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分析∗
2020-12-06梁海松姜仁建白新文惠小苏
梁海松 盛 东 姜仁建 白新文 曹 勇 惠小苏△
(1.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 400010;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急性腰扭伤主要是因运动、劳动等外力作用使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受到过度牵拉损伤所致,表现为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腰部僵直、腰部肌肉痉挛等。急性腰扭伤属于中医学“腰痛”范畴。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腰扭伤3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相关标准拟定。纳入标准:符合上述急性腰扭伤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清醒状态、对答切题、能正常合作者;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疑有或已确诊的椎体或椎管内结核、肿瘤、骨髓炎,或患有严重骨质疏松者;X线片检查见腰椎骨折、腰椎滑脱、脊柱病变、骶髂关节病变者;合并心、肝、肾、脑及造血系统等疾病者;智力低下或精神病患者;表述不清者;妊娠妇女;不能配合治疗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目前仍正在用其他方法来治疗急性腰扭伤者。
1.2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门急诊就诊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 18例,女性 12例;年龄 18~55岁,平均(32.33±10.52)岁;病程40 min至4 d,平均(19.26±7.46)h。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9~58岁,平均(33.86±11.35)岁,病程 30 min至 3 d,平均(18.04±6.96)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餐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企业生产,0.2 g/粒),每日2次,每次0.2 g,共治疗5 d。治疗组选穴:二角明(掌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两节间三分法取两穴)、中白(手背小指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0.5寸)、下白(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1.5寸)。操作:患者取坐位,背靠在椅背上,选用规格为1寸的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进行皮肤消毒,先贴骨平刺二角明穴,稍斜向小指方向,然后再直刺中白穴和下白穴,同时行捻转提插手法,使患者出现酸麻胀感为度。左侧腰扭伤,则针刺右侧;右侧腰扭伤,则针刺左侧。留针15 min,每5分钟行针1次;留针期间嘱患者进行腰部屈伸活动,配合左右摇摆及旋转活动,活动范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定。每日针刺1次,共治疗5 d。
1.4 观察指标 1)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采用VAS评分来测量患者疼痛。在治疗前后,请患者在VAS纸条标尺上分别画出标记(0代表无痛,10代表剧痛),根据患者标记位置来记录代表疼痛的分值。2)腰椎活动度:采用腰椎活动度量表(ROM)评分来评价腰椎活动度[2]。3)腰部功能评估: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表(JOA)评分标准中关于腰部JOA评分进行评估[3],JOA评分主要在主观症状(腰背痛、肢体麻木、疼痛、步态)、临床体征(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日常活动受限(平卧翻身、站立、洗漱、前屈、举重物)、膀胱功能4个方面来评估,满分29分,分值越高表示腰部功能越好,分值越低表示功能越差。4)不良反应:观察治疗后是否出现晕针、皮肤过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症状严重的程度,是否采取措施,采取何种措施以及疾病转归等,分析不良反应是否与治疗措施有关。
1.5 疗效标准 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治愈:疼痛消失,腰部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但不能做过度腰部活动。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ROM及JOA评分比较 见表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ROM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ROM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均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ROM及JOA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ROM及JOA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n=30)对照组(n=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VAS 7.44±1.38 1.56±0.98*△7.06±1.23 4.52±2.15*ROM 3.87±0.98 0.76±0.61*△3.72±0.86 1.58±0.72*JOA 13.32±1.42 21.06±2.38*△13.88±1.76 18.58±2.0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1例第1次针刺时出现晕针,经平卧休息后症状缓解,可继续接受针刺治疗。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恶心欲呕症状,其为晚上睡前服用塞来昔布胶囊所致,嘱咐患者严格餐后服用药物后未再出现该症状。两组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损伤,使组织出现炎性反应、充血水肿、渗出和黏连等刺激压迫神经末梢而导致腰痛[4]。西医治疗急性腰扭伤,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5]。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最为常用。虽然非甾体抗炎药镇痛效果不错,但是其可致如出血、溃疡等胃肠道不良反应[6]。而塞来昔布是一种COX-2特异性抑制剂,属于昔布类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上常用于急性疼痛、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非甾体抗炎类药物[7]。
中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属于“闪腰”“岔气”范畴。《金匮翼·卷六》云“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圣济总录·针灸门》中云“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腰痛不得反侧,章门主之”。《理瀹骈文》中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中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病因为跌仆闪挫,瘀血内阻,血脉凝滞,不通则痛,当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法,临床上多采用针刺、灸法、中药内服或中药外治法等疗法[8]。针刺疗法是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常用疗法之一。针刺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提高痛阈,促进脊髓的再生及功能的恢复,并调节周围神经系统来促进炎性水肿的神经根的修复,从而发挥镇痛作用[9]。孙阳等[10]采用电针承山穴治疗32例急性腰扭伤患者,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其临床疗效显著,首次治愈率高。宋聚才[11]通过采用针刺双侧后溪、腰痛点治疗37例急性腰扭伤患者,每日1次,3次为1疗程,发现其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总有效率为83.8%,其显效快,操作安全简单。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其与十四经穴相映成趣,其理论渊源与《黄帝内经》一脉相承,其在取穴、针法、诊法、理论及治疗方面又有其独到之处,但又可与传统针灸相互印证[12]。动气针法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是在某个特定穴位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疼痛往往可马上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起到疏导平衡作用,停止捻针后,根据情况留针或出针[12]。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疗法,使腰部肌肉能够得到规律的收缩及舒张,更容易纠正腰椎小关节及其附属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结构紊乱,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起到缓解肌肉痉挛及疼痛的作用[13]。董氏奇穴善用“交经缪刺”,即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14]。二角明归属肾经,穴性为疏气化瘀、止痛消胀,为董氏治疗闪腰岔气的效穴。中白配合下白可以贯通三焦气,其又毗邻腰痛点穴,董氏常用其治疗腰痛症[15]。诸穴共用有行气血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止痛之效。相关研究[16-17]发现,急性损伤时,人体的相关炎症因子(如P物质、白介素-6等)使组织增加释放磷脂,磷脂最后分解成为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E2含量增多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原因,而针刺可以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并促使人体增加具有镇痛作用的β-内啡肽的释放,共同发挥镇痛作用。本研究结果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腰椎活动度ROM评分及疼痛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
综上所述,针刺董氏二角明穴、中白穴、下白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缓解腰椎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但是本研究存在病例来源单一、样本量相对较少、缺少实验研究等不足。需要扩大样本量,甚至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试验数据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