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保护与传承
——简述徽州民歌的形态特征及基础教育对其传承保护
2020-12-07李菁菁胡佳凡安徽中医药大学
李菁菁/ 胡佳凡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一、徽州民歌概述
民歌,是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之中的歌曲,这些歌曲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会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甚至发展成为当地民间文学的分支,它是各民族艺术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劳动人民的音乐创作,一般是在劳动时由口头即兴创作,之后进行口耳相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与改造。民歌能够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情、志,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民歌所演绎的是劳动人民的现实劳动与生产,因此民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这种具有乡土性的精神作品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具有密切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民歌就是诞生于徽州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在当地人民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被创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徽州民歌的音乐形态
根据徽州民歌的不同类型具体进行分析:
(一)号子
号子大多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劳动之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同时激励劳动者坚持劳动的实用功能。号子的音乐风格较为豪迈粗犷,句幅较短,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并且反复出现固定且重复的节奏型。按照劳动场景不同可以将号子划分为渔船号子、工程号子、搬运号子、作坊号子等。
徽州地区山峰多陡峭,河谷地带河流湍急,水量丰富,因此水运发达,有新安江跨越徽州全境。因此在徽州民歌中,渔船号子是较为常见的劳动号子形式。徽州民歌《新安江上背纤帮》是徽州民歌至今抢救发掘出的第一曲劳动号子,从该曲的旋律上看,休止符给整首歌曲的旋律带来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为歌唱者提供了换气的机会与时值。一呼众和,再加上各类衬字,十分生动形象,让听众能直接联想到当年新安江边背纤帮背纤的生动场景,也能让听众更加同情他们的悲惨命运。
(二)山歌
山歌,通常在户外演唱,具有高亢嘹亮、自由悠长的音乐特征。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它的风格坦率直露、热情奔放,直抒胸臆,并且经常伴有较多的修饰音。徽州地区山地较多且多为环绕形山地,山谷地区空旷的自然环境使得山歌较多地被创作出来。但徽州地区的山歌与其他地区山歌直抒胸臆的特点有一定区别,伴有一定的含蓄意味。本地区土地多为红壤,酸性强,适宜种植茶叶,当地劳动人民在采茶时创作了《采茶调》,这首《采茶调》主要表现茶农看到茶叶丰收而喜悦的情形。但此歌并没有直接表现茶农的心情,而是通过茶农在采茶时的交谈,间接地体现出来。这首山歌就明显带有抒情意味,旋律悠长、节奏舒缓,情感处理较为细腻,与其他地区山歌具有明显区别。
(三)小调
又名小曲,是在生活闲暇时演唱的歌曲。与号子和山歌相比,它的音乐更具有叙事与抒情的特点,曲调委婉细腻,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和节制,节拍较为规范,旋律的进行大多呈现出环绕曲折的状态,音乐形式是规范和成熟的。小调有民间艺人在乡土田间进行自发传唱,并与戏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较弱,形式较为固定,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
古徽州的文化历史悠久,且兴科举之风,这也造成了徽州地区文人众多,文风兴盛的景象。而在徽州文化中,程朱理学对徽州人的影响极大,因此徽州文化中的礼仪十分严谨,严格讲究规矩,尤其对女性的束缚极为严重。因此,古徽州妇女的处境大多都较为凄凉,她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选择权,甚至连婚姻都被强制安排。在徽州婚嫁仪式中,哭嫁是新娘离开家前对家中长辈及众多亲眷表达牵挂与不舍的一种仪式,有时还带有因自己所嫁入的家庭家境不好而产生的不满与委屈。徽州民歌中的小调《哭娇》正是体现了歙县南乡少女因即将嫁入贫苦的深山中的委屈心情。但这种哭诉与北方地区的哭嫁歌不同,在音乐处理上显得更加委婉,加入了较多修饰音,也体现了徽州人民委婉温和的性格特点。
三、徽州民歌音乐形态的传承
目前,徽州民歌的传承处在一个比较急迫的境地,老一辈徽州民歌的创造者早已故去或者年级较大无法进行表演与传承,而知道徽州民歌的年轻人则日渐减少,徽州民歌正在面临逐渐失传的危险。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徽州民歌的音乐形态传承。
第一,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用导向性的政策来积极引导,使得人们都能更加清楚认识到传承徽州民歌是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黄山市的相关主管部门要主动从政策上、思想上、行动上去引导徽州民歌的教唱和传承工作,使传承徽州本土音乐文化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第二,培养当地音乐教师的徽州民歌素养,提升文化传承的意识。黄山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邀请徽州民歌传承人在合适的时间定期开设培训班,给全市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师教唱徽州民歌。同时邀请徽学的研究专家举办文化讲座,向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传授本土文化知识,激发他们自觉通过音乐课堂传承徽州民歌的意识,促进音乐教师在课堂中更好的传播与传承徽州民歌。
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在基础教育中广泛传播与传承徽州民歌。可以由黄山市教育主管部门与文化部门牵头,搜集、整合徽州民歌的音乐资源,结合当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开发出适合本土教学的音乐课程和出版有丰富徽州民歌内容的本土音乐教材,同时出版对应的音像资料,为基础音乐课堂提供系统的、符合当地教学现状的的徽州民歌教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受教育者心中种下徽州民歌的种子,使其成为徽州民歌自觉的传承者。
第四,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徽州民歌的发掘与抢救工作,组织相关专家,积极寻访徽州各地,寻找徽州民歌资源,将其进行记谱整理与录音录像,使其能够作为永久保留的音像资源,建立专属于徽州民歌的数据库,使得徽州民歌的数字化资源能够被完整保存与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