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企”协同开展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探讨
2020-12-06龚剑刘晓飞
龚剑 刘晓飞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开展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的必要性,针对广西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量严重不足、开展培训的主体过于单一、培训工种少和形式落后等问题,提出构建“校地企”协同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递进模式:一阶模式—— 送课下乡和技术服务,二阶模式—— 技术培训+考证,三阶模式—— 技术培训+考证+推荐就业。
【关键词】“校地企”协同 乡村建筑人才 技能培训 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62-03
一直以来,广西把加强扶贫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列为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之一。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第十八条提到,为改进优化建筑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建筑业农民工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技能培训体系,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这促进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根本转变。本文分析广西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校地企”协同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的实施。
一、广西开展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一)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多,建筑岗位不稳定但收入增长平稳。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的《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区农民工总量为1287.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外出农民工894.2万人,下降2%;本地农民工393万人,增长8.8%。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农民工月均收入4567元,比上年增加358元,增长8.5%。要外出务工,就要掌握劳动技能。但是,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技术落后,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建筑岗位以体力活为主,技术含量不高,岗位不稳定。而农民工从事建筑岗位的月均收入却增长平稳,这是村民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开展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十分必要。
(二)广西建筑业发展迅速,需要大批业务熟、技术强的技术工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广西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比2014年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达11.1%;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GDP)的年均比重保持在7%以上,对社会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8%以上。广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将会需要大批業务熟、技术强的生产操作工人,农民工作为广西建筑业的主力军,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技能培训将有利于推进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建筑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的出现,亟须培养懂新技术的人才。建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很多传统建筑技能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新时代绿色建筑及节能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以及BIM技术的逐渐普及,亟待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开展有效的、新型技能技术培训。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新工业新技术不断出现,导致各个层次各个等级的人才需求加大,有必要培养符合建筑行业需求的人才,满足建筑企业以及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解决行业的发展和技术扶贫两大问题。
二、广西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量严重不足。当前广西针对乡村建筑人才技能的培训主要由当地的人社部门负责,受到交通、师资、实训条件的影响,难以在乡村全面铺开,只能在部分区域开展,培训量不足。个别深度贫困地区,对于建筑技能培训几乎是空白。这严重制约了贫困村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
(二)广西开展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的主体过于单一。受到所培训内容与资质的影响,广西开展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的主体往往是以当地人社部门或地方学校为主。高校、当地企业参与度并不高。以广西国家级贫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当地的建筑人才培训主要依托于当地的职教中心,因受到教学条件与资源限制,培训对象主要以本校学生为主,对于当地贫困村村民培训并不多,更没有企业的参与。实施的主体过于单一,没能很好地整合资源,受益效果不明显。
(三)广西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工种少,形式落后,不能满足贫困村民高质量就业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建筑类人才的技能培训工种不断更新且逐渐丰富。很多高技能工种对培训设备与实训场地要求高,所以能在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有效开展的并不多。特别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传统的面授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的质量,使贫困村村民存在返贫的风险。
三、“校地企”协同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的递进模式
“校地企”协同开展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旨在服务农民工和企业的同时,也能充分联系政府、学校、企业和农民工,撬动多方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校应先主动了解企业用工需求,联系地方政府村委协助遴选一部分符合建筑技能培训条件的农民工,通过学校这个大平台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展培训,培训合格后,再通过校企的推荐,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送到企业就业。农民工培训做好后,在村里可起到一种模范作用,带领更多的贫困村村民脱贫致富。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套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模式,从最初的一阶模式—— 送课下乡和技术服务,逐渐发展成二阶模式—— 技术培训+考证(即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考评与发证),再到三阶模式—— 技术培训+考证+推荐就业。这个模式是可复制、可拓展的技术扶贫模式,品牌效应逐渐显视。
(一)“送课下乡+技术服务”量身定做培训。在“送课下乡+技术服务”模式中,由高校专业教师和参与社会实践、青年红筑梦之旅的学生共同送教下乡,对贫困村村民普及建筑安全知识并进行建筑电工、管道工等建筑技能培训,推荐优秀学员到当地建筑企业就业。在开课前,师生团队调研贫困村村民的务工特点、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等情况,在了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后,研究制定培训内容和深度,对一般人员进行基础课程培训;对具有一定技能基础的人员实行提升技能培训。在确定课程内容和深度后,分别组织对应的教学团队,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案、多媒体课件和实训所需的工位、设备、材料,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2015—2018年,项目组去到拥里村、加范村、万茂村、自成村、六纳村、三合村等23个贫困村落开展以“打工课堂”为主题的建筑技能培训活动,使得村民拥有一技之长。3年期间共培训村民3000余名,其中精准扶贫村民400多名,在村委及志愿者的共同推荐下,实现部分村民到河池、来宾等县市的建筑工地就业,帮助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二)“技术培训+考证”合力提升建筑技能培训层次。为了使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达到更好的效果,让村里急需學习、渴望学习的村民能学到实用技术,经过与村委联系,开展全面的宣传动员,通知在外打工及村里务农的村民参加培训。
2018年12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多方平台,协同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力开展建筑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提供师资与培训场地,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的培训,并由广西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的考评。多方联合针对都安县6个对点扶贫村50名学员开展电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班。通过这种形式的培训与考评,贫困群众经过初级电工理论、实操考核,获得广西人社部门颁发的电工初级证,从而为贫困村村民通过技术务工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三)“技术培训+考证+推荐就业”校地企全力合作突破。2019年5月,受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直属机关委员会、忻城县人民政府邀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对忻城县7个贫困村开展建筑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市场调研,与广东腾安机电安装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协定,对广西来宾市忻城县7个贫困村共40名农民工联合开展电工培训。培训过程中,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同时,将企业文化等因素融入教学中。培训合格获证后,农民工与广东腾安机电有限公司签订就业意向协议。至此,“打工课堂”为农民工提供了从技术培训—技能证书—就业推荐的“一条龙”精准脱贫服务。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与企业结合、与政府联动、与学校合作的桥梁与沟通立交桥正式形成。
此外,为了适应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学校、地方政府、优秀企业”的三方协作作用,建筑技能培训发展重点是依托高校5G+智慧校园的建设平台,在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和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甘湾村村部建设5G智慧课堂,开办远程教育,将AI、VR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引入乡村技能培训的课程教学中,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惠及更多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贫困村村民。
四、“校地企”协同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递进模式运行保障机制
(一)建立稳定、强大的校企合作平台,为技能培训提供广阔的社会资源。在自治区建设厅和建设行业相关企业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2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组建广西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引进社会力量,在校内建成广西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总站等一批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建成186个实验实训室或一体化教室,基本涵盖建设行业的所有项目。强大的校企合作平台为技能培训完成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资源条件,为就业推荐、实习实训平台提供了保障。
(二)组建“校地企”三方联动的研究队伍,为技能培训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地方政府与企业三方共同的人员队伍建设是确保技能培训有序开展的关键。各方应组建有责任心、专业素质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包括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和管理干部、企业的高管、建设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目前仍在扶贫第一线工作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成立以高校为主的质量监控机制,有效监控培训课程的开设、培训内容更新以及考核体系的完善,为技能培训科学、顺利地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三)“校地企”联合共同建立党建融通机制,确保技能培训可持续发展。“校地企”三方的共同目标是协同共进,一同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三方应在党建共建的模式、形式以及共建内容上不断创新与完善,共同将乡村建筑技能培训打造成扶贫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以党建品牌效应撬动各方活力与资源,在干部队伍人员落实、经费及跟踪管理、工作制度以及作风建设等方面共同为技能培训提供支持与保障。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广西应针对贫困群众缺乏脱贫技术的问题精准施策,依托高校的专业优势与企业的市场需求,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乡村建筑人才技能培训做强做大,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徐黎,朱余良.统筹资源,优化职业培训体系,助力老区脱贫,助推乡村振兴[J].职教视点,2019(8).
[2]张志增.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J].中国职业教育,2019(7).
【基金项目】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校地企协同‘5G网络背景下农村建筑职业技能扶贫递进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B015)
【作者简介】龚 剑(1979— ),湖南益阳人,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刘晓飞(1981— ),通讯作者,硕士,山东济南人,广西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