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依恋理论的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分析

2020-12-07陈丹丹

家庭·育儿 2020年5期
关键词:分离焦虑

【摘  要】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最常见的问题,有效地解决入园分离焦虑对幼儿顺利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一个入园场景的描述分析,并基于依恋理论的相关研究,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减轻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分离焦虑;依恋理论;入园场景

一、场景

以下场景发生在幼儿园开学不久的一天早上。

入园时间,幼儿A(小班上学期,年龄在三岁半左右)由妈妈匆忙送来,A的脸上还有明显的泪水痕迹。走进幼儿园,教师就看到了A,想从妈妈手上接过A,A开始有点不愿意,把脑袋埋在妈妈的肩膀上,但是妈妈硬是把A交给了教师,教师接过A,问了问A:“A,怎么了,又不愿意来幼儿园了?”妈妈抱着A和教师聊了几句,就匆匆地走了,头都没有回一下地走出了幼儿园。这时候A看到妈妈走了,挣扎地想从教师的手上下来,开始小声哭泣。等妈妈消失在幼儿园门口大约一分钟后,教师就抱着A走向班里其他孩子活动的地方,这时候A已经停止哭泣,但是情绪还是很低落。大概一分钟后,教师把孩子放下并告诉A:“自己去和小朋友们玩吧。”A被放下来之后,站在原地,久久地看着妈妈消失的方向,期间A转转各个区域短暂停留。没过多久,小女孩B来邀请她,B牵起A的手,把她牵到玩羊角球的地方,拿起一个球,她们两个一起玩起来。在教师放下A让她一个人自由活动的这段时间里,两个教师一直聚在一起聊天。

二、基于鲍尔比依恋理论的分析

从幼儿A到园时脸上有泪痕,教师说的话:“A,怎么了,又不愿意来幼儿园了。”妈妈走时A的表现:挣扎、小声地哭泣、久久地看着妈妈消失的地方,以及一个人活动时不能投入但是在同伴的热情邀请可以加入集体活动中可看出幼儿A有轻微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 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鲍尔比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号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地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环境的巨大变化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盥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因此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 (2)成人與幼儿的关系。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1:15或者1:20,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3)要求的提高。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这些要求都有可能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二)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三)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入园之前家长有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A可能在上学期已经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在家里待了一个寒假,幼儿园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可能已经变得陌生,来到幼儿园又要重新开始适应幼儿园有规律的生活,重新适应与父母分离,重新适应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从场景可以看出,虽然幼儿A有分离焦虑,但是她并没有死缠着妈妈,而是在妈妈离开之后两次久久地望着妈妈消失的方向,期间也试着自己去寻找可能让自己投入的活动,虽然开始的探寻并不胜利,每次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可以看出她在尝试融入所在的环境。这样可能是因为她从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了妈妈有工作,知道妈妈有不得不离开的原因,她已经具有了从妈妈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了妈妈的难处。由此可见她的依恋已经发展到了鲍尔贝所分的第四阶段即“目标调整的伙伴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了,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母子关系由依恋关系转为“目的-矫正”性质的伙伴关系,儿童可以理解和推测母亲经常性活动的目的,改变她的活动以更好地适应自己亲近和接触的需要。儿童与父母基本达成一致,具有了合作性质。

幼儿A在有同伴的邀请下很快就融入了集体中,可见她已经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在有人引导的情况下,她可以很快摆脱离开妈妈的悲伤,而投入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说明她已经发展出交往行为系统。交往行为系统是鲍尔比的依恋行为系统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后发展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能力的增强,儿童必然要接触到父母之外的交往对象。交往行为系统的建立使依恋行为系统具有更大的适应价值,这一行为系统不仅是一种生物机制,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机制依恋与依恋行为。通过交往行为系统,幼儿A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向更广的地方拓展,去探索不同的事物,从而可以把与妈妈分离的不悦消减掉。

三、减轻幼儿入园焦虑的建议

对于幼儿的依恋行为,观察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轻幼儿的入园焦虑:

(一)家长方面

让幼儿带熟悉的东西到幼儿园,有熟悉的东西在身边,幼儿会有安全感,习性学家告诉我们,卷入一个陌生人和一个陌生地方的分离最容易引起不安,分离时如果能让幼儿身边有一些从家里带来的物品,他们就不那么难受了;在家里多和幼儿谈谈幼儿园高兴的事情,让幼儿对幼儿园的记忆是快乐的;在最初的日子早点送幼儿到幼儿园,与幼儿在幼儿园待一段时间,等到幼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再离开,离开之前的几分钟要告知幼儿,让幼儿有心理准备;下午早点到幼儿园接幼儿,不要让幼儿等,让幼儿感受到父母也是很想他的;可以和幼儿说说自己工作的事情,让幼儿明白爸爸妈妈有工作,让幼儿知道为什么父母没时间。

(二)教师方面

可以在班上组织幼儿说说自己在家高兴的事情,或做在家里熟悉的事情,这样可以让幼儿感觉幼儿园还是与家里有联系的;要从父母那里熟悉幼儿的性格、喜好等,教师对幼儿熟悉,让幼儿感受教师的关怀;可以答应幼儿的一些小要求,例如实在想爸爸妈妈了,可以借教师的电话打一个给爸爸妈妈;要给幼儿时间,要有耐心。

(三)同伴方面

同伴的作用要靠教师去发掘,教师可以为幼儿树立一个开开心心上幼儿园的伙伴;可以让适应得比较好的幼儿去带领适应不好的幼儿,一起游戏,一起探索,甚至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有同伴的鼓励幼儿可以更快融入集体。

从场景中可以看出,幼儿A的妈妈并没有在离开时安慰幼儿A,甚至在离开之后也没有回头看看她,而是在一进幼儿园就把她交给教师,与教师谈完话之后就直接走了,如果幼儿A的妈妈在幼儿园之后还是抱着幼儿,并告诉幼儿自己离开的时间,幼儿有心理准备,焦虑可能会减轻。教师在妈妈走后不久就让幼儿自己去活动,如果教师请一个适应较好的伙伴带着幼儿A一起活动,幼儿A可能就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融入活动了。

参考文献:

[1]张玉沛.情感联结的意义—约翰.鲍尔贝依恋理论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杨明伟,迟宁宇.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分析-基于依恋视角[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2).

[3]高桥.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简介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心理科学,2012(06).

[4][美]戴维.谢夫.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五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陈丹丹(1987.07-),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猜你喜欢

分离焦虑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缓解幼儿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方法研究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其缓解
以梯度入园缓解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
家园合作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
缓解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帮助缓解幼儿依恋行为初探
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一例“分离焦虑”儿童的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