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讨
2020-12-07杨丽娟
杨丽娟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的严峻挑战,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可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合作共赢;共同利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尤其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继续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战胜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本着人民至上和人民生命安全是首位的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取得积极成效,疫情防控得到很好控制。
目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全球命运休戚与共的发展大势,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解决人類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时代命题。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具有深厚的中西人文精神积淀,这也是它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根本原因。共同体概念源自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欧共体成立之后,“共同体”就成为公认的区域经济合作联盟的代称。而中国自古就有“唇齿相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世界大同思想,体现了东方智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就已经深刻体会到共同体的力量。为了稳定亚洲经济,中国当时没有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加出口,支援了周边国家;而周边国家经济稳定下来,也帮助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重新配置,世界多极化使国际关系深刻调整,社会信息化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体,文化多样化又引发多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与此同时,国际恐怖主义肆虐、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众多难题困扰着人们,世界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个世界都在苦苦寻求治理之道。
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命运和利益高度交融交汇的大势,科学判断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紧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凝练升华国际社会的普遍认识,提出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战略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下面二个阶段:
第一、思想形成阶段。大致从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到2015年9月,有近三年的时间。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提出:“合作共赢,就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
2013年3月下旬,刚刚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同志首次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第一次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同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上发表题为《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美好的未来》的主旨演讲,再次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总书记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二,思想发展成熟阶段。从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起,直至今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重大国际组织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详细阐释核心思想。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为实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战略目标,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我们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4]2015年9月4日—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强调:“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世界的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6]
2019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际进出口博览会会上发表题为《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他提出:“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不断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7]
由此,自十八大以来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不断充实、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日臻完善,理论内涵更加丰富。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内涵
从党的会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时代主题的重要思考,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人类文明发展战略高度,对当今时代特征作出了创新性思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共同的利益观。“共同利益”的概念并非从来就有。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如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则饥民将大规模涌向别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为难民潮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资源能源的短缺与匮乏,涉及到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环境的污染导致怪病多发病跨境流行,像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国的蔓延。今天,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在不断增加,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自己發展,必须考虑到让别国也要有发展空间;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认识。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村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同时服务了自身利益。
第二、可持续发展观。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在不断提供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酸雨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学品泄漏事件等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积污染和大量民众伤病死亡,这些事故引起了人们的思考。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进行专题研究。该委员会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从斯德哥尔摩会议开始就参加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历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制度建设、发展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1994年中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可持续发展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内涵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坚持的原则》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第三、国际权力观。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说不清的战争与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未必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手段来实现,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国际社会发生的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使相互依存想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第四、全球治理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支持成立了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治理委员会”。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已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国际上各种协调磋商机制非常活跃,推动国际社会朝着更加值得花和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总而言之,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它超越了消极意义上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形成了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不仅要在物质层面,还要在制度、精神层面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这是从人类文明高度理解“命运共同体”思想应有的启示。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运用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时代必然诞生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识是前提,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共同朝着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的方向坚定前行。
第一、在经济上谋求包容互惠、开放创新的发展前景,是遵循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解决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只能在坚持开放和创新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如果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当前的危机和衰退,而且还会缩小世纪经济发展的共同空间,导致“双输”的局面。全球经济治理应当秉承开放精神和互惠原则,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第二、在政治上建立互商互谅、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是实践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途径。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大国之间的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各国之间有矛盾、有分歧、有争端是正常的,要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互商互谅,协商对话,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根本方法,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之间交往新路。
第三、在文化上促进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才能系牢命运共同体的坚固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文化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文明之间需要的是相互对话而不是排斥,相互交流而不是取代。和而不同是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的根本精神,仇恨和偏见是影响文明交流的最大障碍。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平共处与和谐共生。
第四、在环境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着眼于命运共同体的持久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提出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概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而不讲保护、只顾利用而不顾建设。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創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教训是极其深刻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今世界应当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走人类永续发展之路。
第五、在安全上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是打造命运共体的重要保障。当今人类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传统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全球性挑战相互交织,从而使各国的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不安中收获自身的和谐稳定。各国应同心协力,共同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化危机为生机,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共护的安全新路,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共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为了更好地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和平与发展两件大事,促进中国和各国的互利共赢,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把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境界,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征程,擘画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蓝图,谱写着“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8]当代世界发展到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更加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更加丰富。只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3][4][5][6][7][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5-47.21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