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2020-12-06朱建华宿迁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4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音乐

◎ 朱建华 (宿迁学院)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应当在历史继承中进行持续的创新和传播。由于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导致民族音乐各具特色并且演绎出新的生命形式。《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作为我国大学的音乐专业基础课程,负担着发展和继承民族民间音乐的任务。怎样使高校的音乐专业大学生提高对非遗的认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中运用非遗文化,能够对非遗保护的推进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要使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得到提高,就要使学生多加入到非遗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所以,应当在高校开展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并且积极解决课程开办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音乐教学实行课程改革。这样才能使音乐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民间音乐而得到培育和熏陶,使民族民间音乐得到创新和继承,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得到认可的同时,提升民族的荣誉感。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我国在2005年5月颁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定义:密切联系群众生活的、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各类传统文化展现形式(比如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能和知识。和与之有关的实物、手工制品、器具等)以及文化空间,即按期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多种形式或举办传统文化节目的场地。(兼备时间性与空间性),其中涉及的领域包含口头传统,和语言等文化传播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举办的传统艺术表演;民间传统概念中的宇宙和自然界;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以及与表演方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这些因素彼此联络,最终在人类共同的群体和区域中留存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环链也由此完成了构建。从其产生、继承,到创新、变革等系列过程中,富有历史气息的文化底蕴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二、高校《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国内采用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材大多为“通行”教材,以中央、中国、上海等所谓“国家队”的音乐学院编写的教材为范本。要顾及全国范围内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乐种,所选的内容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在教学时出现了涉及面窄等弊端,它缺少了地方音乐文化材料,尤其是地域优秀的“非遗”音乐文化。包括民歌、歌舞、戏曲、戏剧等。应将上述内容加入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来,使传统音乐、舞蹈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扩大,同时也突出了地方特色。

(二)教学资料缺乏

在大学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依靠课本的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可是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却不能以书面的形式来获取,那些记录民族曲调的乐谱大部分都已经流失,而留存下来的民族民间音乐经过多次的改编也已经失去了起初的韵味。目前我们的大学音乐教育还需要解决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材料不足的困难。在大学的音乐课堂上,缺少与民族文化、地区文化音乐作品有关的影音视频资料,大多数资料为间接材料,因此,学生不能体会到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自身的韵味,这导致民族民间音乐不具备吸引力,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手段落后

民族民间音乐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拥有了雄厚的音乐文化知识底蕴。这对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民族民间音乐是全方位整合知识与技能的学科,它包含了乐器、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所以即便老师拥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理论知识,也不代表能够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完整地教递给学生,只能说教授学生是自己的强项,而学生也只能理解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

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良,在课堂上的理论陈述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不适合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因此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趣互动的实践性活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重理论轻实践

民族民间音乐是由群众发展起来的,在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工作时,学生要切身参与到音乐实践之中。假如仅仅依赖课本知识来学习音乐,缺少音乐实践活动,就失去了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和老师应当支持学生“走出去”,积极组织田野采风、实地体会等多种方式的活动,使学生对音乐有所领会,针对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论知识,应当运用生动的“音乐”方式,实践教学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可是,如今的大学校园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还仅限于课堂学习,并没有采用实践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这样的教学形式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致和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学生将缺少创新思维,老师也无法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将阻碍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学习。

三、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现代中国社会处在重大的经济转型时期,民族民间文化也处在快速流失和没落的阶段,大学是向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我们应该传承优质的民族民间文化习俗、发扬民族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继承、整理、发掘、保护,使大学教育展示其重要的作用。”

要想使学生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增加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社会生活的精神中达成一致,才能形成文化的共鸣,这并不是对文化共性加以抽象,真正的文化认同是建立在人与人的沟通和亲密情感的心理基础之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民族或区域内的人民的递进性传承而留存下来的。要想帮助学生从心灵上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要仅靠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还要持续渗透非遗文化,只有亲身经历、亲自体会、亲眼所见,才会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度。

(一)平衡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构成做到均衡完整,才会使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模式得到优化。首先要正确的调节音乐课程,增加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其次,根据地方高校教育的特点制定适合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大纲。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们只能课堂中学习到一部分基本音乐知识,因此,音乐老师应当在保证正常的教学的情况下,进一步制定教学方案,充分结合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使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有所突破。老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握民族民间音乐的逻辑关系,从各个方面来革新音乐教育,对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协调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中融入民间文化,并对教学结构进行调整,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非常有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素材,进而确保教学结构的稳定性,这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专业化的必要途径。不但能够令课堂音乐教学更加灵活,还能保证我国传统音乐实现多样化教学。

(二)充实教学内容

各个民族的共同智慧形成了我国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体系,处于不同区域的地方音乐保留着独特的地域色彩,体现了民族区域所特有的文化底蕴。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其传播的不仅是美妙的乐曲,更是蕴藏在其中的历史痕迹和精神力量。因此,我国的地方高校要充分运用本地区的民间乐曲,并结合目前专业的教学资料,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要充分研究其中的音乐经典,从历史的视角来解析民族民间音乐曲风的演化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在对音乐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时,音乐老师要有着重点,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时,应当选择与学生学习能力相符的经典音乐来进行教学,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并革新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

另外,地方院校是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摇篮,院校在设置课堂内容时,要选用地方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尤其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既使音乐课堂学习更加富有趣味,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提升音乐学习的热情,同时又传承了非物质音乐文化。

(三)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大学阶段教授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大部分老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视频、音频来开展教学活动,然而,师生在此过程中缺少交流和互动,这样就导致学生感觉音乐学习单调乏味。对于埋没在民族和民间日常中的音乐,文艺工作者要进行深入的整理和挖掘,只有经历了系统的整理,民族民间音乐才会成为一个科学合理、内容全面的高校课程,学生才能够学会并学懂。因此,在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教学革新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将学习难点转换成为学生的爱好,进而使学生自主的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由于目前课堂中民间音乐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使用多种方法与渠道来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加强。确保学生在其在课外时间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学习。

(四)培养教学人才

出色的教学人才能够提升高等院校民间音乐的教学水平。优良的教学人才不但具有创新的教学技能,还具备极高的专业水平。要想实现拔尖教育人才的培育,就要营造良好的地方院校的发展氛围,使教师在教学中充满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知,持续积累知识,进而全身心的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活动。

结 语

目前,在我国高级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如缺少教学资料,课程内容不够合理、音乐实践活动不多、教学方法传统等。我们应当对教学进行改革,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上,不但要扩展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还要根据本地的音乐文化特征,邀请民族民间艺人来辅助教学。激励学生走出校园、接受挑战,不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进一步认知不同民族和区域的风俗文化习惯,并且提高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与保护认识,使民族民间音乐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音乐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音乐
吉首市城区中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