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习近平坚持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

2020-12-07王兴仓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思想核心理念乡村振兴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方面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理念在农村的具体践行,它是坚持农民立场,以农民为中心,为农民谋幸福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新思想;核心理念;农民立场;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期盼,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适时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入新时代,解决新矛盾,完成新使命,呼唤新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们党面向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

一、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一科学理论是我们党迈入新时代、走向新征程、完成新使命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即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立场。

这一理念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方面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在十九大报告的开篇,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还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为一个成立近百年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科学理论,其核心理念必然是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在成立之时,就在自己的旗帜上表明其无产阶级性质和为劳苦大众得解放的宗旨,镰刀加锤子的党徽不仅表明我们党代表的是工人农民的利益,也表明我们党的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工人和农民是人民大众的主体。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实质上就是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则是我们党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依据。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小平同志说过,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这个发明权应该归农民。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有团结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无往而不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鲜明地概括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3]。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指向,强调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系统设计和重点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的是不断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水平,增加收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当然,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必然要依靠农村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的农民的努力付出。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战斗力、生命力的源泉。只有依靠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前进动力源泉。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也是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指针。

二、把人民是否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以及人民是否认可、满意作为衡量的标准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他强调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的这句话通俗易懂,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建成,取决于人民群众是否认可是否满意,是否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换言之,人民群众才拥有最终的评判权和说话权。同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也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与满意度。城乡融合,产业兴旺,主要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否协调发展,老百姓能否实实在在地就业创业,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否有明显增长。农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保护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农业税,农民按承包土地发放农业补贴,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大为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可度、满意度大大提高。

2018年4月2日下午,習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生态宜居主要是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否落实,困扰农村多年的固体垃圾是否分类处理,生产生活污水是否集中处理,农村厕所改造是否扎实推进,秸秆焚烧、毁林伐木是否得到有效遏制。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才是宜居的环境。如果农村综合环境脏乱差,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生态宜居建设就得不得人民的认可。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的堡垒,每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有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才能实现乡村的治理现代化,进而达到乡风文明,邻里和睦。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要求和目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只有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坚实迈进,乡村振兴才能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检验。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广大农村的崛起与振兴,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是亿万人民的梦想。因此,在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就刻不容缓地提上日程。

乡村振兴战略总的目标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二十字要求”。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因为,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根本,也是国民生计的根本,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不仅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充足的商品和原材料。农村也为工商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广阔市场。作为一个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定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高瞻远瞩的整体谋划。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农业农村做出的巨大贡献。当前,有些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还相当穷,有些农民由于灾害或者疾病生活依然困苦,有些地区农业还停留在抛荒或靠天收状态,不少农民在就业创业、孩子教育、疾病治疗、空巢老人养老等方面存在不少困境。

目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些地方借振兴乡村之名,在农村大搞拆迁,消灭村庄。还有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为了提高城镇化率,借村庄整治之名,将大量具有百年甚至数百年历史的村庄毁灭殆尽,这不是解决城乡差距的良策,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误读,这些行为已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施乡村振兴,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要以“钉钉子”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久为功,努力建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正是一个大国领袖坚持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胸中充满着浓浓的人民情怀。当然,进行适当的人口聚集有利于农村的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判断这些行为的恰当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是否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否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乡村振兴“二十字要求”的根本目的就是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向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倾斜。由于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等客观原因,我国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发达地区,农业结构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农民就业形式多样,质量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城镇大体均等,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日益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日趋好转,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实现。同东部率先崛起相比,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农业结构依然是传统方式,农民就业形式单一,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无论是农民人均收入还是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同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为民谋利,为民解忧,在发展中补齐短板,在保民生中促进全社会公平正义,在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保证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4

[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求是,2013.1

[3]《科学社会主义》,2017.6.156-157

[4]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5

作者简介:

王兴仓(1972-)男,安徽六安人,法学硕士,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猜你喜欢

新思想核心理念乡村振兴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路径之研究
基于人才成长的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