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雷钢琴夜曲创作和演奏分析

2020-12-06浙江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夜曲踏板演奏者

□黄 翔 浙江音乐学院

加布里埃尔•福雷,浪漫主义后期法国著名作曲家。他自幼学习音乐,后在巴黎教会音乐学校学习,接受了系统和规范的音乐教育。毕业后他来到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并与圣桑等人组成了国民音乐协会,以促进和推广法兰西民族音乐发展为己任。1896 年,福雷来到巴黎音乐学院任教,后担任院长,曾培养了拉威尔、埃涅斯库等著名音乐家,并以兼容并蓄的理念广泛推动各种音乐的发展,使巴黎成为欧洲的音乐中心。他1920 年获得法国公民的最高荣誉——大十字勋章,1924 年病逝于巴黎。

“夜曲,是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新颖的钢琴曲体裁”[1],诞生于古典主义时期的管弦乐领域。当时的古典主义巨匠海顿、莫扎特等人,都曾创作出管弦乐夜曲。这些作品普遍篇幅短小,形式简单,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18世纪初,克莱门特的高徒菲尔德创作出多首钢琴夜曲,这标志着钢琴夜曲体裁的确立。而随后的钢琴诗人肖邦则在菲尔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扩展,为夜曲的推广做出重要贡献。19 世纪,福雷接过肖邦的大旗,先后创作了十三首夜曲。这些作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完成。早期创作的五首作品受到肖邦的作品影响较深,作品精巧而华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点;中期创作的三首作品在质量上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一些创新技法的运用,使夜曲的艺术特色更加鲜明;晚期的三首作品则在技法上更为成熟,将夜曲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可以看出,福雷的夜曲创作量多质优,真正做到了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为夜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福雷钢琴夜曲创作分析

作为法国著名音乐家,福雷不仅有着极为扎实的创作功底,而且在创作理念方面也十分开放,充分展现了钢琴夜曲独有的风格和魅力。对此,我们可以从旋律、和声、节奏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旋律分析

旋律是最能彰显夜曲风格的要素之一,对此福雷是十分看重的。在菲尔德和肖邦的作品中,旋律普遍是华丽、动感和奔放的,而福雷却在此基础上朝着自然、凝练和温润的方向发展。在其早期的三首作品中,旋律的歌唱性特点十分突出,给人以温润如歌之感;中期的作品中,重点在短小动机上下功夫,看似微小的动机却开辟了广阔的音乐空间,十分符合夜曲自由随意的特点;晚期的福雷在创作中追求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装饰,力求自然和朴实。可以看出,福雷无疑是一位旋律大师,在充分把握夜曲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变化和完善,使旋律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丰富和强化,这也正是其精湛创作技法和开放创作理念的直接展现。

(二)调式分析

从福雷十三首作品的调式来看,其中七首使用了小调式,六首使用了大调式,两者几乎各占一半。福雷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以大调式为主,主要原因还是受到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较深,追求华丽、动感的音乐效果。而到了晚年,福雷更加钟爱小调式,认为小调式才能与夜曲的风格相匹配。得益于早年在教会担任管风琴师的经历,福雷对教会音乐十分熟悉,经常将一些教会调式运用于作品中。比如,在降D 大调夜曲中,福雷就在中声部中有机运用了洛克里亚调式,使乐曲的不稳定性得到了强化。由此可见,福雷的曲式运用十分灵活,其善于根据个人实际和创作需要进行有机选择,让调式充分发挥“骨骼”的重要作用。

(三)和声分析

浪漫主义时期是和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诸多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笔下,和声已经不再单纯地具有打节奏和衬托作用,而是在功能和色彩上得到了强化。福雷是公认的和声大师,其在十三首夜曲中,曾对多种和弦进行巧妙运用,例如变和弦。这是一种较少使用的和弦形式,运用得当可以增色不少,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在中期创作的第六首作品中,福雷就采用了变和弦的形式,打破了常规的解决方式,呈现出新奇的音响效果。又如,十三和弦是音乐创作中较为少见的,福雷却对此情有独钟,旨在通过这些高置和弦的运用让乐曲呈现朦胧的色彩,同时配以非常规的解决方式。这种朦胧性追求与夜曲自身的风格完全一致,能够充分发挥和声的色彩功能,对后来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追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福雷在和声运用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却是以古典主义大小调功能体系为基础,也充分表明了福雷对传统的尊重。

(四)节奏分析

节奏是区分不同音乐体裁,彰显音乐风格的重要标志,夜曲本身带有即兴和随意色彩,所以福雷也在节奏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处理。首先,其夜曲中的节奏变化较为频繁,多首作品中的每次主题变化都会配以节奏变化,这就使主题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分,而且让音乐发展充满动力。其次,福雷偏爱不规则的节奏形式,如三对二、四对三等不规则节奏,都在乐曲中屡见不鲜,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切分音,打破原有的重音规律,给人以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使乐曲的即兴和自由色彩得到了强化。

二、福雷钢琴夜曲演奏分析

(一)突出旋律的歌唱性

温润如歌是福雷夜曲的重要特点,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中要重点在旋律的歌唱性表现方面上下功夫。在演奏前,演奏者要认真研读乐谱,梳理旋律的动向,先有感情地哼唱,获得对旋律风格最初的把握。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一方面要顺应自然、优雅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对人声进行模仿。比如,在第三首作品的28~43 小节中,采用三连音来烘托气氛,高低两条旋律线交替出现,像是一对青年男女正在互诉衷肠。所以在演奏时,演奏者也要对这一特点进行突出。高音旋律的演奏要以连奏为主,并适当加入一些“点”的动作,获得明亮和带有穿透力的音色效果;低音旋律也要以连奏为主,但要强调手臂的力量,获得浑厚和深沉的音色效果,从而将这种对话场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二)注意音乐的连贯性

福雷的夜曲创作具有雅致、精巧的特点,但不意味着音乐整体性的缺失,所以演奏者不能只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以免使演奏成为“精致的碎片”。首先,在旋律演奏上,演奏者要尽可能一气呵成,如果气息过短,则容易给人以散乱之感,特别是前后两个乐句的衔接,一定要紧凑和自然。比如,第一首作品的前二十个小节,福雷的学生在进行音乐分析时,曾将这一整段视为一个长乐句,然后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便于做到起承转合分明,在连贯中不失变化。在触键方面,演奏者要将触键与音色、气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在第二首作品开始的四小节中,演奏者要将手指平放在琴键上,采用大面积触键的方式,让手指在手腕的带动下抚摸琴键,奏出带有朦胧色彩的音色。在演奏第二句时,演奏者应采取指腹触键的方式,并适当增强音量,作为对第一句的升华。

(三)把握踏板的灵活性

浪漫主义后期,踏板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诸多创作者和演奏者的重视。特别是延音踏板,被视为增强音乐连续性,使音色效果更加丰满的法宝。在福雷的乐曲中,也要求演奏者灵活运用踏板,需要演奏者先分析踏板的作用,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比如,在第六首作品的62 小节处的结尾部分标注了踏板记号,但如果一直使用,很容易造成音量过大。所以演奏者要么有节制地运用,要么频繁切换,避免产生浑浊的声响。虽然从整体上看,福雷作品中踏板标记数量与肖邦的夜曲有较大差距,但每处踏板标记都是福雷认真思考后的结果,需要演奏者进行严谨的分析,从而有机把握。

(四)提升演奏的实效性

福雷的夜曲不仅有着精巧的形式,更有着丰富的内涵,蜻蜓点水般地了解和演奏是难以表现出作品特有价值和意义的。演奏者只有经过多次练习和体悟,才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所以演奏的实效性十分重要。换言之,演奏者要对每次练习的目标、效果等有明确的认识,每次练习都是丰富和提升自我的过程,经过多次积累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与此同时,在积极高效练习的同时,演奏者还应广泛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历练自己。这不仅是提升福雷夜曲演奏质量的需要,对演奏者的艺术发展也大有裨益。

结语

综上所述,“古典音乐讲究程式化,音乐形式非常严格,而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则有了很大的差异,其音乐形式更为自由,音乐体裁和音乐要素都非常自由。”[2]虽然在钢琴艺术大家族中,夜曲的历史和数量难以和其他体裁相提并论,却有着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福雷作为继菲尔德和肖邦之后夜曲创作的集大成者,用其多首佳作将这种风格予以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既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又使钢琴艺术本身得到扩展和丰富,使夜曲成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今天的钢琴欣赏、演奏和教学中,我们理应充分重视福雷和他的夜曲,这既是对这位大师最佳的缅怀和致敬,又能使自己的音乐文化底蕴、钢琴演奏技术等得到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夜曲踏板演奏者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月夜曲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浅谈制动踏板机构设计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快乐新年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