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民革基层组织活力的济南经验和思考

2020-12-07王伯芝

团结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党员民革参政议政

王伯芝

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参政党履职能力的关键。如何适应党派自身建设特点,切实有效地增强组织活力,为建设高水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是组织建设首要的目标和任务。本文以民革济南市委会(以下简称“市委会”)近几年来组织工作实践为例,对如何增强民革组织建设活力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将组织发展关口前移,抓好源头活水蓄人才

组织发展是增强组织活力和后劲的源头活水。按照民革组织发展规定,对发展对象一般要有半年以上考察培养期。实际上,因名额所限等因素,大多数发展对象入党周期要远远长于此。对于这个时期的考察培养,一般要求是将发展对象放在相应支部进行联系,至于应以何种方式开展何种有针对性内容的活动,党章及组织发展有关规程方面并没有明确意见和规定。这个时期恰恰是发展对象对党派工作形成关键认知的关键阶段,是组织发展的黄金培养期,而民主党派支部活动频率一般不会太密集,又兼之党员职业、身份区别大,彼此间联系相对松散,看似半年以上时间较长的考察培养期,发展对象实际能够联系和参与民革工作的时间并不会太多。这些因素都易导致黄金培养期流于泛泛,效果有限。

近几年来,市委会不断创新,大胆实践,以努力抓住组织发展黄金期,向组织发展要“生产力”,使新党员和发展对象在各项工作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生力军作用,源头活水强劲有力。如在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中,市委会已经连续8年在全市统一战线系统排名中蝉联第一。其中,来自于发展对象和新党员的信息比例逐年大幅提高,由原来零星稀少,到2015年占总比25%,2016年33%,2017年以来每年都在50%以上。这得益于近几年来市委会在组织发展对象和新党员的培养锻炼方面采取的实实在在的措施,结合民革特色和地方特色资源,构建发展对象考察培养平台,建立健全考察培养工作机制,逐渐摸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行之有效的考察培养模式。

一是特色突出的思想教育宣讲培养模式。每年,由市委会组织面向全市发展对象,开展3月植树活动与纪念孙中山先生宣讲,4月祭扫辛亥革命烈士墓与爱国革命精神宣讲,5月纪念济南“五三”惨案和12月国家公祭日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等四大活动。这些活动有鲜明的民革特色和济南地方特色,同时现场活动+宣讲的方式,每年以老带新、批批推进的方法,使得发展对象在活动参与中思想认识得以提升,同时,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思想宣讲骨干。连续几年,在培养吸纳新党员的同时,一支民革优良传统宣讲队伍也日渐形成。

二是行之有效的参政能力考察培养模式。我们将组织发展关口前移,鼓励发展对象积极参与民革各项履职工作,将其在参政议政与社会服务方面的表现作为入党的重要参考因素。比如要求每个发展对象都要撰写社情民意信息,作为入党“敲门砖”,培养参政党意识。在有些入党申请集中的区级基层组织,试行入党积分制,将发展对象参与民革各项工作的表现量化积分排序,同等条件下,积分高的优先推荐入党。这些措施,使发展对象尚未入党,即以获得多方位参与民革工作的机会,有的在入党前就成为社情民意信息撰写的行家里手。有的即使因条件所限入不了党,也转化为民革社会联系的工作力量,发挥了团结联谊、正面导向的作用。

三是卓见实效的新党员发展巩固模式。坚持发展一批,巩固一批。在各区基层组织开展新党员培训基础上,市委会坚持每年举办一期全市新党员培训班,紧密结合当批次新党员整体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和流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培养新党员的家国情怀和参政议政能力。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形势、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和民革党史党章解读,参政议政能力的导引与实操培训,还有拓展训练、小组团建等等,白天晚上都有共建,课前课后都作分享。紧张热烈,学员参与度极高。通过系统的培训,加之后续一系列工作平台的承接与锻炼,新党员们迅速成长为思想宣传、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

二、构建立体式平台和机制,全方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靠平台,二靠机制。近几年来,我们从加强履职能力建设入手,通过各种平台打造和机制建设,使代表性人士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既要素质高、能力强,还要重实干、出成果。

一是全方位打造各种赋能平台。在市委会层面,在巩固建设好主委会、常委会、委员会、人大政协成员、各级基层委员会等传统组织架构基础上,又分别打造了5个专门委员会参政议政平台,和文史研究会、同心法律服务团、中山书画院、企业家联谊会等社会服务平台。在基层,引导各基层组织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参政议政工作小组、民革义工、博爱公益基金会、合唱艺术团等丰富多彩的平台。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组织工作平台,激发了民革组织的工作潜力。在全市党派中,民革人虽少,平台多,力量大,党员们只要术有专长、意有所愿,都能找到发挥作用的平台,代表性人士的成长也获得更多实践锻炼机会。

同时,敢为人先,大胆实践,努力将党派组织建设的软实力,转化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核力量,形成了一些特色品牌。如今年在参与基层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发现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法治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以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民革在社会法制界别方面的优势资源,尝试与街道办事处联手打造了“社会法治共建实践站”,开展围绕《民法典》的普法宣传、针对网格员社区治理的“法律讲堂”、一站化多元解纷等服务活动,深受基层欢迎。这是党派从开展一般性社会服务到深层次、长效性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尝试,也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共建实践站模式深受基层欢迎,得以迅速在全市各区推广。根据不同需求、不同工作基础和人才资源情况,设立社区共建、“三农”共建、教育共建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方式。目前在全市已完成8個分站、1个总站的布局,将散在全市的民革社会法制方面人才,集中调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个有力的团队支撑和工作平台,并发现锻炼了大批专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新党员民革参政议政
江麓集团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活动
北安市 以“四招”促进新党员能力素质提升
美国曾对玻利维亚进行“和平演变”
民革涉农参政议政工作的研究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能力提升研究
南漳
提高高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研究
新媒体下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长效机制建设
既要把握正确方向又要“接地气”
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