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与“真相后”:反转新闻的“把关缺失”及反思

2020-12-07谢沁露

传媒 2020年21期
关键词:反思

谢沁露

摘要:“反转新闻”是新闻实践过程中伴随事件发展及舆论方向转折变化,在最后呈现出事实真相的“后真相”新闻传播现象,是社交化媒介信息生产的新问题,也是时代传播的新困境。文章从信息把关的角度提出反转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三个突出层面;反思了“缺失把关”的新闻实践与新闻认知问题;最后对当前复杂媒介生态环境和媒介传播形态下的新闻传播如何重新建立新闻气象,重塑把关机制,减少反转现象,进而推动新闻传播环境良性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后真相 反转新闻 把关缺失 反思

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流动渠道改变了媒介生态流动与传统规则。“把关”和“守门”的传统“信息筛选加工者”无法控制和调节社交化媒介时代舆情大坝的溃堤,曾经的核心角色变得弱化、被遗忘和被解构。“把关人”成为社交媒介时代无法固定操作的实践模式,因“娱乐至上”“人人都是时代记录者”等新社会交往体系而过时,甚至被无形的群体传播习惯潜藏。新社交媒介环境下的反转新闻现象既违背了新闻业一直遵循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也将信息传播陷于差异变化、跌宕起伏的困境中。无论媒介环境如何发生变化,归根结底都是人为因素产生的结果,把关环节的参与和调控仍是值得“老生常谈”和反思的问题。

一、后真相:“制造”与“围观”下的反转新闻“把关缺失”

反转新闻又称为“后真相新闻”,主要特点是新闻随事件发展及舆论方向倾斜,出现一波三折或“过山车式”转折,在最后才展现事实真相。从近几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榆林产妇跳楼案”“网红saya殴打孕妇”等事件,到“英国冷冻货柜车案”“西安奔驰女司机维权”等事件,再到“新冠肺炎”暴发期间各种谣言、“名校大学生偷盒饭事件”“教师体罚6岁女童吐血”“张玉环之妻形象反转讨论”等,反转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呈现出“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的“后真相”特征。新闻在没有确定为真实之前所有的信息即是谣言,从信息把关的角度来看反转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有三个突出层面。

1.“诱导式”议题生产与话题制造。首先是反转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是依赖于话题的被制造、被转移和被放大。信息生产者抓住了新闻内容的社会敏感度,生产容易引发讨论的议题,制造噱头,诱导关注,博取流量和热度。当所涉事件与国家、群体、个人日常生活、社会民生或公共权益问题关联,受众的泛平民化使内容被放大突出,信息真实性在初始极短的传播时间内易被忽略和缩水,进而被转移问题焦点。其次,新媒体发展在大环境下促进信息传播的“实时达”,极大满足了公众受传信息、自由表达等社交需求,但是大数据算法机制也辅助了信息传播的话题制造,诱导受众情绪与态度,促进信息动态易成反转势态发展。根据一些舆情反转案例来看,“反转一次型”“二次或多次反转”新闻均随着新线索和信息的不断浮现,推翻之前的“真实”,在多次揭露中成为“过山车新闻”。

2.“围观的受众”与“标签化认知”。当新闻议题“被制造”后受到舆论关注引导受众对事件的群体看法,受众群体在情绪煽动下的猜测和单一判断极易使人们忽略事实本身,中心议题偏离事件本应关注的问题焦点,产生群体意见倾向或摩擦并随之倒戈变换立场,表现出信息“围观式接收”与单一的“标签化认知”。而后在深入调查和挖掘的多角度审视下,被揭露的新闻事实与初次接受的信息关注重点与真相产生偏离或不符,前后差异较大,才让人觉得大跌眼镜,浪费感情。

3.“被困的把关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交化媒体UGC模式(User Generated Content)渗透于人们日常所需中,受众一跃成为生产信息的主体,且一人多平台多账号进行参与和输出,加速传播效力。当新闻爆发,高居热搜榜,讨论转发量极高时,其他平台转发助推抢榜单和关注度,展现传播主体和渠道的多元便利。

而正是这种“射线型”生产传播开辟了“后真相语境”,使传播主体与客体角色叠加,传者与受者生产关系链复杂,实现了变量式的关系转换、叠加与勾连,使假新闻、假消息能够挣脱传统的信息把关机制约束,实现从传播网络的流转上升至社会网络的流转,混淆真假,波动并破坏了媒介生态环境。进而我们能够看到:一方面,传播过程呈现传统的把关策略跟不上媒介环境变化速度,形成了“把关人被困”和“无奈把关”的“把关缺失”式传播局面,干扰并影响了社会信息的正常交流,大幅度消耗了传播资源和民众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缺乏与新的社交媒体传播平台和身份、与当前社会化媒介传播关系链相匹配的“把关人”与把关方案,信息传播中总会出现反转现象,所占比例有逐步上升而无缩减的势态。

二、反思问题:缺失“把关”的新闻实践与新闻认知

上述讨论暴露出当前信息传播与报道在新闻实践与认知方面存在“把关缺失”问题。

1.主观臆断代替客观真实的信息传播。新闻现场一直是新闻的来源地,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许多信息没有经过专业记者采访或新闻现场确认,没有经过把关人核实审查就进行个人(或群体)主观臆断臆想的、满足个人(或群体)利益的信息传播或转发,抢“新奇”、占“先锋”而不顾“真实”,以主观取代客观的传播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与社会效应,等到最后出现真相揭穿,事实反转,令人愤怒。

2.传播主体角色权威与公信力的混淆。总体来说,受众对常见的、耳熟能详的报道来源较为信任。而在一些内容优质、颇具专业性的自媒体丰富了媒介传播的同时,各种混杂的“争流量”和“赚粉丝”的自媒体加入大众日常生活的传播渠道进行关注度争夺,整个传播生态网络由此展现出浮躁的另一面。坚持对民众负责与恪守专业本职的传统媒体,及官方媒体旗下的新媒体的传播角色权威与公信力,逐步被社交媒体化的诸多渠道剥蚀替代,被全民娱乐、大V、个人公众號等不择手段、制造噱头的信息生产抢占了关注度,混淆了虚假与真实、权威与伪权威、专业与非专业。最终损害了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的集体性权威与公信力,及受众的新闻认知辨识度。

3.被情绪操控的受众感知与媒介素养的展现。新闻反转前,在缺乏新闻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的情况下,受众会将个人观点放入群体层面进行诠释,并自带“标签”产生主观的刻板印象,使他们极速集结起来口诛笔伐,发表意见。一些受众对各方提供的线索不知真假,众说纷纭中因缺乏辩证认识而无法辨识,反转后又开始对另一方当事人以及不实报道的媒体群起而攻之,造成舆论风向反转。看似一身正气却极易被信息引导和幕后操控,顺应从众心理进行意见表达,成为反转新闻的最有力推手。

4.技术平台的审核与“去控制化”式管控。融媒体信息传递渠道多元、极速扩散、平台开放、评论自由,可允许或授权多方转载,形成了信息转载的网络化、平台化和易操作性,为各技术平台用短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发布信息提供极大便利。有的内容没有经过审核或还没有来得及被审核,信息势头凶猛如瀑,将新闻事件推向高关注度,属于发布在前,管控在后;有的内容看似经过了把关和审核,但是实际上将新闻传播的专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抛弃,属于脱离了管控要求的“去控制化”式管控。

三、真相后:重建新闻气象,重塑把关机制

面对社会化媒介环境下的传播与把关之失,整个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已相当明显,不容忽视,我们应该着力寻求解决之策,在把关层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围墙,尽量杜绝新闻反转现象的发生。

1.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新闻传播。新闻真实是新闻报道应遵循的最重要原则。新闻反转现象丢失了新闻本身真实性,警醒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在新闻实践与新闻认知上要继续坚守新闻真实为第一要务,在真实的基础上培养符合新闻事实的信息势能。而信息接受者不论担任什么角色,也应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警惕被虚假信息引导出情绪,重视社会影响,不助推新闻反转现象的发生,为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而做出努力。

2.重建新闻气象:良性过度、转变引导与强化监管。近年来,“建设性新闻”的理论与实践得到多方认同,建设性新闻作为新闻实践的进一步更新,在理论与实践目标与逻辑上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有共同之处。以提倡“积极”“自由”“阳光”新闻为实践目标,注重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舆论导向,为社会的建设建立起积极阳光的清朗空间。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主流媒体与自媒体都一直处于变更发展中,建设性新闻的方向为解决反转新闻带来的问题与焦躁,重建新闻传播气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与参考思路,为新闻实践开展引导和强化监管起到积极作用。

3.重塑把关机制:在建设中把关,在把关中建设。反转新闻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信息关注和传播把关有关,尤其是自媒体的把关缺失造成人为地设置或制造问题,引发事态,表现突出,需要我们再次呼吁和重申新闻传播的“把关人”意识,重塑把关机制与“把关人”的重要地位。首先,可以在提倡建设性新闻实践的同时,加强把关审核,从源头上减少反转新闻的发生,确保了解到的信息真实全面;其次,也要注意在把关过程中融入建设性新闻积极阳光的理念,建设积极自由的舆论引导与信源仔细核实把关同步走。在建设中把关,在把关中建设,不做新闻反转的“助推手”。

4.提升媒介素养:要求、鼓励、提倡信息判别能力的提高。新闻反转问题反映出了传播群体是舆情变换的主力军,他们将信息在网络社会中放大的同时,可以制造极致影响力,影响着舆论走势,形成群体型“极化效应”,暴露了其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亟待提升。除了要培养“把关人”群体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信息判别能力,为民众与社会负责外,还需要在全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出要求。鼓励并提倡公众面对网络纷杂的声音,学着用理性思维判别信息的真假,保持质疑,提升自我对网络信息的判断与处理能力,增强受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文化传播的“公序良俗”,自觉维护网络舆论的积极发展和社会和谐。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本文系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课堂互动式教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例”(项目编号:XJYB202032)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BXW026)、陕西省高校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创新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良荣,袁鸣徽.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J].新闻大学,2017(03).

[2]安琪,吴嘉洞.从“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看网络舆论议程设置效果[J].新媒体研究,2018(06).

[3]廖梦夏.沖突叙事、纠偏干预与舆情反转结果——对43个媒介事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5).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