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思政工作的新的发展动向
2020-12-07谢振林
摘 要:现阶段,我国青年思政工作产生了新的发展动向,各个部门都努力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新观念等创新青年思政工作发展,一直以来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都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工作内容。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重点内容。对此,文章主要阐述加强我国青年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分析青年思政工作的新的发展动向,并提出实施这项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动向;发展策略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价值,并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针对重大风险问题坚持底线思维探究班开班式时提到,政府和党委要贯彻落实国家安全观念,保证政治安全,继续巩固和壮大舆论强势,加强舆论导向,关注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青年一代能够顺利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就需要深刻理解时代发展背景,准确把握青年思政工作发展动向。
一、加强我国青年思政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青年思政工作来说,意识形态是该项工作的重点内容。自从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后,直到2015年再一次颁布新的指导意见,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综合部署,并对全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风向进行引导。该意见的推出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热烈议论,并表示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意见对强化和改进青年思政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并切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手,并从思想宣传工作两道方面加强相关领导,并分析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青年思想政治培养,为高校的青年思政工作开展点明方向。因此,我国非常重视青年的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并从政策方面给予针对性指导,希望青年的一代能够成为国家思政先锋,并坚守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主阵地,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走向产生直接影响。
二、我国青年思政工作的新的发展动向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各种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各种思想观念、信息知识以及社会舆论等主要载体,青年比较喜欢采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价值观念。在微博、微信、抖音、微电影等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促使社会舆论传播方式、发展机制等进行全面的改变,在目前社会传播形式创新发展下,青年思政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动向,产生新的工作形态。通常高校青年具有非常活跃的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也要求青年思政工作增强科学化水平,从而能够更好的青年进行思政引导。例如,实施网络素质教育,能够提升青年一代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和抵御能力。有些大学将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等资源综合整理起来,对全校的网络素质教育平台进行规划和建设,并将网络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成为高校青年思政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并联合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等共同纳入教学考量体系中。一方面,高校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向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的教育和宣传,向学生普及网络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规律。另一方面,高校采用案例分析、小组汇报、课外实践等方式,深度促使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另外,有些高校还构建了一天24小时的舆论情报值班制度,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资讯,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减少和控制负面言论对青年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现阶段,青年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共享、传播和接收,这为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促使高校可以采用微波、微信、抖音、微电影等传播载体。例如,中国航天学院為了推进青年思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开展了“一分钟+”系列的红色主题活动,这也是在新媒体技术的推行下开展的思政教育新形态和新发展动向。该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采用了新媒体中的微视频,将青年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这也为后续讲座奠定了基础。这样充分利用各种新型技术和设备,能够为青年学生创造一种具有生动、活泼、传播正能量、弘扬红色文化的氛围,而且也容易受青年学生的认可和接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也产生了一大批青年思政工作新动向,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思政工作新发展。很多新闻都是通过微博、微视、抖音、朋友圈等方式进行传播,对于高校而言,更应该擅长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为青年创造思政教育微环境,创造多种多样的青年思政教育内容,并提升我国青年思政工作开展的能力和水平,并为思政工作发展奠定坚实力量。
三、我国青年思政工作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青年特征,掌握思政工作态势
青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群体,年龄阶段较为特殊,而且还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创作力和激情。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青年群体也不例外,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马克思、恩格斯都对青年群体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希望和新希冀,对青年群体的浪漫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在对生活的热情、智慧、聪颖等都给予高度的赞美与肯定。但是,他们也意识到青年群体存在的局限性,比如,政治上较为幼稚,思想存在偏激、行动存在激进等,而且思想方法较为简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文化、自然风光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为凸显的差距,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等,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因此,即便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方向总是会表现出一定的现代性,但是现代社会依旧处于一种复合状态中,促使工业、农业、知识等方面的经济成分实现共生共存,促使传统价值观念、现代价值观念以及后现代价值观念三者进行交互和交织,各种人格实现纠缠。同时,社会交往方式、经济交往方式都表现出来的多元化,社会舆论、文化产品等表现出来的混合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容易导致各种敏感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生,这些都会对当代青年群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当代青年群体表现出积极向上、开朗自信、可爱诚信、朝气蓬勃、上进好学等特点,但是其价值观念取向、成长发展等并不是自然、良好的,需要整合青年个体力量,借助组织的力量,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加强青年思政工作工作,不仅可以从社会角度明确青年群体成长的人生轨迹,而且还可以从青年群体角度入手,明确青年特征,奠定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促使青年群体能够正确分辨是非,了解社会,进而顾全大局。
(二)以历史为借鉴,优化青年思政工作
习近平总数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思政政治工作的开展,主管部门、党组织、党委都必须仅仅抓住青年思政工作开展方向,将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体工作开展的主要承担者,并积极优化青年思政工作。
在早期青年运动领导过程中,恽代英曾经指出,要想做好一名优秀的宣传家,就需要严格遵守六个方法。第一,坚定信念。要有充足的理由,解答各种疑惑,这样群众才能接受宣传。第二,明确理论。要明确要进行宣传的理论,只有自身能够充分掌握,还能面对一切反对时都能进行答辩。第三,态度谦和。要表示自己具有充足的把握,不可夸大事实,避免宣传受到青年群体的反感。第四,注意语速。在举办青年思政工作过程中,要讲解思政理论时,要注意语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要明確清楚。第五,贴近生活。在宣传过程中,要能够从生活中找出资料和材料,找出能够证明理论的例子,并采用生活中常见的语言表明意思。第六,平静解释。针对反对者的要心平气和的进行理论讲解。
历史的发展并不会掩埋真理,恽代英在革命时期对思政工作的探究在如今依旧受用。在如今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下,青年思政工作的开展依旧可以从其中获取启迪。第一,让人变得自信起来,才能通过真情实现真理的有效传递,利用坚定的情绪对青年群体进行感染和启发。第二,全面讲解我国发展故事,正如恽代英所提到的,要明确、谦和、详细,并切近生活,构件话语体系,促使普通青年群体能够愿意接受思政教育,听懂思政理论,产生良好的互动和共鸣。第三,在关键时刻能够敢于说真话,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果断、果敢,并掌握艺术策略。第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变量,将青年群体好奇心强、积极乐观的特征凸显出来,擅长在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对青年思政工作进行优化,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社会进步,做好思政工作。
(三)不断对青年思政工作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
在新形势发展背景下,针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采用单一的理论讲解方式,而是应该积极主动的做好思政创新和优化工作,从而促进青年思政工作顺利进行,并提升工作开展的效果。例如,应用微博、微信、慕课等平台,建立网络教育课堂,并应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设定,并实现价值观念的有效聚集。根据时代发展特征,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满足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并形成零号的舆论效果,加强宣传工作效用。另外,对于高校、企业来说,面对青年群体,应该组建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不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完善,拓宽青年群体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另外,还可以鼓励青年群体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实践思想政治理论,实现思政有效教育。
四、结语
我国青年思政工作是一项与青年自身品格、社会品格、民族品格以及国家品格建设有关的大工程,在信息时代发展下,将教和育、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应用先进技术,为青年群体打造出全新教育平台和机会,促使我国青年思政工作向着新的方向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昭含.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公关世界,2020(14):166-167.
[2] 赵春华,管园园,周佳琪.建构共同价值观的高校思政青年学生宣讲团文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247-248.
[3] 张文兰,于子荃,王飞,王现.嵌入式引导:青年职工思政工作实践模式创新——以徐汇疾控中心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0(08):26-27.
[4] 王丹丹.论新时代青年观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启示[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1):15-16.
[5] 赵俊岩,冯艳.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思政工作实效性机制构建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76-78.
[6] 王业炜.新时代下如何做好青年职工思政工作[N].淮南日报,2019-10-16(004).
作者简介:谢振林(1982- ),男,广东潮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