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2020-12-07刘媛媛

黄河之声 2020年23期
关键词:演唱者声乐民族

刘媛媛

引 言

声乐教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都受到西方音乐较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或多或少存在着“重洋轻中”的现象,[1]然而从当下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也可以发现,很多声乐教学都过于强调国外声乐技巧的研究以及传授,忽略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钻研。这是由于当下很多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跟风”教学。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时,会大量的使用国外艺术歌曲作为范例,在唱法以及技巧的传授上也以国外艺术歌曲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传承,也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剥夺了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作为中国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多去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并在接触和了解中国民族歌曲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传统的韵味,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

中国的传统声乐的发展始终孕育于人们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之中,[2]注重教学的丰富多样性,中国悠久的历史酝酿着丰富的民族艺术题材,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以及特点,学生在了解和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声乐知识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并在感受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得到声乐素养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全面提升。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开展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一、在声乐教学内容中增加民族文化素材

(一)增加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占比

本土音乐文化在民族声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地位,[3]但我国当下很多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设置丰富、立体的音乐文化课程,很多教学门类都偏向于单一,而且都将欧洲音乐作为各个专业的音乐能力基础。学生在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之后,所形成的审美也是偏向于西方的,这对于成长于中国、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学生来说,很容易造成审美取向的偏离与纠结。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实际开展声乐教育,高校需要增加更多的本土音乐文化课程,为学生构建更加科学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我国高校对于音乐课程的设置普遍有中国音乐史、民歌等课程,声乐教学课程较为单一,而且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进行定向化设置,这都会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成为声乐教学中的主干课程,而且开设时间较短,往往只会占据学生整个声乐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学期,在短时间内,学生并不会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声乐产生深刻认知以及理解,往往还没来得及消化知识内容,课程就已经结束。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时,关于民族文化以及声乐的考核内容也较少,一般只是采用随堂考试的方式草草结束,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学校缺乏对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知,这种教育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声乐教学过程中民族文化内涵的缺失。所以,高校需要立足于不同专业的特征,增加本土音乐课程所占的比例,并且强化考核力度,真正重视民族音乐文化课程。

(二)定期到民间进行采风实践

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维度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乡土文化,民族声乐中包括着民歌、小调等诸多此类颇具原生态气息的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在城市中保留较少。所以,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特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与这些艺术形式进行思想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乡土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认知。在带领学生进行民族文化采风时,教师也要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如果存在采风落地困难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让学生先在网络中搜索和观看一些名家的表演,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艺术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站在舞台上,将自己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声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教师也要告知学生现代化的发展容易压缩乡土音乐文化的空间,而为了保留这种发展千年的艺术形式,每一个音乐工作者都要有意识地进行保留以及传承,增加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这也是帮助学生构建自身民族文化以及艺术观的重要维度。

二、声乐教学中传递出民族审美标准与理念

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及音乐同西方世界的音乐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从审美角度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主观的情感表达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上看,西方的很多声乐作品都强调的是直观上的情感,这也是西方作品在审美层面的主要偏好,而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则是通过强调主观意识,进而对情感进行表达以及陈述。我国民族声乐中有些情感并不是完全具象的,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呈现的是与西方审美特征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而且我国的民族声乐从欣赏习惯以及鉴赏思维上看,也更符合国人的认知以及习惯,这一特性需要高校声乐教师有所认知,并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将中西方审美特征上的差别告知学生。在课前进行曲目教学时,教师尤其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故事以及背景告诉学生,让学生不仅得到声乐技巧的训练,也能够了解整个声乐歌曲背后的情感发生逻辑,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表达。

例如,教师在教学《红豆词》时,应该先向学生介绍这首声乐作品的背景源自于《红楼梦》,表达的是贾宝玉对于爱情的认知以及赞美。这首情感跌宕起伏的歌曲,每一个部分传达的情感意图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将歌曲中的情感发展脉络向学生进行剖析,加强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情感,将作品中的情绪演绎出来,而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将这首曲目进行呈现,也是感受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字正腔圆的审美体现

在中国的声乐作品中,曲子和歌词之间是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的,而西方的声乐作品则并不相同,很多西方歌曲在演唱时,其注意力将会放置在如何确保腔体更加稳定上,我国的声乐演唱则强调,只有先字正才能腔圆,所以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演唱来说,演唱者要能够把握好民族音乐中的歌词,只有将歌词唱的清晰,才能够更好地将音乐的灵魂传递出来。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尤其注重向学生讲述歌词所代表的寓意,让学生通过演唱将歌词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情感层面的再现。例如,当教师在教学《鄂伦春小调》这首民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来历以及背景,并让学生熟悉歌词,将歌词唱的清晰准确,此时在将西方的一些声乐发音技巧融入在演唱过程中,让歌词的演绎可以做到至正腔圆,融入了情感之后再进行民族声乐的演绎,带给听众的听觉感受也是不同的,听众也能够在演唱者饱满的情绪带动之下,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内涵。

(三)歌唱音色的个性选择

声乐作品种类丰富繁多,不同作品对音色的要求也会不尽相同。[5]我国的民族音乐并没有对演唱者的音色做出明确的要求,这也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其特定的语言以及发音,由此所带来的音色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在藏语系的民族声乐中,演唱者要将声音的音色表现的更加清脆且高远,而汉语系的民族音乐则要求声音表达要婉转且悠扬,可以说,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包容乃大的,并没有对具体的音乐形式做出刻板的要求或者模板化的设置,所以这也让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音色优势所在。

例如,在教学湖北民歌《龙船调》时,这是一首歌词较为简单的民歌,主要讲述的就是妇女回娘家,寻找艄公摆渡,妇女的性格是活泼可爱的,而艄公则庄重、浑厚,两种声音在音色上一高一低,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也让歌曲跌宕起伏,演唱者需要以区别性很强的音色,将民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中国的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所具备的艺术气息和魅力也不同,这让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呈现的并不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统一审美标准。针对民族音乐进行挖掘以及保护,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策略,高校的声乐教师要能够在开展声乐技巧教学的同时,将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核以及文化意识传递给学生,这也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音乐特性的有效策略。

三、声乐教学中加强传统技法与文化的关联

(一)吸收戏曲唱腔精髓

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很多作品都呈现出了戏曲的类型特征,这是由于我国的戏曲唱法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吸纳到了地方音乐过程中的缘故。戏曲唱法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演唱体系,需要演唱者从生理、心理以及技术多个方面都有较好的艺术把控力。例如,在呼吸方面,我国的民族声乐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能够气沉丹田,发出高音,并让声音尽可能的更加清脆且集中,民族声乐与西方音乐不同之处也在于西方音乐对于声乐的要求较为细化,民族声乐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演唱者可以将自己对于民族文化以及声乐的理解融入其中,而这种个性化的演绎融合戏曲唱腔的精髓,也让民族音乐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性。

我国民族文化在声乐层面的表现也在不断地被丰满,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时代的民族唱法融入了更多的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西方声乐表达技巧的吸纳并没有改变民族歌唱体系的内核,如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根据陕北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改编与创新,融合了来自西方歌剧中的诸多元素,使其成为一部建立在陕北秧歌剧基础上的民族歌剧形态。[5]所以教师在开展声乐教育时,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教师也要让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吸纳西方歌唱技巧,也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从戏曲唱腔的角度让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得以强化[6]。

(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1、吐字。我国民族音乐中,往往一首歌曲会出现相同读音的字和词,此时演唱者需要通过音调的设置,让这些音和词听写的有所区别,而这也是民族音乐中的表达技术所在。此时如果应用西方的声乐发音技巧,则会造成音调的混淆以及词不达意的误会。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要让学生将吐字和行腔进行良好的结合,将民族声乐中的中国文化韵味以唱词的形式体现出来。

2、发声。民族唱法中往往会对一些音色进行特殊处理,需要演唱者讲声带的不同振动状态表现出来,让音色更加丰满立体。同时演唱者发出的所有的声音要能够集中和连贯,将声音的质感变得更加清脆且滋润,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所在,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进行强调。

3、咬字。对于歌唱表演来说,咬字也是重要的基本功。民族声乐强调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字正腔圆,无论是在声音还是情感的表达上,民族演唱对于咬字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演唱者要从声音、韵味还有曲调这三个部分把握好咬字,在清晰表达歌词的同时,也要能够通过喉、舌、齿、牙、唇器官的共同练习,将字分为不同的形态,以演唱的形式传递出来。

例如,当教师在教学《我爱你中国》这首现代民族歌曲时,“百灵鸟从蓝天飞过”这句唱词要把握好“百”字的咬字,如果发音不够清晰或者音调错位置,则会影响整个歌曲的情感表达。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民族歌曲演唱时,要能将音色和声调都准确的表达出来,只有帮助学生打好咬字的基础,才能够在日后的演唱中更好地将歌词中所蕴含的含义以及民族作品的风格充分的表现出来。

咬字同样要求演唱者将情感融入其中,不同的歌曲有着不同的演唱形式以及咬字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先对歌曲的情感内涵有所把控,然后对歌词进行情感层面的融入,在将之放在民族歌曲的基调之中,这也需要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民族文化素养,准确的把握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从民族文化体会的角度,将自我认知与歌曲演绎进行结合,从而将民族文化的深刻魅力传达出来。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传统音乐文化之融入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6]让学生通过高校阶段的声乐学习打下扎实的艺术修养,只是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个维度,教师更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让个体通过接触民族文化得到审美意识的提升以及塑造。民族文化与声乐的结合过程中,民族声乐体现的是人民生活中的审美价值追求,也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从民族声乐的角度进行声乐教学,能够为高校声乐教育提供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来说,教师也要把握好传统音乐的根基性特征,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发展。总体来看,推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族文化融合,需要高校的领导以及相关教师之间能够互相配合,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积极地针对高校声乐教育进行改革,让我国民族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以及发展。通过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帮助学生完善音乐审美素养的构建,并在接触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得到思想认知、音乐审美能力的塑造以及提升,在进入社会以及工作岗位之后更好的传承以及发展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能够在当代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演唱者声乐民族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