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开放式新闻”的发展路径探析

2020-12-07王玉姗

传媒 2020年21期
关键词:卫报媒体融合

王玉姗

摘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与传统媒体在内容、受众、时效、商业模式等方面开展角力,共同促成了当下多元的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如何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守住一席之地,传统媒体各显其能。英国的主流媒体《卫报》在2012年提出“开放式新闻”,相关探索堪称传统媒体顺利转型的典范。本文通过梳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构造、逻辑、规律的改变,来探讨《卫报》“开放式新闻”的发展逻辑,为传统媒体在融媒时代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体融合 开放式新闻 《卫报》

媒体融合是综合媒体形态、传播手段、组织模式的一种综合性融合。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从过去注重时效与海量输出,转向注重深度解读与立体呈现。数字移动媒体的不断涌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传播生态的构造、规则与逻辑。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媒体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如何找到新的发展道路是所有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英国《卫报》在2012年提出“开放式新闻”的发展模式以及“数字优先”的发展战略。纵观《卫报》近八年的发展道路,不难看出,这种模式最根本的特点是将传统新闻嵌入到互联网的构造之中,充分发挥各种传播媒介在信息共享、信息发布、信息构建等方面的功效和潜能,在媒体生产模式、运营模式、商业模式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更新,契合互联网环境中的媒体融合新格局,形成较好的发展路径。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卫报》的传播构造改变

媒体融合是传播媒介在信息技术、传输手段以及传播内容上的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新闻的传播构造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媒介形态实现了从“低纬模式”向“高纬模式”的升级,二是传播内容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向“组合拳”的转变。这就要求媒体不仅要升级传统媒介载体,还要通过“组合拳”策略,让传播内容适应媒体融合发展。

1.从“低纬模式”向“高纬模式”的升级。媒体融合之下,新闻传播的构造发生变化。传统媒体本质上延续着“低纬模式”的发展轨迹,报纸、广播、电视的点、线、面传播,本质上是二维平面的传播路径。互联网主导下的媒体融合能够实现传播的三维立体和四维动态的“高纬模式”。传播模式的改变必然带来渠道类型和传播方式的改变。

《卫报》的数字化转型是在对新媒体传播模式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而做出的全面改革尝试。“开放式新闻”的灵魂是“开放”,是媒体融合下传播构造从“低纬”向“高纬”升级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卫报》的“开放式新闻”探索是一种较为彻底的开放式发展战略,是从读者、数据到平台的综合性开放战略。首先,建立了“读者编辑”“自由评论”等接受读者声音的栏目,搭建了传受沟通的桥梁。其次,在2011年,提出了“开放新闻”发展战略,让读者直接参与新闻制作,还利用大数据的迅速发展设立了“数据博客”“数据商店”,建立传受直接对话的渠道。之后,推出了网络开放平台,为网络开发者提供API接口(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可将《卫报》的所有内容整合到其他網站和应用中。自此,《卫报》一步步利用开放策略,实现了传播内容适应新型传播构造的发展道路。

2.从“单打独斗”向“组合拳”的转变。在媒体融合时代,不同媒介的内容和功能都实现了交叉。传统媒介只有嵌入到互联网体系当中,才能拓展媒体价值和影响力。传播内容需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并进入“组合拳”的阶段。但这种转变不是在不同媒介之间简单复制传播内容的分渠道传播,而是不同类属传播数据集合的功能聚合模型构建。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纷纷实现跨媒介构建,相继建立了网络版、客户端,开通了官网、微博和微信。在前期搭建完平台后,将传统报纸的内容在各平台上进行发布,实现了内容的分渠道传播。《卫报》在1996年创办了自己的网站,之后逐步建立了涵盖客户端、App、Twitter等多种媒体形式的集团式传播格局,在“数字优先”的传播策略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进行创新,将各种传播渠道重新定位,找出特色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对内容发布进行重构,如充分考虑新媒体受众的阅读体验和对时效性的强烈需求,将第一手消息派发给新媒体,同时深入研究受众对报纸可信度的要求,利用传统媒体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深度解读,既巩固了报纸受众,又发展了报纸的深度阅读模式。结合短视频和大数据特性,对新闻进行新媒体传播再加工,形成集成式、“组合拳”的传播构造,打破了媒介表层的组合,实现了传播效果由量变积累走向质变突破。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卫报》的传播逻辑改变

技术革命导致新技术逻辑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和侵染,新闻传播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思维日渐影响了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从以往的传受固定、互动薄弱的传播形态,转向为媒体融合下传播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传播交叉化的传播形态。传播内容也呈现出了由“前后向传播”向“上下纵深传播”,由“短缺传播”向“精准传播”的新传播逻辑。

1.由“前后向传播”向“上下纵深传播”的转变。“前向传播”和“后向传播”是编程学的概念,主要指在神经网络中,信息从输入到隐藏层,再到输出的一种流向传播。将此逻辑应用到媒体发展之中,“前后向传播”就如传统媒体线性单一的传播模式。媒体融合之下的传播已经由原来的信息提供者转变成了信息解读者,新闻背后的新闻成了媒体融合之下受众的强烈需求。喻国明教授也曾提出:“大数据的价值不在于大,而在于全,即空间维度上的多角度、多层次信息的交叉复现,时间维度上的与人与社会有机体的活动相关联的信心的持续呈现”。传播逻辑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实现了从前后线性传播向上下纵深传播的转变。快速和深入成为这一传播逻辑下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

《卫报》开创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和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策略,完美契合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上下纵深传播”的传播逻辑。如《卫报》2012年荣获首届“数据新闻奖”的作品《伦敦骚乱》,在报道这则新闻时,《卫报》对骚乱新闻进行了数据可视化呈现,对骚乱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完成了骚乱“前后向传播”的初步传播形态;充分利用数据新闻的传播优势,呈现新闻背后的故事,并与学界进行合作,极大提升了新闻的可信度,也对骚乱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度挖掘;辅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将分析结果进行分渠道的纵深传播,实现了对受众需求的精准传播,不仅全面、深入地完成了报道的“上下纵深”立体式呈现,还在一定程度上从内容和形式上全方位反驳了当局的判断。这则新闻在借用媒体融合优势完成新闻传播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卫报》的公信力。《伦敦骚乱》的数据新闻传播模式一度成为该报之后几年数据新闻的模本。

2.“短缺传播”向“精准传播”的转变。互联网革命使媒介渠道类型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呈现出“短缺传播”向“精准传播”、共性传播向个性传播、主流转播向分众传播的转变。这需要媒体构建多元化、嵌入式传播渠道,形成个性、细化的传播内容,无限贴近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这种传播逻辑要求传受双方必须进行公开、透明的良性互动。

《卫报》的“开放式新闻”发展路径的核心就是实现从“短缺传播”向“精准传播”的转变。实际上,早在1997年,《卫报》就在报纸栏目设立“读者编辑”的职位,有意将受众纳入到新闻生产队伍,这个职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现传受的良性互动,在记者、编辑和读者之间搭建了一个畅通的交流渠道,从以往猜测受众需求的模式,转变为搭建交流平台进行精准投放。《卫报》将此发展理念提前了近20年,可见早已开始布局精准传播。进入大数据时代,技术发展更加迅猛,互动已经十分普遍,但《卫报》没有止步,其并没有将精准传播理念局限于传播内容生产上,还利用于商业模式上。2012年,《卫报》与一家网络流量监测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将之作为广告投放的参考依据。这不仅实现了传受互动的内容精准输出,还形成了媒体融合时代商业广告的精准投放。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卫报》的传播规则改变

媒体融合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传播基本操作系统的底层架构,必然导致传播规则发生改变。单一传统媒体靠弥补自身短板来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旧木桶理论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媒体融合生态。于是“众包”生存模式下的新木桶理论应运而生,即整合各媒介的优势来提升传播效果。传播内容也从以往的“版面扩张”向“界面深化”转变。如何利用新木桶理论实现生存,如何在界面深化的传播规则下进行传播内容的革新是所有转型中的媒体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1.“众包”生存模式下的新木桶理论。在媒体融合之下,互联网对社会闲置资源的激活,也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运用到了新闻传播之中,那就是“众包”的生产方式。这种众包的生产模式不止体现在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也需要媒体在现有媒介之间构建“众包”新闻生产方式。从第一代门户网站的“内容网络”,到第二代门户的“人际网络”,再到如今的“物联网”以及即将到来的万物融合。媒介发展已经告别了木桶理论的短板限制时代,进入了新木桶理论的长板之间强强联合阶段。媒体融合不再限于传播内容的融合,更是媒介发展模式的融合,找到新盈利模式来支撑全融合媒介发展是关键所在。

《卫报》不仅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实现了新闻内容的整合,还在商业模式上实现了突破。2010年,《卫报》向第三方开放授权,并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也就是允许第三方使用《卫报》授权的所有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权利。在这一模式中,第三方可以节省硬件维护的成本,《卫报》也可以实现用户数量的量级增长。而且,《卫报》要求第三方必须在其平台上链接《卫报》广告,开创了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新商业模式。在这之后,《卫报》还探索了付费会员以及广告主计费等商业模式,尤其是付费会员模式,是《卫报》精准投放高质量内容的最有力证明。通过充分利用媒体融合下传播规则的改变,开发具有“组合拳”模式的商业发展模式,提升《卫报》旗下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赢得了广告主的青睐,走出了一条新型商业模式之路,也完美契合“众包”生存模式下的新木桶理论。

2.由“版面扩张”到“界面深化”的转变。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保罗·莱文森则提出“补偿性媒介”;中国学者何道宽也曾提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版面和时长是限制传统媒体发展的主要局限,但互联网的无限性以及移动媒体的空间突破,将传媒发展引入到界面時代。界面深化成为新媒体从静态到动态的技术更新。互联网的界面发展还经历了Web1.0静态浏览、Web2.0及时传播以及Web3.0个性化分享时代。这种背景之下,传播规则已经转变为对一则新闻内容的贯通上中下游的全景式呈现。

《卫报》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互联网领域的探索尝试,一直紧跟媒介发展特性来改变自己的传播规则。媒体融合之下,传播规则从“版面扩张”到“界面深化”的发展路径,也深刻体现于《卫报》的发展之中,这一点在《卫报》的移动数据化传播路径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智能手机作为异军突起的传播媒介,带动了媒介的移动化发展,面对受众移动客户端的阅读需求,《卫报》及时推出了独创的“移动创新实验室”栏目,将现场报道的逼真性、内容发布的互动性、信息交流的反馈性全部纳入创新的移动传播模式之中,形成了迎合移动客户端的特色传播格局。在短视频成为社会化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之时,《卫报》另辟蹊径,将短视频的娱乐特性融入新闻短视频的传播领域,极大地引发了受众的关注和好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开放和创新一直是《卫报》在面对新媒介时的应对策略,但全方位的开放和深度的创新才是其成功的关键。《卫报》“开放式新闻”的发展路径是一条囊括传播逻辑、传播规则、传播构造的新型媒体融合探索,真正实现了在内容生产层面的组合拳优势,形式层面的集团式聚合以及商业模式方面的强强联合,不仅促进了《卫报》的融媒转型,也为中外传统媒体的改革提供了全方位参考样本。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许向东.数据新闻:新闻报道新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06).

[4]王辰瑶,刘娉婷.《卫报》“开放新闻”实践的个案研究[J].编辑之友,2016(07).

[5]邹晓宇,王亿本.《卫报》数字化转型的经验研究[J].青年记者,2018(09).

猜你喜欢

卫报媒体融合
《卫报》“AI撰写文章”被指哗众取宠
“自拍杆”
《卫报》推广告新政:按浏览时长计费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