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0-12-07欧阳姣廖亚平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承新时代传统文化

欧阳姣 廖亚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文明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时代,如何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主要包括以诸子百家为主体的思想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国传统文学、民族工艺、戏剧戏曲、中医、琴棋书画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时代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从未间断,是历代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的思维方式里,融化在我们的灵魂最深处,体现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始终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是中华民族割舍不断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人民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价值观是人的信念系统、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源自我国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目标还是社会和个人层面的追求,都能从传统文化中得到解释。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凸显,这种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比硬实力的渗透更加持久,渗透力更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哲学思维、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内涵,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二、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现状,笔者以宜章县为样本,利用社交软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以宜章县青少年为主体,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全日制大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各单位职员、个体经营者、其他,尽量涵盖青少年群体。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人认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二是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关注度增高;三是大部分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信心,崇洋媚外的心理下降;四是很多年轻家长开始重视对小孩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教育,包括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五是民间手工艺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

虽然出现了以上可喜的变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传统文化兴趣不浓。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主要通过电视节目、影像资料、相关书籍、来了解传统文化占多数,其中以电视节目为主占到81%,46%的人是通过口耳相传获得关于传统文化信息,还有41%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来了解的。但是,主动报兴趣班学习某种传统文化很少,仅占6%。可见,大部人是以被动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为主,而主动学习则很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并不浓厚。

二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调查显示,有64%的人认为传统文化更重要,36%的人认为两者同样重要。可見,虽然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并未动摇,仍然保持着正统地位,但是西方文化确实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是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冲击。调查中,62%的人认为“传统节日的氛围一般”,11%的人认为“没有节日氛围”,仅有27%的人认为“很有节日氛围”。调查的结果显然令人担忧,中国传统节日受到西方节日冲击较大。

四是语言文字功能退化的危险。在调查中发现,45%的人认为学好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很重要,22%的人认为能够说好一门外语是件很自豪的事情,但是只25%的人知道中国的文房四宝是什么。61%的青少年表示如果能用电脑打字的时候不会选择用手写字,只有6%的青少年表示平常会练习书法。由此可见,久而久之,我们的汉字语言功能势必退化。

三、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议

1.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修订完善《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地方根据本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制定完善适合地方的法律法规,解决现有保护措施刚性不足、细化不够的问题。

(2)将文化保护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加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公开、成效评估和执法检查,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和体系,将传统文化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纳入考核内容,并加强监督。

(3)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是积极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层次保护系,建立健全社会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统筹协调机制、咨询决策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二是引进、培养相关传统文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将对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培训纳入职业教育范畴,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组织体系的保障,让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三是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专项金,提高使用效率,加强监管,确保落实。

2.要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1)政府要做好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一是政府宣传机构要承担起宣传的职责;二是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富有层次的下达国家关于文化保护的新政策和精神。

(2)学校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一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纳入高考考试范围;二是多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和知识竞赛。

(3)利用现代传播媒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3.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发展

(1)赋予新义。对有些传统文化范畴,剔除其糟粕成分,保留其基本精神,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忠”,在封建时代,“忠”具有浓重的人身依附色彩,主要是讲“忠君”,即忠于君王个人。今天,我们不讲“忠君”,但不能不讲“忠诚”,特别是在今天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面前,我们更要秉持忠诚这一宝贵的政治品格,忠诚于信仰、忠诚于组织、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

(2)拓宽延展。对有些传统价值范畴,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挖掘其当代价值,丰富其内涵。比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在长期的专制社会中被弱化、被淹没,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民主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就需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阐发、创新民本思想,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道路。

(3)规范完善。对有些传统价值范畴,根据时代的新要求,不断规范、完善其内容。比如“礼”,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通过礼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但是,传统社会的“礼”过于复杂繁缛,与现代社会生活有许多不适宜的地方。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适当规范和简化的基础上,逐步恢复一些影响深远的传统礼仪制度,比如“开笔礼”、“成人礼”、“祭礼”等等;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建立一些新的礼仪制度并积极推广施行,比如升降国旗仪式、就职宣誓仪式、烈士公祭仪式等。

(4)创新形式。对有些传统文化,由于时代特征和审美品味的改变,需要创新其表达的形式,赋予其当代特征,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文化品味。比如说节日形式、传统习俗、傳统手工艺品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源,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之道。新时代,我们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传承和发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我们战胜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2]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

[3]郭建宁.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滋养——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2):11-14

作者简介:

欧阳姣(1990--)女,汉族,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人,本科,学士学位。目前就职于中共宜章县委党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党史与党建方向。

猜你喜欢

传承新时代传统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