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路径

2020-12-07程刚四川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7期
关键词:声乐培育意识

◎ 程刚 (四川音乐学院)

审美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在观察、了解、分析客观事物之美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广义的审美意识囊括主体审美各个方面,如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能力、审美感受等。狭义的审美即个体感官受审美对象刺激而引发的情感、想象、理解、感知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亦称之为美感经验,是审美意识构成的核心及基础。高校声乐教学将音乐作品赏析视为关键一环,通过教学指导教师能够助力学生累积美感经验,助其树立审美意识,构建审美体系,继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基于此,为提高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质量,探析学生审美意识培养价值、关键、难点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价值

(一)提高学生声乐作品表演能力

声乐艺术作品内涵各异,为保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声乐知识诠释音乐作品,教师需培养其审美意识,使学生能够发现音乐作品中的美,并运用声乐技巧将音乐之美展现出来,旨在提高学生声乐作品表演能力。

(二)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审美意识的树立建立在学生能够分辨美、发现美、感知美、探索美、理解美的基础上,为此高校教师需从声乐理论、演唱技巧、音乐内涵、声乐文化等角度出发指引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在学生心中有一把可以衡量美的尺子,能够运用声乐知识审视美,用声乐技能创造美,期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力、探究能力等综合素养,为培养更优声乐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丰富高校声乐教学模式

为科学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教师仅讲解声乐理论知识显然不够,需通过教法创新在学生与声乐作品之间建立紧密关联,使学生能够感知音乐艺术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期间还可助力教师提升教改能力,通过丰富声乐教学模式调配教育资源,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有效性的目的。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关键

(一)紧抓美感产生条件

教师需明确审美客体,对于声乐教学来讲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即审美客体,将学生视为审美主体,同时教师参与审美互动,旨在刺激审美主体思考,还需引导学生参与到审美活动中,通过实践将审美客体、审美主体联系在一起。其中,与声乐作品相关一切元素均可视为审美客体,如音乐背景、作者、演唱技巧、歌词等。

(二)明确美感的实质特征

审美意识实质是愉悦的情感体验,是与文化相关的探索经历,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形象直接性。审美强调亲自感受,学生只有融入到音乐艺术作品中通过体验具体、形象、直接感受到美,才能有效培养自身审美意识;第二,情感体验性。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产生的特殊心理反应使审美意识更具个性化。基于此,高校教师在明晰美感实质特征前提下,需侧重营建感知性强,学生能够自主体验的教学氛围,继而妥善培育学生审美意识。

(三)充分运用美感产生心理因素

第一,审美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要素产生的反应,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途径感受美,在审美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此教师可通过播放声乐作品,引导学生用器乐进行伴奏等方式助其产生审美感觉;第二,审美知觉。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由多种感觉综合而成,具有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声乐艺术作品进行探析,使学生审美知觉得以相互碰撞,通过讨论扩展学生审美视野;第三,审美表象。表象是指在人脑中针对感知过的客观事物所留下的印象,美感特征鲜明度、数量多寡、组合形象动态强弱等是审美表象主要权衡标准。教师可利用审美表象指引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借鉴以往声乐作品赏析经验针对新客体之美加以剖析,使学生审美意识更强,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四)通过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联想是指主体根据某个客体想起另一客体的心理活动,由对比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等联想形式构成,基于此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赏析声乐佳作时进行联想,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声乐知识并落实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教学目标。想象主要是指主体在记忆表象前提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由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构成,其中创造想象无需他人描述,主体根据自己的记忆进行综合性创造。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创造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记忆中有关声乐的表象内容进行创新实践,其中学生创编全新声乐作品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难点

(一)教育理念陈旧

部分高校教师声乐教学自成一派、特点突出、优势明显,虽然可以展示本校声乐教学风采,但却影响其他先进教育理念的渗透成效,使有些教师仍习惯从主观出发进行教学,无法根据学情妥善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二)教育模式僵化

通过对高校声乐教学现况进行分析可知,模仿式、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模式应用率较高。虽然教师可以利用有关教学模式完成授课任务,但却无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同时教法僵化还会打击学生声乐学习积极性,无法指引学生自学探究,学生与声乐作品之间呈现割裂状态,影响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培育成效。

(三)教育评价不良

教评是育人体系关键一环,部分高校声乐教师忽视教评,仅通过考试进行教育评价,使学生容易忽视审美意识的自主培育,徒增教师素质教育压力,同时教改活动欠佳,师生互动效率随之降低,不利于教师营建民主、和谐、有效教育氛围。

四、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措施

为保障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教师需遵循创新进取、因材施教等原则,根据学情找到妥善培育学生审美意识教育路径,充分运用声乐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声乐知识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一)转变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需积极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声乐学习需求,凸显学生声乐教学主导地位,能够以学生兴趣、能力、学习基础为出发点开展育人活动,使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更加有效。例如,教师从内容上可筛选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声乐作品,并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播放,引导学生将自己记忆中存在的表象与教师讲授的声乐知识融合在一起,通过认知迁移产生审美情感,能够运用声乐语言予以诠释,继而培育学生审美意识。教师从形式上需侧重增强学生审美体验,如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会”活动,期间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基准参与活动,将自己对声乐作品的感受通过表演进行诠释,从学生演唱技巧、表演状态、活动反馈等角度出发明晰学生审美意识培育实况,为教师根据学情做好教学规划,满足学生审美意识个性化培育需求提供依据,继而在以学生为主的声乐教学活动中高效完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育任务。

(二)创新教育模式

高校声乐教师需重视教法创新,将其视为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应用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赋予学生审美知觉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增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例如,教师可应用情境教学法,在讲解声乐艺术作品前,率先针对其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价值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声乐作品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播放声乐作品,鼓励学生跟随声频自主演唱,继而创设民主、自由声乐教育情境,同时引领学生结合该作品历史背景及作者思想情感进行演绎,犹如穿越时空融入声乐作品般有效诠释声乐之美,继而科学培育学生审美意识。再如,教师在针对已经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声乐艺术领悟力有所提升的高年级学生可应用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声乐知识创设音乐作品,并在班级内予以演绎,师生针对有关作品进行评价,使学生明晰其艺术创作欠缺之处,找准声乐学习方向,在提高学生声乐学习效率前提下有效培养其审美意识。当前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较多,学习基础各异,同时课时有限,为满足学生审美意识个性化培育需求,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教学法,根据学情网罗数字资源,为学生创编具有层级性、针对性、多样性的“微课程”,基于微课可以上传下载并在互联网中永久保存,学生可利用“边角料”时间学习声乐知识,助其建立声乐审美意识自我培育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筛选微课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有力补充,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育质量。微课可分为基础讲解、佳作赏析、随堂测试、能力拔高等模块,教师根据学情及时更新微课内容,优化配置数字化声乐教育资源,同时借助网络与学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声乐教学互动效率,为教师有差异的培育学生审美意识铺平道路,继而通过教育模式创新推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稳健发展。

(三)优化教育评价

首先,教师需树立一视同仁、鼓励为主、适度批评教育评价意识,通过教育评价妥善运用激励语言,指引学生增强声乐学习信心,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在声乐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能够认真、公平的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增强教学权威性,使学生可以在平等、友善的环境中强化审美能力;其次,教师需赋予教育评价全面性,一方面关注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需关注学生审美思想成熟度,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剖析声乐作品之美,将教育评价视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最后,教师需设定富有生本性的教评标准,定性、定量针对声乐学习效果进行评析,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明晰声乐学习进取方向,为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育质量奠定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具有提高学生声乐作品表演能力,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丰富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等积极意义,为此教师需紧抓美感产生条件,明确美感的实质特征,充分运用美感产生心理因素,通过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强调课堂教学学生主导,创新教育模式,多渠道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优化教育评价,使学生能够自我建设审美意识培育体系,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继而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声乐培育意识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