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020-12-07谈灿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9期
关键词:返乡创业青年乡村振兴

谈灿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式发生改变。在城市融入障碍的反向推力与农村发展形成的拉力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下,返乡创业成为一种基于经济和情感的理性选择,并逐渐发展成人口流动的新趋势,但返乡创业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现实因素使创业陷入困境。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者定性研究发现,由于农村青年的创业过程中面临外在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因此创业过程充满荆棘和挑战,政府只有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其进行引导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体系的良性运行,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青年;返乡创业;行为逻辑;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9-0178-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urban-rural population movement pattern has chan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verse thrust of urban integration barriers, the pulling force formed by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has become a rational choice based on economy and emotion, and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new trend of population flow. However, the process of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has not been smooth sailing. Various practical factors make entrepreneurship in trouble.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young entrepreneurs returning hom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inds that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of rural youth is full of thorns and challenges due to the dual influence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Only when the government guides and supports them at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can we realize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the rural youth entrepreneurship system,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youth;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behavioral logic;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随着城乡一体化体系的不断推进,农村发展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发展问题看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党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行动,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的经济和环境有了很大发展,“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农村发展的新标杆。与此同时,国家也鼓励更多的青年队伍深入农村,对出生农村的优秀青年给予更多的返乡优惠政策补贴,核心是利用青年的活力,培养出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骨干队伍。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许多农村青年纷纷踏上了“返乡”之路,追赶新农村的发展浪潮,在家乡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农村青年的返乡创业,不仅是为了推动乡村建设的发展,更是在城市运行的推力与乡村发展的拉力的博弈过程中,基于经济和情感的理性选择。李彦娅等[1]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看作是在农村良好的发展前景下,结合自身条件,权衡城市务工与返乡创业的利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曹宗平[2]指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由于城市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村市场机遇的共同作用下,开启了自己的返乡创业之路。農村青年在返乡创业的同时也对自身发展寄予期望,希望通过返乡创业实现自己现实收益的提高。然而由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农村青年的返乡创业过程往往与其发展预期发生偏差,返乡青年在外在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面临各种现实困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江苏省南京市东山街道佘村作为研究点,该村总面积16.8 km2,辖区内共有6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截至2018年底,户籍人口3 200人,现居住佘村户籍人口不足1 500人。佘村作为典型的人口“外流型”村庄,早期由于经济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村庄内的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村里的老人和小孩留守在村内生产生活,导致村庄的“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发展落后。随着该村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落后的乡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度假区,村庄的人口流失现象也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外出青年选择返乡创业。本研究通过对佘村实地走访调查,根据实际需要在佘村村委会、村民和返乡创业者中选取14名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同时结合已有文献进行辅助性研究,最后对收集和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类,描述并分析农村青年的返乡创业历程。

2 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内在行为逻辑

个人在做出行为选择时所考虑的因素是多样的,大多数时候人们倾向于采用理性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行为偏好,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3]。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中将人口的流动归结为原住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中间障碍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在城乡的人口流动模式中,城市和乡村作为二元主体一直处于推力和拉力的博弈状态。随着国家的发展重心向农村偏移,传统的城乡“推拉理论”模型发生变迁,在城市运行的推力、乡村发展的拉力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成为人口流动的新选择。

2.1 推力因素:农村青年外出城市融入障碍

“城乡壁垒”不仅是户籍制度作用下的身份差异,更是一种扎根于整个社会的“群体偏见”。随着“偏见”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农村青年难以真正地实现城市融入,从而演化为城市的一种反向推力,成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直接动因。首先,农村青年面临城市融入的障碍,作为外来人群,常常被贴上“乡下人”“打工仔”等区别于城市居民的身份标签,这些标签一方面作为群体标志将农村青年的互动交际局限于同样来自农村的工友和同乡之间,另一方面也在农村青年与城市居民之间建立了角色隔阂,使农村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生活。其次,市场竞争上的弱势也导致农村青年难以完成城市的经济融入,农村青年由于自身素质的不足,导致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边缘性行业,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的经济运行机制。除此之外,农村青年在城市生活中也面临政治融入的障碍,在城市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青年的社会福利也难以落实,住房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补贴等方面无法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5]。这种“半嵌入”的状态让农村青年的城市生活难以维持,长期处于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差异性偏见,容易引发农村青年在心理层面出现自卑和不满等负面情绪,最终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使得他们既不能扎根于城市,也不能在心理层面上获得满足[6]。

2.2 拉力因素:政策倾向下的乡村发展新阶段

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主动将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提供了可行性。这种可行性主要来自以下2个方面:一是对农村创业环境的构建。传统村落的贫瘠与落后导致大量劳动力外流,形成了“空心化”与“老龄化”的农村格局,这种格局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状况,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兴旺成为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的整体进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步骤。如在佘村的发展过程中,将打造旅游乡村作为建设主体,逐步实现农业向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多轮项目的引进、多家大型旅游企业的落户为村庄产业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构建农村产业平台,让农村、农民与市场连接成为统一的整体,实现农村发展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同时也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途径。二是对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力,国家颁布各项措施为青年返乡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借款优惠政策、乡村用地优惠方针、创业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农村青年的返乡创业成本,也解决了他们返乡创业的后顾之忧,成为更多年轻人走上返乡创业之路的重要原因。

2.3 其他因素:传统文化对农村青年的行为塑造

费孝通[7]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农村青年扎根于乡土社会之中,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扎根性”决定了其“离土不离乡”的流动模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经验和能力。研究发现,佘村的返乡青年会以“镀金”和“长见识”来总结自己的外出务工经历,很少将定居城市当作自己的外出务工目标。除了农村社会的乡土性,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文化也成为影响农村青年返乡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养老是以子女赡养为核心的“反哺式”养老模式。父母将子女养大成人,在父母进入老年阶段后,子女也要承担相应的赡养责任和义务,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了一种依靠道德和伦理为纽带的均衡互惠关系。农村青年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传统子女养老的模式可能被打破,老人由“子女赡养”逐渐向“自我养老”模式发展[8],而这种养老模式从伦理上常常会被冠以“不孝”之名。80后和90后作为外出青年的主力,父辈也渐渐迈入老龄群体,乡村建设让外出青年在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赡养父母,为处于养老和发展中纠结的青年群体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强烈的归属感使农村青年不可能割舍自己的家庭,追求以“家本位”为核心价值导致流动人口最终还是回归原生家庭[9],因此农村青年的返乡创业不仅是为了追求经济价值,更是一种基于血缘纽带而进行的行为选择。

3 现实困境:外在因素及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

返乡创业作为一种生计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取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对预期收益有更高的期待,然而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由于外在因素及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返乡创业的发展预期与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农村青年的返乡创业充满荆棘与挑战。

3.1 外在因素影响下的返乡创业困境

返乡青年的创业过程与乡村创业市场建设密切相关,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产业建设具有明显的政策偏向,这种偏向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二是对大型外来企业和个体创业的差异化对待,这两种问题作为外在因素使返乡创业面临结构性困境。

3.1.1 乡村发展模式对创业领域的影响 返乡创业作为一种市场型经济行为,本质上需要以市场为主体发挥其自主性,然而由于乡村振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在农村产业建设的过程中更多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统一规划。农村在长期闭塞的环境中缺乏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必须通过政府主导把握乡村发展的大方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序前行。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一批以单一产业为导向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如安徽省巢湖市的美食开发模式、甘肃省武山县的渔业开发模式以及佘村的旅游发展模式。该模式下乡村振兴虽然有了明确的方向,但对返乡创业青年来说却存在结构性危机。以单一产业带动发展的模式造就了乡村产业类型的固定化,导致农村创业市场的自主性缺失。佘村在打造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田园乡村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旅游产业进行布置和规划,产业发展领域缩小,返乡青年创业类型过于集中,据调查统计,佘村中返乡青年创业类型主要有民宿、特色田园、农家乐、旅游商店等。乡村创业存在产业“集而不群”的问题,产业更多是在区域内简单扎堆,同质化问题严重,创业集群导致企业之间的协同互助效益难以发挥[10]。选择上的重叠以及供需之間的不平衡也造成了创业市场的“恶性竞争”。政府主导的单一型发展模式让青年群体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返乡创业变成一种政策规划下的“就业”。

3.1.2 外来企业对创业市场的影响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要求村庄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实现整体的产业发展,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由于其规模与经济效益的不足,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能够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导致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往往会忽视返乡青年的创业发展,将精力更多地集中于招商引资,实现外来资本的乡村融入。外来企业由于其带来的资本和经济效益能够更快地帮助村庄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常常被作为乡村建设工作的主体,享受各方面的特权和优惠政策,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只能作为辅助性工程在村庄内艰难生存。在佘村的乡村规划过程中,为了使更多外来的大型旅游企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政策制定和村庄规划中给予外来企业明显的政策倾斜,导致很多返乡青年在创业实践中常常遭受排挤,为外来企业的发展让步。调查中发现,有些村庄为了满足外来企业用地的需求,将返乡创业叫停的事时有发生,返乡创业“生存空间”的次要地位导致返乡青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其次,在创业过程中,返乡青年还面临与外来企业争夺消费市场。乡村市场相对封闭,市场主体的规模和流通性不足,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下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本就面临挑战,随着外来资本的介入,大型的乡村产业逐渐占据农村的消费市场,对返乡创业的群体进行排挤,这就让以个体经营为主的返乡创业者更加难以生存。

3.2 个人因素影响下的返乡创业困境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者,农村青年的返乡创业更多是在城市的排挤和乡村建设的吸引以及其他情感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做出的行为选择,他们大多数并不具有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要求,缺少支撑创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也会常常因个人因素而导致创业失败。

3.2.1 个体的现实因素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更多是一种基于理论的实践探索,在经济和情感因素的作用下,农村青年毅然走上返乡创业之路,然而理论与实践并不具有统一性,在农村青年的创业实践中面临各种挑战。首先,资金问题成为创业的基础性问题,对其创业历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据了解,佘村青年返乡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的资金积累和关系网络的资金筹集两个方面。资金不足往往导致创业在启动之后难以维持后续发展,从而半路夭折[11]。通常国内的创业者主要的融资渠道是依靠银行等机构的贷款,而银行贷款往往需要复杂的手续,同时对借款者有着诸多要求,作为来自农村的青年创业者,银行贷款的门槛太高,难以获得其资金支持[12],最终导致许多返乡青年因资金链断裂而创业失败。其次,返乡青年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经验的缺失也成为创业失败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佘村返乡创业者所进行的创业领域大多数与其外出务工经历有关,他们将自己的从业经历当作创业经验,未经系统的创业培训和学习。市场和产业运行机制的复杂性导致返乡创业者在务工过程中获得的理论知识难以发挥作用,加上乡村振兴过程中创业培训服务的缺失,没有能够提供指导的创业机构,使得返乡创业青年成为无资本、无经验、无指导的“三无人员”,在返乡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3.2.2 个体的心理因素不足 返乡创业除了要面对现实层面的困难与挑战,还要承受来自心理层面的压力。在创业的探索阶段,由于创业实践与发展预期之间不对等,导致返乡青年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继续创业产生不确定性,随之引发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低的农村青年在创业过程中因失去信心而表现出较低的积极性,甚至采取消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创业进入低效的发展态势。返乡创业作为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探索性经济行为,机遇让返乡青年有了更高的收益期望,而挑战却导致创业的现实收益与期望存在巨大落差。对收益以及发展前途的不满和迷茫,久而久之让返乡青年出现心理扭曲甚至产生心理障碍。除此之外,“参照群体”的发展状况也导致返乡青年出现心理落差从而加剧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在返乡青年外出务工中依靠业缘和地缘等关系建立起的小群体以及同村其他青年群体的发展状况也会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参照”,作为创业效能的衡量标准,在返乡创业的收益大于这些“参照群体”的收益时,就能够提供创业的动力,反之则会造成心理压力。由于返乡创业起步阶段收益低,大多数情况下“参照群体”的反向效益将带给农村青年更多的心理压力,从而加剧其创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4 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农村青年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在推动乡村的产业兴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乡村发展内生性驱动力的重要源泉。为此,政府必须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支持和引导农村青年的返乡创业,实现村庄发展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4.1 提升农村市场活力实现多元互动

作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实际活动场域,农村市场的建设与返乡创业的成效密切相关。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市场受到挤压,提高农村市场的活力成为解决其返乡创业困境的必要举措。首先,从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来说,单一的产业类型为村庄快速发展提供捷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障碍,为此,实现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简政放权”与产业多样化发展成为解决创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将创业的模式选择重新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发挥返乡青年的自主能动性,带动创业的多元领域共同进步,一方面能够解决由于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创业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农村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动力,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走入返乡创业的浪潮。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在农村创业机制的运行过程中给予大方向的把握,同时将市场主体归还给创业个体,如佘村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在坚持把握田园乡村建设这一整体背景下,让农村青年寻找与之相关的扩展性创业领域,真正实现全方位的产业兴旺。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将农村的市场与城市相连接,建立相应的互动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借鉴城市的发展经验来完善农村市场的运行,实现市场的多元互动。

4.2 完善政府的创业支持服务体系

返乡青年作为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先行者”与“实践者”,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由于资本、技术以及经验等的缺乏,在其创业过程中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作为保障,但由于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外来企业倾向,创业不仅没有获得政策的支持,反而在与其他产业竞争中遭遇不平等的待遇。因此,完善农村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是让返乡青年脱离创业困境的最有力的保障。首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落实对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来自国家层面的保障。从创业资本的融资方面看,政府应建立起完整且高效的社会融资体系,一方面加大对返乡青年的金融支持的力度,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给予返乡创业青年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创业者的资金压力,提高其创业过程中的积极性,让返乡创业群体不断扩大。其次,要提高返乡创业者的自身素质,创业过程不仅需要资金的援助,更需要創业者有过硬的自身素质。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创业培训机制,为返乡青年提供相应的创业指导,保证其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咨询和帮助。

4.3 加强对返乡创业者的心理疏导

返乡创业者的心理问题作为创业历程中更深层次的障碍,必须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叶建国等[13]指出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成效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将很大程度降低创业者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创业失败。因此,构建返乡青年创业过程的心理疏通渠道,实现创业过程中的效能感转化,对创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当前农村青年返乡创业过程中,由于创业实践的复杂性,现实收益往往低于创业预期,这种心理失衡随着创业情况的改变得不到改善,加上“参照群体”的收益对比,逐渐演变为一种心理障碍,最终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因此,政府在青年返乡创业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其现实的经济运行状况,也应该从微观层面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改善外在条件的同时,对创业者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构建相应的心理疏导机构,为返乡青年提供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心理困境的途径。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进行宣传和引导,让返乡青年敢于并乐于参与心理咨询,使心理疏导机构能够发挥作用,实现政府与个体在心理层面的良性互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心态环境。

5 小结

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其动力所在,农村青年虽然已经不再适应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他们并不是处于城乡之间的“边缘化人群”,而是具有极大社会价值的乡村建设的生力军[14]。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基于经济和情感等因素,外出青年在城市与乡村推拉博弈过程中选择返乡创业,将自己在外出务工时获得的经验、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带回农村并投入到乡村建设之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但返乡创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在返乡过程中创业者将面临各种外在因素和个人因素所导致的现实困境,并成为其返乡创业的绊脚石。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和鼓励乡村青年回乡发展是实现村庄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乡村内生性动力的源泉[15]。因此,农村青年群体返乡创业不应该只是个人的行为探索,政府也应该及时搭建配套措施,构建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将返乡创业作为农村发展的新态势,在政府和个人的双重构建中完成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乡村的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彦娅,谢庆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三次返乡创业高潮的调查[J].重庆社会科学,2019(7):99-110.

[2] 曹宗平.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多重动因与特殊作用[J].广东社会科学,2019(3):23-30,254.

[3]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 段成荣.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49-50.

[5] 高 阳.江苏省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困境及其對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9(2):47-48.

[6] 高梦媛,郑 欣.农村居民的城市想象与身份认同:江苏证据[J].重庆社会科学,2013(4):43-49.

[7] 费孝通.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 王 旋,张 红.空心化村落养老现状:从子女养老到自我养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1):226-228.

[9] 林龙飞.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的内隐逻辑——基于个人意义构建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10):62-68.

[10] 周丕东,王永平.贵州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11):152-157.

[11] 陈 雷,沈长月,李冰水,等.障碍与支持: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研究———基于对保定市的调查[J]辽宁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21-26.

[12] 刘 芳.农村返乡青年创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滨州市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5):31-33.

[13] 叶建国,王重鸣.创业效能感及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4] 储 琰.乡村振兴:鼓励返乡青年农民工成为主力——基于云南X县的调研[J].法治与社会,2019(6):181-183.

[15] 许小贞.乡村振兴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9(5):77-81.

猜你喜欢

返乡创业青年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返乡创业”,北京迈出扎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