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联结:让数学理解真正发生

2020-12-07李毅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数学理解数学本质

李毅

【摘要】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关联”中学习,要以合适的方式,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各要素之间创建“联结”,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本质准确建构心理意义,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本文通过对几个教学片段的赏析,试图提出创建“学习联结”的多元方式:“冲突”联结、“溯源”联结、“迁移”联结。

【关键词】多元联结 数学理解 数学本质

数学学科知识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联结,以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关联”中学习,要以合适的方式,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各要素之间创建“多元联结”,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本质准确建构心理意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

一、“冲突”联结:借助显性理解隐性

“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抽象是数学最本质的特征,直观的图形、数据等载体背后往往隐藏着抽象的特征、规律,有些数学知识本身的含义更是内隐,难以理解。隐性的数学知识,如何才能让它直观地显化?

案例:平均数的虚拟性

情境:2分钟投篮比赛

借助小丁丁,明确了通过“比平均数”判断投篮水平高低后,教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找4个同学五轮投篮个数的平均数,在找的过程中探索平均数的求法,同时体验平均数的重要特性——虚拟性。

1.特殊数列,发现“移多补少”

师:小胖投篮的平均数是多少?小亚呢?

生:小胖每轮都是5个,所以平均每轮投中5个;而小亚投篮的个数是连续自然数,在直观统计图的“刺激”下,学生想到了 “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在课件中的统计图上动手操作验证。

2.制造冲突,引出“求和平均”

教师趁热打铁:小巧投篮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争着要在电脑上移多补少,几次下来,却发现居然“平均不了”!高涨的热情顿时被浇了冷水,但同时更激起学生的思考欲望,稍加思索,学生便提出了“求和平分”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小数结果:(8+8+4+7+5)÷5=6.4(个)。

3.再设冲突,体验“虚拟性”

师:6.4个,是实实在在投进的个数吗?

生1:不是投进的个数,投篮个数没有小数的。

生2:投篮个数不可能是半个的。

师:是啊,实际根本投不出6.4个,那6.4个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1:6.4个是把5轮投的个数匀的一样多的个数。

生2:6.4个就是5轮投的个数的平均数,不是真实投的个数。

生3:它表示的是这几次投篮平均后的个数,不是哪一次投的个数。

师(总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统计量。

师:小亚第三轮投的6个和平均数6个意思一样吗?

……

这段精彩的教学是顾亚龙老师执教《平均数》一课时呈现的一个片段。顾老师的教学,创造性地给了学生“小数”这一直观化的“思维拐杖”,“真实的个数”与“虚拟的个数”就此自然联结,“6.4个是实实在在投进的个数吗?6.4个到底是什么意思?”精准的两次导疑,让学生借助“小数”深刻体会到了平均数的虚拟性,真正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

给隐性的知识以恰当的方式找寻显性的“拐杖”,借助显性联结隐性,使内隐的知识直观外显,理解自然发生。

二、“溯源”联结:借助学具理解工具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数学工具的使用,例如,直尺、量角器、圆规。那么,学生对这些工具的学习,是否仅需停留在操作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上?会使用工具,是否就说明学生完全理解了操作的过程? 我们怎样才能给学生一种完整、丰富、透彻的工具学习经历?

案例:圆规画圆

1.画圆的本质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圆一中同长的独一无二的本质特征,你会画一个圆吗?

师:你能想到哪些画圆的方法?(课件播放钉绳画圆动画)画圆时怎样保证画得圆?(一中,同长——绳长不变)

2.学具的缺陷

师(硬币画圆):老师这儿有两支铅笔、一枚硬币,谁能来画一画?

师:用硬币画圆有什么缺点?(画不出大小不同的圆)

师(两支铅笔):若只用这两支铅笔,能画一个圆吗?(实物投影展示)

师:这样画圆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师:你想不想来试试?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师:用两支铅笔画圆有什么感受?要注意什么?

师(小结):要做到“一中”,这第一支铅笔能不能移动位置?要做到“同长”,这两支铅笔的间距能不能改变?

3.工具的产生

师:聪明的人类,为了做到以上两点,用针代替了这第一支铅笔,便于固定位置,又用特殊的机械装置,使这两支笔既能自由调整间距又相对固定,这就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专业的画圆工具:圆规。

4.圆规的使用

师:拿出信封中的圆规,请你画一个圆。 感觉怎么样?用圆规画圆既方便,又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圆规画圆的教学,我们往往偏重于使用技巧的教学:如何捏、如何旋转才能画得更好,很少去思考圆规这个工具背后所关联的知识本质、发明创造的由来以及承载的精神文化。上述的片段,深刻追溯圆规的构造原理,利用简易学具巧妙联结专业工具,使学生对工具的认识也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首先借助钉绳画圆说明画圆的本质就是圆的特征“一中同长”;接着设计了硬币画圆和两支铅笔画圆两次画圆活动,这两件自制学具用来画圆,存在着各自的缺陷:不能画大小不同的圆,难以保持两脚间的距离不变,在学生体会到了学具的缺陷后,再引出专业画圆工具——圆规,对比之下,学生对圆规的构造原理不言自明,理解清晰;而经历了学具到工具的改进过程,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前人的智慧和不断追求发展的数学精神。

对已然定型固化的工具,溯其构造根源,创造恰当的原型学具,借助学具联结工具,使工具“活化”,理解自然发生。

三、“迁移”联结:借助已知理解未知

數学知识是前后关联、逻辑严密的一个系统整体,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未知”都可由相关联的“已知”发展而来。如何才能找准已知和未知的结合点,并构造恰当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迁移学习,从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案例:分数单位

1.已知:自然数的计数单位

师:一个长方形用自然数1表示,那么两个长方形是几(图1)?为什么?

生:是2,因为它由2个一组成的。

师(出示图2):现在是几了?为什么?

生:是5,它由5个一组成。

师:是啊,一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有几个一组成的数就是几。除了一,我们还学过其他的计数单位吗?

2.迁移:分数的计数单位

师:现在图3中的阴影部分该用哪个数表示?为什么?

分数单位是紧跟分数的意义之后一个“浅显易懂”的概念,但分数单位的数学意义仅仅是“分子是1的分数”吗?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有什么缺失吗?上述的教学片段给我们以新的教学视角:分数单位的本质是一种计数单位,以计数单位为上位概念联结分数单位,实现学生认数系统的拓展。上述片段中首先借助直观图激活学生关于自然数计数单位的经验,然后顺势将“1”平均分,得到分数,以“它能像自然数一样数出来吗?用多少来数?”启发学生将自然数的计数经验迁移类推到分数中来,在多次的“数一数”的过程中,学生真切体验到了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特殊性——它们是组成分数的基本单位。最后通过求同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分数单位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由已知的“计数单位”生长出未知的“分数单位”,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真正理解了概念的本质。

抓住数学知识的核心本质,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借助已知联结未知,合理构建已知到未知的变化序列,理解自然发生。

猜你喜欢

数学理解数学本质
注重动手实践,实现数学理解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回顾反思”策略探析
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
抓住问题本质渗透归纳类比数学思想
追寻数学本质渗透数学思想
注重心理关怀,避开人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