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民间音乐文化传播及创新传承探究

2020-12-07

黄河之声 2020年23期
关键词:船工号子大运河

杨 昉

京杭大运河起于杭州,迄于北京,途径我国东部四省两市,全长1797 公里。其中,山东省是京杭运河流经的第三个省份,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河段南起枣庄市台儿庄区,北达聊城市下辖的临清市,全长480 公里,也被称为鲁运河。而鲁运河再向北,即为南运河。自临清至德州的南运河南段,也是冀、鲁两省的界河。若把鲁运河以及南运河南段合并算起来,那么大运河共计流经山东省境内长度为643 公里,途经5 市(地级市)16县(市、区)。它们分别是:枣庄市台儿庄区、峄城区、微山县;济宁市鱼台县、任城区、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泰安市东平县;聊城市阳谷县、东昌府区、冠县、临清市;德州市夏津县、武城县、德城区。这样,山东段的京杭运河就像一条闪光的丝带,把沿岸各县、市、镇串联起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化出了一条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带”。

一、大运河(山东段)音乐文化资源概览

在这条“运河文化带”上,山东各地的民间音乐恰似一颗颗皎洁晶莹的明珠,被大运河这条“涌动着生命之水的丝带”尽数串起,让山东运河文化暨沿岸人民的生活中平添了音符旋律之美。根据《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运河沿岸被列入“非遗”的山东传统音乐项目即包括:鲁西南鼓吹乐、腊山道教音乐、临清架鼓、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枣庄运河船工号子、阳谷寿张黄河夯号、东平硪号子、薛城唢呐、德州古琴艺术、临清金氏古筝等10 项。然而,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市级、县级“非遗”传统音乐散落在运河沿岸。比如夏津民歌、武城运河民谣、武城架鼓、德城区韩氏古筝、东昌府道口铺唢呐吹奏、临清时调、临清琴曲、临清田庄吹腔、阳谷哨、冠县东南庄唢呐、枣庄软弓京胡艺术、峄城唢呐、鲁南铜杆锡笛、鲁南铜管卡戏等等,都属于散布在山东运河沿岸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至于市级以下的嘉祥民歌、梁山鼓吹、鱼台唢呐、冠县千户营唢呐等各类县级音乐“非遗”,则更是车载斗量,莫可指数,因本文篇幅所限,只得遗憾略去而难以一一尽指其详了。除了这些直接分布在大运河沿岸的“非遗”音乐项目之外,其它一些传统民间音乐也同运河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也被纳入本文的研究视野当中。比如“鲁南五大调”流传于临沂市郯城县及日照市一带,但当前学界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其曲牌演变同运河航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故而,像“鲁南五大调”这样虽并不直接分布在运河沿岸但却与历史时期运河贸易关系密切的传统音乐品种,也属于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大运河(山东段)传统音乐与运河文化之关系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航运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所谓“文化”者,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是对人类群体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统称。而根据《大美百科全书》的解释,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则更为全面、恰切。而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也构成了人类群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部分就将援引具体案例,首先来解析大运河(山东段)传统音乐与运河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传统音乐与运河航运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京杭运河作为古代人工开凿的第一长河,其基本作用就在于贯通南北的航运功能。自元代开凿“会通河”“济州河”之后,山东就成为了元明清三代运河漕运的必经之地。不仅如此,南北商旅往来若走水路,也必须经由京杭运河山东段才能北上、南下。因此在历史上,运河主要有两大航运功能,其一是朝廷官方调运粮食的“漕运”;其二是民间商旅往来的普通商业航运。但无论是哪种运输方式,都会给山东运河沿岸各地带来大规模的客流量。换言之,由于运河航运的存在,其沿岸地区发生过经久不息的人口频繁迁移活动。而因运河航运而迁徙的各色人等不仅创造音乐,而且传播音乐,从而造就了山东段运河沿岸多姿多彩的传统音乐形态及其演化发展方式。以下试举两例来加以印证:

1、运河航运(船工)号子。如上文所述,京杭运河(山东段)分布有一定数量的船工号子。比如德州市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枣庄市运河船工号子等传统“非遗”民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号子由运河船工创生,并主要在船工群体中流播、传承至今。而运河船工之所以热衷于唱号子,主要则是为了发挥协调划船节奏、激发情绪、缓解疲劳等作用。因此,由船工创造并传承的航运号子可以被视为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馈赠给沿岸人民的第一份艺术礼品,也是运河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歌《茉莉花》。《茉莉花》是我国经典的民间歌曲,从江苏到河北以至于东北大地,都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茉莉花》变体歌曲。其中,江苏六合《茉莉花》与河北南皮《茉莉花》,是传唱最广的两首同宗民歌。然而考察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茉莉花》的流变情况就会发现,河北南皮《茉莉花》正是在山东邹平、安丘等地《茉莉花》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具体来说,江苏六合《茉莉花》沿大运河北传入山东后,首先被抽取结尾部分旋律素材加以变化发展成为安丘《茉莉花》;而后又通过㛚加花手法强调羽、徵两音而演变成为邹平《茉莉花》。最后,在邹平《茉莉花》曲调基础上将徵音变为清徵并进一步加花变奏,即演化出了河北南皮《茉莉花》。从江苏六合民歌《茉莉花》到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的嬗变历程可见,大运河的航运构成了《茉莉花》“同曲变体”流变演化的充分必要条件。虽然江苏六合与河北南皮两地的《茉莉花》最负盛名,但其中大运河山东段沿岸的两首《茉莉花》变体歌曲实际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这也就非常生动地揭示了京杭大运河在传播音乐、推动民间音乐创新嬗变方面所发挥的独特效能了。

故而,从上面所举的两个案例来看,京杭运河与其沿岸山东各地民间音乐的创造、传承、发展、流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航运之河,也是一条音乐之河。

(二)传统音乐与运河商贸之间的关系

大运河既是一条“至今千里赖通波”的航运之河,也是一条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商贸之河。在封建时代,无数商人漂行于大运河之上,如雁行般南来北往,推动我国南北地区的互通有无与繁荣发展。白居易有句诗说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抛家舍业、不避寒暑、周流天下,也注定了他们能够获取远比从事农业、手工业更为丰厚的利润。因此,来往漂泊于大运河沿岸的商人,实际上是封建时代资材最为丰厚的高消费群体。于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些商旅辐辏之地,也就成为了沿线商人开展各种文娱消费的“销金锅子”。

比如,今属聊城市的临清,由于地处漳卫河与大运河交汇处,能够接纳东南西北四方商旅,所以在明清两代它就发展成为运河北段最繁华的一座码头。而这里繁荣的贸易也催生了当时临清更加繁荣的文娱产业。那个时代临清号称拥有“三十六家烟花院,七十二座粉妆楼”,其街头巷尾充斥着招徕过往客商的歌妓。而在这些歌妓当中,当地女子固然占大多数,但也不乏外乡女子。由于明清运河航运异常发达,经常有南方富商贩货时从苏杭等地包一船歌妓随载北上。到达临清后,这些南方歌妓暂时在当地短期谋求营生,继而又被某位返乡富商包船随载南下。因此,明清临清的歌妓群体,本身就是民间通俗小调的传播者。她们为了侑酒助兴,并为客商消遣取乐,就把客商们带来的四方俗调以及自身掌握的时曲,同临清当地小调、里巷歌谣等融合在一起,并借鉴坠子戏、山东琴书等曲艺、戏曲的曲牌,于是创造了一种兼具民歌演唱和曲艺说唱之特点的特殊曲体,即“临清时调”。这样,临清歌妓又成为了运河沿岸通俗音乐的创作者。由于运河贯通南北,“临清时调”又随着客商经由南运河北传,直达运河上的另一座繁华码头天津卫,演化出了姊妹曲种“天津时调”。从“临清时调”的创生与演化历程不难看出,正是京杭运河繁荣的商贸催生了像“时调”这样的通俗音乐曲种,展现了山东运河音乐文化一抹别致是色彩。

(三)传统音乐与运河民俗之间的关系

京杭大运河纵贯山东,也就在无形中和沿岸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山东运河沿岸的民风民俗也在无形中受到了运河航运文化的浸染。比如,流行于济宁、菏泽一带的鲁西南鼓吹乐是鲁运河南段两岸人民进行婚丧嫁娶等活动的典型仪式用乐。然而千里通波的大运河也为鲁西南鼓吹乐这样的民俗仪式音乐注入了别具一格的灵秀神采,促使改编自原生态民间音乐《百鸟音》的唢呐曲《百鸟朝凤》在上世纪50 年代脱颖而出,一吹而红,成为了我国最负盛名的民乐唢呐曲目。《百鸟朝凤》之所以能洋溢出如此可观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嘉祥艺人任同祥压缩了原《百鸟音》乐曲中嘈杂的模拟鸟叫声,删去了模拟鸡叫声,转而采取加花技法,运用快速双吐和循环换气技法吹奏长短音相间的华彩乐句,成功地营造了热烈欢畅而又妙趣横生的音乐氛围。所以,这首唢呐曲在1953 年的全国民间音乐会演中迅速打动了评委们的心,被选为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节目。

自此,《百鸟朝凤》不仅成为鲁西南鼓吹乐的代表曲目,也成为了中国唢呐曲常演常新的代表曲目。而任同祥之所以能在《百鸟音》的基础上改编出洋溢着妙趣华彩性的《百鸟朝凤》,很大程度上则在于其巧妙运用了加花技法。而这一音乐创作手法更多地运用于江南民间音乐中。可见,正是大运河长期航运活动把江南音乐的创作手法传送到了鲁西南地区,并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了鼓吹乐这样的民俗仪式用乐当中,为当地民众营造了生动、热烈而又闪耀着灵动之感的仪式音乐氛围。而任同祥在接到表演任务后,也正是凭借自己在长期表演活动中积累的丰富艺术经验,巧妙运用加花创作手法和快速双吐、循环换气等吹奏技巧,成功地营造出了更为热烈且充满妙趣的华彩乐段,奠定了《百鸟朝凤》这首独特唢呐曲在我国民乐之林中的艺术地位。从中可见,任同祥对于加花技法的巧妙运用,固然是其艺术经验和创作技法厚积薄发的结果,但也离不开运河航运在潜移默化中对鲁西南鼓吹乐长期的文化滋养。而从这个案例中也可看出,数百年来的航运文化正是在不知不觉中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了山东运河沿岸的民俗音乐活动当中,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当前运河两岸多彩的传统民间音乐形态。

三、运河音乐文化研究对当前山东文艺发展创新的启示

从上文的举例论述可见,京杭大运河在元代以来七百年的漫长时光中润物无声地滋养了山东沿岸的民间音乐文化。当前,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复航在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所以,对运河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也将随之“扬帆起航”。有鉴于此,在本部分我们将承接上文之论述,以传承、创新为导向,来浅谈运河音乐文化研究对于山东文艺产业创新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运用网络新媒体工具创新、弘扬运河音乐文化

自20 世纪初期津浦铁路(今京沪铁路)开通以后,京杭大运河就失去了其廉价的航运优势。因此,上世纪30 年代最北段的北运河、南运河就逐渐淤塞干涸。到了上世纪70 年代,运河通航河段已经退缩到了仅限于济宁以南的河道还可勉强通航的程度。也就是说,长达643 公里的京杭运河山东段,此时只有济宁以南约140千米的河道还未淤塞,尚可行船。至2014 年京杭大运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国家对大运河故道进行了系统的疏浚整治工作。但截至2020 年11 月,山东境内的鲁运河虽已疏浚完毕,但聊城至河北沧州的南运河南段仍未达到通航标准,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尚需时日。

在运河北段荒废近百年、大运河至今尚未全线贯通的背景下,要先声夺人地弘扬运河音乐文化,就不能完全依赖运河复航的新闻效应,而必须另辟蹊径,才有望达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本文将目光转向了网络。自2010 年以后,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络建设取得跨越式进步,像微信、抖音、快手等具有社交功能的新媒体工具也在各年龄段公众当中获得了迅速的普及使用。这无疑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世界之间架起了信息沟通与传播的无形桥梁。有鉴于此,本文倡议在大运河全线贯通在即的当下,应积极依托移动网络新媒体工具,结合大运河山东段沿岸的时代新貌、民俗风情,来全方位地、系统地弘扬运河音乐文化,以收取先声夺人的传播效果。

具体来说,若再当前背景下弘扬运河音乐文化,一是要传承,而是要创新。就传承来说,可以录制鲁西南鼓吹乐、腊山道教音乐、临清架鼓、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枣庄运河船工号子、薛城唢呐、德州古琴等原生态的表演视频发布到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中,以获取粉丝的关注,初步构建大运河(山东段)沿岸原生态民间音乐表演的受众群体。可能有人会担心,未经加工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能够在网络新媒体端受到充分关注吗?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快手平台民间音乐表演的收视情况:河南“封丘海彬乐器工作室”专门发布板胡调音而非表演视频,就获得了16000 名粉丝的关注;北京“董华盖梨园春金奖擂主”邀请民间二胡艺人演奏,发布以“高手在民间”为名的系列原生态表演视频,赢得了275000名粉丝的关注。以上两例均为男性主播,再来看看女性主播的情况:山西忻州女孩“琵琶婷婷”发布自己演奏琵琶的表演视频,赢得了298000 名粉丝的关注;安徽亳州女孩“小贝”发布自己吹奏唢呐的表演视频,赢得了312000 名粉丝的关注;河南商丘女孩“萱萱”发布自己吹奏唢呐的表演视频,赢得了319000 名粉丝的关注。所以,我们无需担心发布了运河沿岸民间音乐的表演视频无人观看。因为当前的信息文娱时代是一个“分众化”的时代。由于听众能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端便捷地检索契合自身趣味的音乐资源,这导致传统的音乐听众“大集体”正根据个性化的欣赏趣味而分裂为针对特定曲目类型的无数小众化群体。所以,在新媒体端发布运河沿岸民间音乐表演视频,就等于对喜爱此类音乐的潜在受众进行精准的音乐产品投送,自然有望建立起比上述快手主播规模更大的粉丝受众群体,从而促进运河沿岸山东民间音乐在网络世界中的快速传播。就创新来说,则是要在投放运河沿岸山东民间音乐原生态表演视频的基础上,通过主播与受众的交流找准受众欣赏口味之后,融入一些通俗流行音乐元素对山东民间音乐进行创新改编,以此来歌颂、表现运河沿岸的时代风貌与民俗风情。这样,就有望把运河两岸的山东民间音乐打造成为本省的一张网络“文化名片”,从而收获运河文化传播的“事半功倍”之理想效果。

(二)将运河沿岸传统音乐与其它“非遗”结合起来进行“联动”推广

如前文所述,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航运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凭借数百年来的航运商贸活动,它在潜移默化中改观了运河两岸人民的生活方式,重塑了运河两岸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所以,“运河文化”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运河两岸的民间音乐只是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就必须把弘扬运河两岸传统音乐与推广山东运河沿岸的各种“非遗”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机联动”,才能为山东运河沿岸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取径,也才有望收获“弘扬运河文化”的“全效之功”。通过翻检《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除传统音乐之外,大运河山东段两岸还分布着众多的其它种类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梁祝传说、麒麟传说、女娲神话、武训传说、水浒传说等民间传说故事;张秋木版年画、东昌葫芦雕刻、伏里土陶、嘉祥石雕、济宁面塑、阳谷木雕、微山渔家虎头服饰、枣庄民间缝绣技艺、薛城草编编织技艺、德州黑陶烧制技艺、石榴盆景栽制技艺、鲁锦、临清贡砖等民间手工技艺;以及玉堂酱菜、聊城铁公鸡、阳谷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等各色“非遗”美食。

上述各种“非遗”,相对运河沿岸民间音乐来说都属于同根同源的“姊妹”关系,便于相互渗透融合进行“联动”推广。在这一方面,李子柒的视频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在国内外均受到广泛关注、青睐而“大红”于互联网之上,其关键因素就在于视频内容的独特性。李子柒视频以各种美食、编织、器物加工制作等各种“非遗”技艺作为题材,配以自选的背景音乐,营造了世外桃源般的清新氛围,收获了洋溢着乐观正能量的“治愈”效果。正因如此,李子柒视频才赢得了广大网络受众的由衷喜爱。然而,尽管如此,李子柒视频还是存在一定的弱项,体现为所配背景音乐难以传神体现“非遗”制作技艺的文化特色与风格。那么,我们若汲取李子柒视频的长处而采取视频直播的方式来展现山东运河沿岸各种“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同时又补足其短板而引入运河沿岸的民间音乐来进行伴奏,那么必然就能收获原汁原味、和谐得宜的表现效果,从里到外洋溢出鲜明、浓郁、热烈的运河沿岸乡情氛围。将这样的视频MV 投放到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端,不仅能全方位地展示运河文化之风格特色,更有望进一步强化彰显运河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开创依托互联网的运河沿岸音乐与其它“非遗”联动传播的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三)打造体验化的文旅项目推动运河音乐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昔日的京杭大运河是航运之河,而未来重新全线贯通之后的大运河则是一条观光之河。继泰山、“三孔”和齐长城之后,大运河成为了山东省的第四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所以,凭借运河山东段两岸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运河沿线各县市的旅游业有望在未来山东省的旅游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在当前,文化旅游正日益成为旅游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未来要推动大运河山东段沿线旅游业的长足进步,就必须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这一方面,运河山东段两岸的民间音乐就足以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文娱资源。比如,德州市境内的运河船工号子,包括《挂钩号》《撑篙号》《摇橹号》《拉帆号》《打蓬号》《打冲号》《打锚号》《铰管号》《拉船号》《出舱号》《联络号》等多首曲目,实际上完整地再现了从挂帆、拉船、撑篙、起帆、摇橹、行船到抛锚的一整套运河船工工作流程。那么,将来运河德州段实现通航之后,就可依托德州运河船工号子,来开发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即,划拨专项资金招募德州运河船工号子“非遗”传承人,由其开班授徒,组建“运河船工体验游”项目工作团队。正式开放景区后,即由该团队亲自扬帆驾船,首先载运游客溯河而上,表演边唱号子边摇橹的运河船工劳作场景。而后则展开临场教学,培训游客掌握驾船技法和号子唱法。最后,部分工作人员让出摇橹岗位,由经验丰富的老船工带领游客亲自摇橹驾船在运河上航行一遭,借此来体验昔日运河船工日常劳动的真实感受。这样,通过引入运河沿岸民间音乐资源来打造体验式旅游项目,就有望深度盘活运河旅游资源,在推动运河沿岸文旅产业长足进步的同时,也为山东民间音乐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可行取径方向。

结 语

综上所述可见,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航运之河,也是一条音乐之河、文化之河与观光之河。大运河的航运、商贸及运河沿岸的民俗活动为山东多地民间音乐的创生、传承、流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京杭运河比喻为山东多地民间音乐的“母亲河”也并不为过。而在大运河已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今天,我们应立足线上,积极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丰富功能来创新、弘扬运河音乐文化,促成大运河山东段沿岸民间音乐与多种“非遗”技艺的互渗融合与“联动”传播。此外,还应放眼线下,通过开发体验式文旅项目来推动运河沿岸山东民间音乐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这样,我们就有望搭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东风,为山东民间音乐及运河文化的融合互渗式产业化发展开辟全新的路径了!

猜你喜欢

船工号子大运河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赞船工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开山号子喊山歌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