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创背景下广播电视专硕实践课程改革
2020-12-07张国伟乔新玉
张国伟 乔新玉
摘要:传媒业的深刻变革促使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性课程首当其冲。引入业界需求,在课程环节中训练学生能力,提升培养效果,是实践类课程的重要改革方向。本研究梳理了广播电视专业硕士(MFA)部分课程的项目制状况,分析了项目运作的内容来源形式、内容制作、输出运营等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提出对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MFA 实践性课程 项目制 社会合作
广播电视专业硕士(MFA)是与广播电视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学位,主要目标是为广电机构输送专业人才,更倾向提升学生的节目策划、编辑制作等能力。虽然新闻院系广播电视专硕目前课程具有较多的实践性环节,但在当前融媒体的背景下,正在改变着的传媒业态对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因此,发挥产学研创教育模式的优势,将行业需求以项目形式导入课程,按照传媒业的要求和标准,指导学生将思维创意转化为具体的媒体内容,将学生人力转化为媒体资源,提升培养效果,是非常有价值的课程改革方向。
一、项目来源
在教育科学领域里,项目制教学是指“基于项目的学习”,即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或原理,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让学习者扮演特定的角色,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研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相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融媒体语境下的广电专硕培养,项目制的内涵或外延较之上述范围有所扩大,包含了项目的获取和项目的传播:从业界、学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应用型项目,主要是各类视听节目,然后将之引入课堂,学生团队领取任务后,展开创意策划并严格执行,最后形成内容,并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传播。
广播电视专硕实践课程中的项目大多集中于视听内容,主要分布于以下领域:传统公共广播电视组织播放的影视节目;新型传媒机构推出的视听节目;专业影视内容生产机构的视听板块内容;各类自媒体平台的视听内容。这四种机构和平台,对各类视听节目的内容、形式等要求也各不相同。广电专硕课程主持人需要仔细遴选,确定适合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实践需要的项目。
1.传统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项目。传统公共广播电视组织对影视节目的要求相对明确固定。公共传媒机构除新闻内容外,大多数节目均可采用外包或购买形式进行。这些节目内容相对而言,要高度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旗帜鲜明地传递正能量,同时保持较高的艺术水准。简言之,来自公共传播机构的项目,大多具有明确的主题与形式,政治正确性要求较高。
2.新型传媒机构的视听节目。新型传媒机构大多建基于网络化环境,相当一部分是脱胎于传统媒体机构。由于对传统媒体的局限了解更深,对传媒业界的整体情况把握更精准,此类机构的活力更强,业务组织架构更明晰,内容生产追求更高。它主要針对与网络密切互动的人群,节目定位以满足上述人群的需求为主。所以,新型传媒机构的项目内容更加多样,主题相对丰富,形式更加多元,受众覆盖更明确。就内容环节而言,此类机构的内容开发非常注重市场,创意策划标准更高,制作更精良。
3.专业影视内容生产机构的视听板块内容。如果说,前两种媒体机构的属性深受体制影响,对内容的主题选择较审慎,那么专业影视生产机构的内容相对更开放。除特定的国有或公有影视生产机构,大多数的影视机构更关注市场,格外重视受众需求,形式紧扣需求,受众定位明确,受商业和市场化运营思维的影响更深。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对视听内容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此类机构在选题策划方面会努力避开某些特定元素,在特定时期内,内容主题更集中,娱乐、文化等类型化选题更多,技术水准要求高。
4.各类自媒体平台的视听内容。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更强,视听内容垂直多元,需求量也更大。当前自媒体平台的视听节目已经进入红海期,竞争激烈,对内容的主题与形式追求更高。所以,此类视听内容的主题更多元,技能类、搞笑类、萌宠类、美妆类、教育类、美食类等垂直领域的视听内容均有潜力,制作水准因内容主题也有所变化。
以上四类不同来源的项目,它们的内容、形式和播出均有所差异。它们可否被引入广电专硕课程,需要课程负责人把关,学校和机构双方共同确立。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实践课程为例,学校引入了专业影视内容生产机构委托的项目。经过前期协商准备,课程主持人将河南鹰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鹰展公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项目引入课程。该项目名称为“郑州记忆”,主题和形式相对明确,主要集中于琴、棋、砚、剪纸等主题,采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郑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影像呈现非遗活动的当下状况,传播中原文化。
二、内容生产形式
遴选环节结束后,项目的执行与运营就成为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项目以何种方式执行与运营,直接关乎项目质量。目前,实践课程中的校企合作项目,大多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成效各有特色。
1.项目委托方+课程教师合作指导。此种方式,项目委托方委派专业人员全程跟踪指导整个项目。在这种方式中,委托方代表更熟悉本单位的意图,能够在确定选题、明确主题和制作标准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能够将行业的工作流程带入项目中,提高学生各环节的把控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和进入实际的业界工作环境。课程教师在此环节与项目方相互配合,组织协调学生,结合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校方实际情况等因素,对项目进行指导,同时基于对项目和产业的了解,教师可将实践纳入理论研究视野,为后续的课程进行和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郑州记忆”项目采用的即是项目委托方+课程教师的双指导合作模式。鹰展公司委派业界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联合课程教师,根据公司项目需求,指导学生进行项目调研、选题策划、文案撰写,确定了35个项目方向。课程教师在上述基础上,监督、协助学生执行,及时处理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项目方为学生提供调研、摄制等执行环节的工作资料,并提供适当补助。项目历时3个月,最终完成45部作品。项目方从作品中进行考核,遴选出若干部优秀作品。
在这种方式中,学生参与了前期策划、纸面调研、实地调研、拍摄录制、后期制作等环节,既贯穿了整个作业流程,又熟悉了业界的工作要求,提升了策划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交能力。任课教师通过增加与业界互动交流的机会,将业界动态和需求,及时融入相关课程,提升了教学效果。项目委托方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作品质量,保证了作品数量,降低了成本,在一段时期内,稳定了内容渠道和内容源。校方通过这种方式,架起了校企合作的桥梁,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服务地方社会的水平得到提高。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高校,大多采用这种方式,且工作场景不局限于高校,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互动更密切。
2.課程教师主导。此种模式,委托方将项目全部交予课程教师,由后者负责整个项目的执行。课程教师按照委托方要求,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运作。教师全程把控学生的选题创意、调研规划、拍摄录制、剪辑制作、包装等环节。这种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对各个环节均非常了解,熟悉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状态及业务能力优劣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快速反馈各种情况,获得相应的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教师对于业界情况的把握,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指导精力,以及对受众市场的认知,都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质量。在小班或小团队教学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作品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否则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在这种方式下,也有一定的不适应,主要在于青年学生的志趣与项目的要求并不全部符合,学生创意会受到部分压制。而当下,高校的广电专硕虽是艺术类,但是限于师资、场地等限制,大多数普通地方高校依然采用大班教学方式,专业课程教师难以充分指导学生,学生也难以获得更尽心的指导。引入项目制虽然初衷在于更好地训练学生,提高培养质量,但是实际效果依然不佳。
3.学生团队独立制作。学生团队独立运营主要是学生自行组织团队,在项目范围内,自行组织选题,确立形式,执行项目。较之以上两种方式,学生团队独立运营的模式具有新的特点:一是学生能够按照所属群体特征,设计相关选题,并采用相对应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确保与市场的契合度,这一点在自媒体时代尤其重要,当前的广电专硕学生几乎都是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原住民,对自媒体的使用和理解,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二是学生设计的项目具有明确的分层性,受众定位集中于特定人群,细分特征明显。
如果说,前述两种执行和运营方式适应于主题、形式、受众和目标等都较确定的情况,那么学生团队独立运营更符合创新性、实验性的项目。就《视听节目制作》而言,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业务性极强的必修科目。以往的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创意和制作,忽略了发布与运营。2019年春季学期,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尝试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教师只负责产品开发,划定项目范围,交由学生自主训练。学生根据团队兴趣,确立了萌宠类、技能分享类、美食类、剧情类、科普类、旅游类等项目选题,采用微电影、V-log、纪录片、短视频、H5等形式,制作了《汴京迹》《嘴巴寂寞了》《Photo记》《铁男》《自然属性》等系列视听节目。由于全部工作均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所以学生的流程技能、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工作状态起伏较大,指导教师应该予以关注。
三、成果发布与运营
融媒体时代,媒体运营与管理的地位日益重要,产品的发布与运营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广电专硕实践性课程的视听成果发布存在着较明显的分化:一是项目委托方主导发布与运营,学生更多的是作为辅助角色参与发布运营,委托方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发布渠道和体系,学生负责执行,这种现象存在于大多数的项目制课程里面,尤其是前两种项目执行模式中更为普遍。如鹰展公司一方面在公众媒体播放“郑州记忆”系列作品,提升郑州文化影响力,同时将作品参投各大赛事,取得较好成绩。二是学生自主发布与运营,这在创新性课程训练中普遍存在。以上述《视听节目制作》课程为例,学生团队针对不同自媒体平台设计了不同的推送方案,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头条等平台投放,最终,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视听内容取得了12小时内10000次以上的点击量。
相较于视听内容制作的深度融合和成熟,目前业界的成果运营与发布依然处于上升探索阶段。通过调研发现,原因在于:一是传媒业态变化太快,业界相应的运营管理人才缺口较大,可借鉴的运营管理经验较少,更遑论新闻院校;二是在组织化的机构中,视听内容的运营成本较高,较少愿意将此项工作让渡给学生。
此外,项目制运行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矛盾现象。融媒体环境下,在校学生自主进行融媒体发布与运营时,成本和试错代价都比较小,如上述《自然属性》《Photo记》等系列视听节目,运营成本小,但运营结果比较理想。传媒业界也看到了这一点,也想通过引入学生力量,进行运营方面的尝试,但学生在运营时,几乎均受到过项目委托方的立场、经济诉求、政策归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甚至运营方案也无法完全展开。所以,项目中的成果发布和媒体运营环节,高校学生参与程度依然不高。这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业界和学界共同努力解决。
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视听艺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闻院系实践性课程的训练,实践性课程改革的责任重大。许多新闻院校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开始着手或正在进行改革,且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尝试和确认,如项目制的产品收益权属确定、校企合作的运行体系、实践性课程的深入开发与推广等,均是实践性课程改革的下一阶段内容。
作者张国伟系河南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乔新玉系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短视频时代河南古城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ZZJH-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树林.项目制教学法在影视编导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5(07).
[2]纪录片《菜刀江湖》荣获首届运河记忆微电影大赛最佳纪录片奖[EB/OL].(2019-09-27)[2020-08-17].http://www.yingzhan. vip/News_View.asp?News_ID=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