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点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的临床研究

2020-12-06张喜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4期
关键词:痉挛偏瘫缺血性

张喜伟

(河南省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中牟451450)

脑卒中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70%~80%的患者可出现后遗症,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是其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1]。临床多采用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但有一定局限性[2]。运动点是神经肌肉接头最丰富的部位,阻滞肉毒毒素运动点可有效降低肌肉痉挛[3]。温针灸具有针刺镇痛、温热效应及艾灸药力多种作用,可降低疼痛神经的兴奋性[4]。然而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还需探讨。为此,本研究将温针灸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并开展随机对照试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8 月~2019 年2 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共300例,随机分为A 组和B 组,各150 例。A 组男97 例,女53 例;年龄54~82 岁,平均(67.25±12.61)岁;病程2~4 周,平均(3.19±0.48)周。B 组男98 例,女52例;年龄54~82 岁,平均(66.98±12.37)岁;病程2~4周,平均(3.21±0.49)周。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诊断标准[5];肌力痉挛Ashworth 0~3 级;知情同意本研究。(2)排除标准:感染性、血液性、免疫性疾病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障碍者;恶性肿瘤患者。

1.3 治疗方法 A 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滴注甘露醇(国药准字H20033039),250 ml/次,1 次/周,口服丁苯酞软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99),0.2 g/次,3次/d,治疗1 个月。B 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运动点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直刺腓肠肌内外侧和比目鱼肌运动点,加艾柱点燃,20 min/次,1 次/d,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6]和Fugl-Meyer 量表[7]评定;(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NIHSS 量表[8]和Barthel 指数[9]评定。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NIHSS 降低>19 分,Barthel 增长>24 分;有效:NIHSS 降低7~19 分,Barthel 增长5~24 分;无效:NIHSS 降低<7 分或增加,Barthel 增长<5 分或降低[10]。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若理论频数为1~5 则需校正,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B 组总有效率高于A 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肢体痉挛状态评分均降低,且B 组更低(P<0.05);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且B 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A 组治疗后相比,#P<0.05。

运动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B 组A 组组别 n 上肢治疗前 治疗后下肢治疗前 治疗后150 150 3.46±0.64 3.45±0.63 1.74±0.31*#1.82±0.32*13.26±2.37 13.31±2.42 8.45±1.39*#8.82±1.45*30.57±5.32 30.61±5.28 59.86±9.41*#57.63±9.06*

2.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降低,且B 组低于A 组(P<0.0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且B 组高于A 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A 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n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 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 治疗后B 组A 组150 150 12.61±2.14 12.56±2.09 9.91±1.84* 32.64±5.41 32.49±5.36 9.28±1.62*#73.59±12.18*#70.48±11.73*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主要是由于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脊髓反射活动增高,牵张反射增强,表现为肌肉张力异常。目前多采取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神经保护以及康复锻炼等常规治疗,然而康复效果不甚理想,探讨高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肢体痉挛状态评分均降低,且B 组低于A 组,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且B 组高于A 组(P<0.05),说明运动点温针灸能够改善肢痉挛状态。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气虚致血液运行失常,血虚则脉道充盈不利,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际,瘀血和痰湿为机体有型之邪,患者脏腑功能低下,气血津液亏虚,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痉挛[11]。患者气血上犯于脑,阻滞通络,针灸穴位可达到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目的,故应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主要治疗手段。温针灸可燃烧艾灸产生热量,兼有针刺和温热效果,刺激中枢-偏瘫侧肢体运动传导,发挥活血行气、温通经络的效果,从而缓解组织痉挛。

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且B 组更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且B 组更高(P<0.05),说明运动点温针灸有助于神经功能的修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温针灸治疗可以在艾灸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兼有针刺和温热效果,加强局部组织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对具体的靶肌肉发挥作用,降低肌张力,具有温经舒筋、升阳举陷的功效。运动点温针灸能够调节神经递质,降低周围神经兴奋性,提高神经细胞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同时可以调节机体阴阳离子平衡,并给予良性刺激,改善和增强机体生理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B 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 组,提示运动点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疗效确切。运动点温针灸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到针尖部分,从而改善肌肉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12],正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综上所述,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采取运动点温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肢体痉挛,促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痉挛偏瘫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漫画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