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人物心理外化的思考
2020-12-06朱平洋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朱平洋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表现主义戏剧是西方现代戏剧流行一派,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在内向倾化追求的同时,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完全表现出来,深入人的灵魂和内心。所以,深入了解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对于戏剧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针对戏剧人物心理外化方式的几点研究进行总结。
一、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人物心理外化思考的重要性
表现主义戏剧和绘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反对自然主义戏剧那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及仅仅着眼于事物外部现象的观察方法,强调揭示人物深刻而隐秘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强烈的情绪。它不满足于叙述事件、描写人的行为及行为过程,而是对事件整个过程中人的困境、人的内心骚乱与困扰,以及促成人的行为的心理动机和这一心理过程感兴趣。有人将表现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比作X 光透视与照相之间的区别,这个比喻是十分形象、生动的[1]。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家主张由内而外、通过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来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来,是心灵解脱的一种方式,打破了世俗原本对他的拘束,变成真实所感受的现象,也能够让表演更加有感染力。心理外化是表现戏剧中人物内心起伏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戏剧情节中,通过内心大段独白来发泄生活环境对他的不公,让人物成为情节的主干线,引领着观看者,通过视觉化的舞台动作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因此,在戏剧高潮情节发展阶段往往都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主要依据,而不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逻辑为依据。在表现手法上,戏剧舞台常常采用大量抽象物体、梦幻舞台场景等,以此来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特征。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主人公通常是处于底层的被压迫者,以及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这些人常年受到压迫,心灵受到摧残,戏剧中人物心理活动也随之展开,在对社会环境进行讽刺、批判的同时,也在为人的灵魂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去处,并渴望和呼唤人性的回归[2]。
二、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人物心理外化思考的策略
(一)抽象的物体代表无声戏剧语言
在19 世纪末,德国还是一个专权主义制的国家,所有的公民都必须遵从国家的号令,不容许有一点怠慢。在如此强烈的现实背景下,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精神层次的自由和个性的解脱,但又与传统的政权发生了碰撞[3]。戏剧家用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到了这一种现象,可以借助表现主义戏剧将无声、抽象的物体表演出来。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情感,是一种很好的传递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拯救人的灵魂,也是一种救赎的表现。其中,象征主义剧作家表现的是人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内心变化,而表现主义戏剧作家则习惯于呈现人物的情绪。通过用具体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物体来表达某种情感,并通过音乐来传递某种神秘的世界,对人物描写取消了原有的动作细节,导致剧中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家希望观众在观看完戏剧表演后,还能够通过回味进行一番思考。所以,表现主义作家们开始通过抽象物体及看不见、摸不着的音效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例如,德国剧作家凯泽的《从清晨到午夜》就通过骷髅与雷声等抽象物体来表达人物心理活动,主人公卷款逃走后,以为能够开始享受金钱,没想到却被贵妇拒绝。绝望的他在雪地里自言自语,心理变化借助抽象事物骷髅和枯树。骷髅意味他的绝望和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枯树象征生活中腐朽凋零的事物,他们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没有任何希望和留恋。随着周围天气的变化,他的心理活动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内心活动与事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语无伦次的对白与略显凄凉的事物更是从一定意义上增加了戏剧的张力,类似于中国故事的借物抒情,能够增强感染力。
(二)梦幻的景象成为现实的参照
事物的幻象正是借助本身的任意性、特异性及非完整性来强调它的本性是一种神秘的创造,创造出让现实中的人切实感受到存在的幻象。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家在对人物心理过程的描写时,主要是通过人物处在特定环境下复杂的心理状态。当一些细微心理活动无法借助上面所讲到的抽象事物来表达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对特定情节的场景布置和舞台形象来揭示这一过程。通过场景的布置,观众能够设身处地、置身事中。角色是思想的传达者,能够渗透出剧作家想要表达的精神追求,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剧中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厌恶,对现实世界的嘲讽之情[4]。因此,在德国表现主义的许多戏剧作品中,一个貌似不起眼的特点或人物又或者是一个没有任何独特之处的角色或物体的幻象,都可以被当作表现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厌恶的载体,选择在幻想中感受变形的现实。
例如,《从清晨到午夜》中出纳员在潜逃过程中,脑海中的现实场景画面通过梦幻的景象出现在戏剧表演的舞台上。他被贵妇拒绝后去歌舞厅寻欢作乐时,却发现那些美丽的舞女的面具下都是一张张丑恶的嘴脸,就连腿也是假的。这些亦真亦幻的场景诠释了现实对人的影响,以及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有时也并不是万能的,强调金钱的矛盾,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批判。金钱把商品腐蚀了,金钱遮住了人们的眼睛,人们为了金钱不惜一切代价。最后,出纳员把钱撒了一地,全体成员为了金钱而扭打在一起,不得不让人在看完这部戏剧后进行深刻的反思。借助幻象不仅能够表现主人公的真实心理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还能够通过幻象揭露世界丑陋的一面,是对客观现实深深的嘲讽[5]。在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中,人物大多是剧作家内心意念的具体化,他们不像在现实主义戏剧中是立体的、活生生的个人,而是代表了剧作家的内心冲突和意象的抽象人物。所以,德国表现主义剧作家往往号召人们在现实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去摆脱苦难,他们重视对个人心灵的反映,几乎把客观世界完全变成他们的主观幻想。
(三)灯光与色彩的情感寓意
灯光是整个戏剧表演的灵魂所在,不仅是传递角色情感的重要媒介,还能够发挥表现戏剧情境的作用。灯光在传统戏剧中主要是用来渲染气氛的,更不用说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了,表现主义戏剧可以把人的内心变化与灯光相结合,进而外化人物的心理[6]。在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中,灯光就像被赋予了一项重要的“职责”,只要有它的存在,就能在梦幻与现实情境中自由来回切换,因此,灯光也就成了表现人物心理最简洁的一种方式。
《从清晨到午夜》中的出纳员因为逃税躲到寒冷的雪地里,本是正午的太阳这时却是用蓝色的灯光照射。蓝色一般象征的是忧郁,而这里的灯光象征着阴森、冷漠,暗示社会的无情、冷酷,同时也表现了出纳员恐惧、绝望、焦急的内心。在故事的最后,出纳员自杀前所有的灯光都熄灭,左边射进来一道光与电线相互纠缠,形状就像一具骷髅,营造出凄凉、恐怖的氛围,也为出纳员绝望的心情做了铺垫。舞台上一束光正对出纳员,是为了给予出纳员宣泄、道出自己心声的机会,是以独白的形式展现出纳员在舞台上以及在雪地上孤苦无依的处境。最后的一道光就像生命的最后一丝希望,然而出纳员最后还是以自杀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善于利用灯光这一流动形式,将灯光与人物捉摸不透的内心情感相结合,这样更容易表达出戏剧人物心理的外化[7]。无论是随着剧中主人公思想的游移,变换的灯光突出舞台的某些部分,隐去的另外一些地方,造成“意识流”的效果,还是在某种状态下出现特殊形状的光,都是德国表现主义剧作中外化人物心理活动的独特表现手法。
结语
由上可知,德国表现主义是在象征主义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通过人物主观情绪、富含诗意的语言、塑造类型人物等外化心理特征,间接表达了人的感知以及内心复杂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每个平凡的个体歇斯底里的呐喊,来反击社会的不公,通常具有讽刺意义,也对后来西方现代化戏剧产生重要的影响,展现出表现主义戏剧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