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协同推广机制创新与实践

2020-12-07曹鹏刘丹张建设汪本福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9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再生稻湖北省

曹鹏 刘丹 张建设 汪本福

摘要:发展再生稻产业是湖北省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生产形势、生产条件的变化,传统再生稻产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为提高再生稻产业发展水平,湖北省通过组织协同多家单位开展再生稻瓶颈技术研究,促进了再生稻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技术服务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构建了“一主多元”的協同推广机制。再生稻产业协同推广取得良好成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关键词:再生稻;协同推广;机制创新;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9-0027-04

Abstract: Developing ratoon r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nce. There are many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he traditional ratoonrice industrywith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situation and condition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atoon rice industry, multiple units in Hubei province were organized and cooperated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ratoon rice bottleneck technology,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ratoon ri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s promoted, and the effective docking of technical service and industrial demand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mechanism of “one main body and multiple elements” was constructed.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cooperative promotion of ratoon rice industry, with significant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Key words: ratoon rice; collaborative extens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Hubei province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当前,湖北省水稻产业正处于结构转型、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探索和建立资源节约、绿色高效的新型产业模式势在必行。发展再生稻是践行国家粮食战略新安全观的有效举措[1,2],是推动湖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然而,随着生产形势、生产条件的变化,传统再生稻产业存在诸多制约因子,如再生稻专用品种比较缺乏、农机农艺融合不够、配套技术亟需完善、优产优质机理不明、新型主体整体偏弱[3-7]等。为此,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采取产学研用相互结合、农科教企多方协作、行业部门深度融合、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方式,通过筛选优质适宜水稻品种、研发专用收割机械、集成配套技术模式、探明丰产优质机理、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提升湖北省再生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

1 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协同推广机制

湖北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生产优势、农业科研院校创新资源优势、新型经营主体市场运行优势,协同开展技术攻关、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生产应用,按照一个中心(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心)、两个引领(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三个结合(突出产学研用结合、突出农机农艺结合、突出公益性经营性结合)、四个提升(提升绿色生产能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示范推广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工作思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有机融合,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一主多元协同推广机制。

1.1 充分发挥推广系统“国家队”的主导作用

1.1.1 坚持需求导向,择优组建团队 湖北省围绕再生稻绿色高效模式革新构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基于全产业链能力导向原则,靶向吸收省、市、县不同层级、不同专业(栽培、植保、农机、水产、畜牧等)专家,组建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优势互补、交叉融合的协同推广团队。

1.1.2 坚持绿色引领,强化技术集成 利用中央、省级专项资金,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省级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实施,引导构建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发展方式。在再生稻的生产方式上,由拼资源、拼消耗的数量型向拼科技、拼管理的质量型转变;技术应用上,由某一环节单项技术应用向全过程多项技术集成应用转变。

1.1.3 坚持统筹推进,强化示范带动 充分考虑湖北省各地的资源禀赋、区域优势和发展水平差异,选取示范作用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市(县)创办示范样板。2018、2019年在江夏区、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沙洋县、蕲春县、浠水县、麻城市、武穴市、黄梅县、红安县、咸安区、枝江市、当阳市等14个县(市、区)建设千亩核心示范样板46个,年均辐射带动全省6.1万hm2,约占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的30%。

1.2 切实加强院校社企“特种兵”的多元功能

1.2.1 推进技术精准攻关 充分发挥湖北省科研院所科技和人才优势,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精准定位再生稻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围绕生产实际问题,开展全方位、全环节无缝对接,破除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各自封闭运行和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障碍,由科研部门研发什么用什么的“自上而下”向生产实际需要什么攻关什么的“自下而上”转变,切实提高湖北省再生稻产业附加值和科研院所技术利用率。

1.2.2 推进资源共创共享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等在全省多地开展了校(院)地合作,通过开展品种选育[8-10]、机型改良[11,12]、技术优化[13,14]、米质提升[15]等研究,开发适宜现有农艺操作的农业机械,优化现有农机作业的农艺措施,促进基地、技术等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共享。推广模式由农业部门“单兵作战”向推广系统、科研院所和企业主体“集团作战”转变。

1.2.3 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靶向推荐洪湖市春露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武穴市绿康再生稻产销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深度对接,推进先进适用成果转化应用,促成“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闭环验证模式,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加快科研成果到田间地头的落地生根。

1.3 构建“一主多元”的协同推广机制

1.3.1 主体协同 搭建再生稻相关的产学研融合平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协同、广泛参与”的推广体系。在石首市试点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挥“党建组织链条”在规划发展、协调统筹等方面的作用,释放红色生产力。

1.3.2 人才协同 基于能力导向原则,加强行业(农艺、农机)产业(生产、加工)人才互联互通,从“零敲碎打”到“综合统筹”,合力解决全过程关键瓶颈技术,组建优势互补、交叉融合的再生稻产业体系队伍。

1.3.3 技术协同 坚持问题导向和产业发展目标定位,通过设置研发、推广双首席,促使技术供需有效对接,实现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操作性统一。

1.3.4 上下协同 按照统筹协同在省市、集成示范在县乡、指导服务在村组、成果验证在基地、辐射带动在周边的思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多级联动开展工作。

1.3.5 基地协同 坚持一体化推进,在一个基地做到全产业链融合,每个基地做到多技术集成、相对集中可借鉴,通过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实现技术最大整合、资源最大节约。

2 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协同推广成效

湖北省抓住再生稻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主体共享等关键,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和协同推广,有效提升了再生稻的产业发展水平。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6.94万hm2增加至2018年的20.76万hm2,再生稻单产水平由2014年的3 655.5 kg/hm2提高到2018年的4 255.5 kg/hm2,品种结构(籼粳兼顾)进一步优化,主体培育和品牌开发进一步增强。

2.1 解决了创新源头“从哪里来”的问题

以湖北省再生稻产业为主线,把满足再生稻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采取产学研用相互结合、行业部门深度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创新资源优势,破除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障碍,解决创新源头“从哪里来”的问题,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2.2 解决了技术成果“到哪里去”的问题

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瓶颈技术为牵引,通过农科教企多方协作、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构建了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多模式发展的一主多元的协同推广机制,解决了技术成果“到哪里去”的问题,实现了技术服务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2.3 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2.3.1 筛选出一批优质再生稻品种 明确了适合在湖北省及长江中游地区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再生稻品种的共性特征:生育期135 d以内,感光性不强;稻米品质达到国标三级以上;分蘖力、再生力强;后期不早衰、抗倒伏性强;综合抗性优,尤其是抗(耐)高温性强;成熟后不容易落粒等。经过多年多点的筛选和比较,推荐在湖北省及长江中游地区机收的再生稻生产的适宜品种有: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两优6326、甬优4949、广两优476、新两优223、C两优4418、隆两优华占、C两优华占、黄科香1号、黄科香2号、黄华占等。

2.3.2 研制了一种专用联合收割机 针对传统水稻联合收割机行走履带宽、转弯半径大、碾压比例大等问题,相继联合攻关研发了第一、二、三和四代再生稻专用联合收割机。目前已经定型的第四代再生稻专用联合收割机为双割台、双滚筒全喂入履带式设计,可有效减少水稻秸秆在收割机割台的横向输送距离,显著提高脱粒速度和脱粒效率,稻草从两侧风道排出以减少对收割后稻桩的覆盖;运行时割幅为2.60 m、喂入量1.60 kg/s,比同类收割机碾压率降低40%~45%。

2.3.3 开发了一款再生稻专用套餐肥 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再生芽健壯发育、收割后快速齐苗的关键在于再生季肥料运筹。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研制了一种以缓释技术和养根促芽为核心功能的再生稻专用套餐肥。该专用套餐肥由促芽肥和提苗肥组合而成,提苗肥通过包膜缓释处理后,可以提早到头季稻抽穗期施用,有利于提高头季稻齐穗15~20 d后水稻植株含氮量,促进再生芽活跃和健壮发育。

2.3.4 探明了再生稻丰产高效和优质稻米形成机理 通过系统研究机收再生稻不同技术环节和措施下的头季和再生季生长发育、物质积累和转运、产量和品质形成过程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明确了再生季生长期短,获得高产的生理机制在于快速构建高光效群体、高干物质转化率、高RUE;揭示了再生季稻米直链淀粉、酚酸类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是再生季稻米口感更优的生理机制,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2.4 创新了一套再生稻高效种植模式

集成创新了适合机收再生稻的“234栽培法”,即两种(筛选适合机收再生稻生产的优良品种和配套的良法种植)、三促(促主季早发、促中后期根系强壮、促再生芽健壮)、四优栽培技术(优化施肥、优化管水、优化病虫害综合防控、优化稻米品质),旨在为湖北省乃至南方稻区再生稻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 三大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集成创新的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技术呈现“三高两好四省”的优势,即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稻米品质好、市场前景好,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2014—2018年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技术示范应用效益分析见表1。表1中经济效益测算依据如下:①新增产值=总产×(当年籼稻最低收购价+0.4元/kg再生稻优质优价);②每公顷新增成本=150元(尿素20元+灌溉25元+机收45元+0.5个工60元)×15;③新增纯收益=应用面积×(单位规模新增产值-单位面积新增成本);④总经济效益=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0.7)×推广规模×推广规模缩值系数(0.9)-总推广费用。总推广费用核算为2000万元/年。由表1可知,2014年以来,湖北省机收再生稻推广面积逐年递增,单产水平螺旋上升,2014—2018年5年累计推广63.65万hm2,新增纯收益65.72亿元,总经济效益40.41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湖北省稳粮提质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

3.2 社会效益

3.2.1 稳定了粮食产能 随着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湖北省双季稻种植面积逐步萎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北省粮食产能。再生稻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粮食总产。2014—2018年,全省再生稻生产累计增加稻谷260.82万t,对稳定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贡献。

3.2.2 提升了推广能力 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技术2017年、2018年连续2年纳入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014—2019年连续6年纳入湖北省农业主推技术。2014—2018年,组织开展了全省再生稻产业技术体系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专家大院培训等活动中,对全省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进行了多次知识更新培训,累计培训4 000多人次,增强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业务素质,提升了推广服务能力。

3.2.3 培育了新型主体 全省从事再生稻生产加工销售的新型主体200余家,有注册品牌的主体50多家。近年来,重点扶持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洪湖市春露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再生稻系列产品畅销省内外,成为推动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2.4 带动了产业扶贫 洪湖市、蕲春县、武穴市等地把发展再生稻生产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支持有再生稻生产经验的新型主体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贫困戶进行全程社会化服务,同时聘用贫困户参与再生稻的管理或劳动,通过以产带贫,增加贫困户收入。

3.2.5 扩大了社会影响 社会各界关注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发展,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是政府关注。2015年,湖北省委1号文件明确要求启动实施再生稻工程;2016年,湖北省政府印发《湖北省水稻产业提升计划(2016—2020年)》,要求因地制宜打造水稻一种两收高产高效优势板块;2018年,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湖北再生稻产业协同推广机制创新与实践获2016—2018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二是业界关注。2016年10月,陈温福、罗锡文、张洪程等7位院士以及农业部水稻专家组成员等200多人实地考察了蕲春县再生稻高效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基地;2018年10月,首届再生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召开,来自中国、美国等 12个国家再生稻专家点赞湖北省再生稻技术发展。三是媒体关注。湖北省再生稻发展壮大过程中,引起社会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农民日报、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媒体关注和深度报道。

3.3 生态效益

湖北省机收再生稻模式充分体现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四个更加注重”,符合“两减”要求。通过推进标准化种植,推行全程机械化生产,有效解决了中稻秸秆焚烧与禁烧的矛盾,体现了“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更加注重环境友好”;通过推行综合防控和减量化生产,肥料用量减少30%左右,农药用量减少40%左右,再生稻米更加安全、优质,体现了“更加注重生态保育”和“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为农业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提供了“湖北方案”。

4 讨论

4.1 肯定成绩,认识产业发展不足

近年来,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创新驱动、政策带动下,全省再生稻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再生稻品种结构更加优化、生产技术更加熟化、周年模式更加多元。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优势产区发展潜力挖掘不够、现有品牌市场影响力薄弱、科技创新带动不足、产业现代气息不浓。

4.2 聚焦重点,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今后一段时期,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原则,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市场主导和行政推动等因素,紧紧抓住再生稻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主体共享等关键,继续在优良品种覆盖、绿色技术示范、高效模式推广等方面多维拓展,引导产业要素向主产区、优势区转移集聚,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让区域特征更加凸显、区域品牌更加响亮。

参考文献:

[1] 施能浦.再生稻的发展历程与开发利用类型[J].中国稻米,1997(4):14-16.

[2] 张建设.湖北以再生稻为突破口 再创农业新优势[J].中国农技推广,2016,32(12):16-17.

[3] 罗 昆.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2):3001-3002.

[4] 涂军明,李景润,皮楚舒,等.黄冈市再生稻生产现状、问题及适度发展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3):3276-3279,3284.

[5] 刘 伟,黄志谋,马志强,等.咸宁市机收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8):3413-3415.

[6] 郑普兵,周 巍,代春桃,等.洪湖市再生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z1):116-118.

[7] 陈展鹏,周 薇,涂军明,等.蕲春县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8):17-19,24.

[8] 吴芸紫,段门俊,刘章勇,等.播种期对3个再生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7(2):151-156.

[9] 刘 丹,黄修荣,王记安,等.孝感市再生稻品种的筛选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1):2739-2742.

[10] 涂军明,曹志刚,陈 杰,等.16个水稻品种作再生稻栽培的比较试验结果及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3):4475-4478.

[11] 雷志强,张国忠,彭少兵,等.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行走底盘碾压率的模拟与分析[J].安徽农业大學学报,2017,44(4):738-743.

[12] 卢 康,张国忠,彭少兵,等.双割台双滚筒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的设计与性能试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7,36(5):108-114.

[13] 李 阳,赵 锋,汪本福,等.湖北省再生稻种植技术比较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1):34-36,126.

[14] 周 巍,王万洪,郑普兵,等.宽窄行栽培技术在再生稻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稻米,2019,25(2):72-74.

[15] 段门俊,田玉聪,吴芸紫,等.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8,32(1): 96-102.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再生稻湖北省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