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设计需理顺的若干重要关系
2020-12-06黄振宣杨丽丽
黄振宣 杨丽丽
【摘 要】本文以“如何打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教学设计为例,从信息化教学设计操作层面,论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理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以及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等重要关系,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信息化教学设计 重要关系 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100-03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为改进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各高校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大力推动思政课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然而,检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成效的关键,并不在于开发了多少平台和资源,以及使用了多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特别值得反思的是,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尽管缔造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形态,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和新矛盾,例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符合课程特点、不遵循教学规律、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等。为此,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从信息化教学设计操作层面,理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等重要关系。本文以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课堂教学赛项获奖作品“如何打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设计需理顺的几组重要关系进行探讨。
一、理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思政课教学手段的应用应紧密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归根到底是要为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包括精准服务于教师备课、组织教学、答疑互动和考核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反之,一切不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甚至干扰教学目标实现的信息技术应用“简单化”或“形式主义”倾向都应该被坚决摒弃。现实中,许多教师未能理顺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关系,盲目甚至过度使用信息技术,不仅未能提升教学效果,反而制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
在“如何打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坚持适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原则,避免出现“喧宾夺主”和“本末倒置”等现象。例如,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师使用多组“脱贫大数据”,将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引入课堂,从而达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目标;为帮助学生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责任感,增强热爱家乡、自觉建设家乡的情感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代表通过图片、视频等汇报调研走访贫困村的感受和收获。为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参与网络知识测试并即时公布测试结果,指出其基础知识掌握存在的问题。上述教学设计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使其能够精准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对于本次课无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或实现效果不佳的教学目标,教师仍然坚持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予以实现。例如,基于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也包括提升学生能力等素质目标,教师专门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我为脱贫攻坚献一策”主题研讨和课堂辩论等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致力于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才具有价值和意义,而盲目“跟風”、偏离教学目标的信息技术应用,即使技术先进也难以实现有效教学。
二、理顺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特定的教学内容决定特定的教学形式,这是一切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不二法则。就思政课而言,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即结合教学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从而实现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教学形式与系统完整的思政课内容体系的深度融会贯通。具体而言,行之有效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主动配合问题启发、情境教学和研讨教学等具体教学方法,实现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从而将思想、精神、知识和方法等传授给学生。
在“如何打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教学设计中,关键在于如何紧密围绕教学重难点,实现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的精准选择。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确定了“理性认识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作为教学重点,确定了“理解和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难点。为攻克和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前,教师录制开发脱贫攻坚导学系列微课并在移动学习平台上发布,供学生自主学习;课中,设计新颖有趣的辩论规则,组织学生开展“脱贫攻坚‘输血重要还是‘造血重要”网络主题辩论活动,部分学生代表参与辩论,其他学生参与投票;课后,组织学生登录“广西区情教育三维虚拟展馆”学习,不断巩固所学知识。上述教学设计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始终紧扣鲜明的教学主题和内容,不仅改变了学生对思政课“照本宣科”的传统刻板印象,而且有效提升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息化教学形式是不存在的,只有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做到对信息化教学形式的精准选用、合理配置、恰当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目标。
三、理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关系
信息化教学是一项包括研究和实践环节在内的系统性工作。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例如,智慧教室、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自主开发的慕课、微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不断上线,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与此同时,教学资源研发与应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研究项目特别信息化教学资源研发与教学实践出现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投入人力、物力建设的教学软件和资源由于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常常被束之高阁,导致巨大的浪费,更影响了广大教师继续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信心。因此,立足问题解决和问题化解,理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关系,以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服务于鲜活的教学实践,是当前提升思政课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
在“如何打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坚持把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相结合,依托适用性更强的校本信息化教学资源组织教学。一是使用思政课移动学习平台“静思学堂”手机APP辅助教学。该款APP是课程团队根据本校教学需要,自主研发的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包含“微课学堂”“学习资讯”“在线测试”“学习社区”“三维展馆”“实践活动”“调查问卷”“经典推荐”“考勤签到”“学习中心”等功能模块,基本能够覆盖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二是使用思政课教师自行开发的系列微课实现课前导学功能。系列微课的设计紧密结合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主要服务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和学生积极性的提升。三是使用自主开发的广西区情教育三维虚拟展馆软件实现课后拓展目标。该软件以延伸和拓展区情教育的触角和范围为目标,以三维动画网络体验和实时互动为形式,让学生通过虚拟的区情教育体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从而实现本节课的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理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关系,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而且能够使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更加贴近教学实际,从而推动思政课的教法学法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
四、理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关系
教学模式的选择不应以其是否具备“现代”“新颖”等特质作为唯一标准,事实上,并非现代的教学模式就一定先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落后。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牢固树立开放式教学理念,任何符合思政课教学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都可以成为教师的选择。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大大改变了思政课原有的教学生态,特别是被贴上“现代化”标签的线上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升温,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与此同时,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却容易受到忽视和弱化。事实上,作为一门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公共课程,思政课需要教师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沟通、对话和交流才能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思政课这一教学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形式相对应,尤其不能忽略线下教学所特有的教学功能。因此,思政课线下教学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必须理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关系,使两者并存互补、相互促进,打造线上和线下教学、显性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在“如何打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及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全方位、全时段实施相关教学内容的教与学的活动,包括微课学习、在线研讨、网络测试、网络辩论、提交作业等,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次课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相对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同时为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与支持。线下教学聚焦教学重难点和深层次问题,强化教师的教育引导,综合采取研讨式、情境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学研一体化。例如,在线下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地方脱贫攻坚实际和学生思想认识实际,既注重以理服人,又注重以情动人,使本次课不仅成为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更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在线上教学难以独自承担思政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情况下,线下教学和实体课堂不但不应该消失,反而应该加强建设。在线上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甚至应该旗帜鲜明地确定“以线下教学为主,以线上教学为辅”的基本原则。
五、理顺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的关系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指出:思政课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毫无疑问,如果没有一支熟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改造传统教学的教学团队,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既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建设师资队伍特别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信息化教学;另一方面,在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如何打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教学设计中,始终强调教师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和掌控,包括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授课、提问、互动、交流、辅导和考核等各个环节。课前,教师制作、上传数字化学习资源,发布预习任务,了解学生学情;课中,教师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组织考勤、研讨、辩论、分享和测试等教学活动,提高工作效率;课后,教师利用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大数据的广泛采集并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认真分析,了解实际教學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与举办短期的信息化教学专题培训相比,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具体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每一次教学实战,不仅更能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将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教学实践表明,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要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长久的韧性将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鲜活的教学中不断增强教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和队伍建设水平提升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导刊,2016(1).
[2]高奇,周向军,韩文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把握的若干重要关系[J].思想理论导刊,2018(2).
[3]沈震,杨志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3).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工匠精神培养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2018LSZ012);202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20SZ033)
【作者简介】黄振宣(1979— ),男,壮族,广西钦州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杨丽丽(1982— ),女,满族,吉林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