模式,以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3+2”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经过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后,通过资格审核,再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对口专业相互衔接贯通的课程与实训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例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常州大学合作建立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3+2”模式[13]。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模式指的是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以本科院校招生计划在本二批次联合招生,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47所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展了“3+2”培养模式,19所高职院校开展了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模式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实践[14]。

此外,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区同样应区域内产业发展需求纷纷探索起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2014年,广东省发布了《关于开展2014年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了4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项目、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15]。2017年,上海公布了首批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贯通(高本贯通)培养试点,首批试点的是一所本科院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两所高职院校——上海城建学院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在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彰显了区域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对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缺失,无论是“3+4”还是“3+2”等模式,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均为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轨道,人才培养上偏离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易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且使得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无法满足产业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发展职教本科是我国当前产业需求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从国际宏观视野来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当前,在我国产业需求背景下,发展职教本科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还包含了实践层面的强烈需求。为此,政府层面不仅需要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当下我国产业需求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同时,更需要在各地已进行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在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明伦.职业教育发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5-8.

[2]张小梅,王进.产业经济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70-71.

[3]王金照.典型国家工业化历程比较与启示[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44.

[4]陆素菊.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7):35-41.

[5]徐国庆,陆素菊,匡瑛,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国际状况与发展策略[J].机械职业教育,2020(3):1-6,24.

[6]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8-38.

[7]杨近.我国工业化进程与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100.

[8]李蔺田,王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32.

[9]武力.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分析 [J].教学与研究,2004(4):71-77.

[10]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5(12):4-5.

[11]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J]. 区域经济评论,2019(5):1-9.

[12]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形势、现状和重点任务[EB/OL].(2018-10-31)[2020-10-04].http://www.js.gov.cn/art/2018/10/31/art_34153_7859218.html.

[13]張祖华,丁泗.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3):27-28.

[14]叶立生.怎样回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58-60.

[15]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4年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EB/OL]. [2020-10-04].http://www.docin.com/p-981466543.html.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