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祥云边屯文化浅析(续二)

2020-12-06杨源忠

云南档案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坡武德

杨源忠

在云南现存古墓葬中,董友第墓保留着一份汉唐造像博大、雄浑的气质,是规格较高、按照中原陵寝制度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它对研究祥云地区,明初内地军队大量南征,屯田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董友弟墓是云南军屯的历史见证,是云南边屯文化现象的典型缩影。

(三)被遗忘的正五品世袭武德将军升授骠骑尉始祖环福墓及后裔

2019 年的一天,我在天马村环氏祖祠发现了一块万岁牌位,牌位中间刻有“明敕封安顺候世袭武德大将军加骠骑尉始祖环公讳福夫人朱氏”,左边刻有“膺袭总镇指挥武德将军陞授中憲大夫二世祖环公讳映山淑人苏氏”,右边刻有“膺袭总镇千户侯武德将军陞授五马太守三世祖环公溶恭人孙氏”之神位。两个月后,我又在大坡村环氏宗祠发现了相同的万岁牌位,经了解得知,大坡村全村姓环,祖传说是朱元璋女婿环福武德御前大将军姓王,到云南征讨时立下战功,后因靖难之役牵连改了姓氏,因而在王字后边加了不字,改姓“王”为“环”,就隐居在云南祥云的天马村,然后又在大坡购买了土地,一支后裔就迁往大坡定居,于是,就按天马环氏宗祠牌位一模一样仿做了一块,立于大坡环氏宗祠里。

环氏后裔环云昌、环体贵说,先代们经常说,武德大将军环福墓立于水目山前三甲水库未山,幕碑相当大气,碑心大到里面可以放一张八仙桌吃饭,雕刻的规格更高,后因年湮代尤远,曾三次恢復,又因时代变革,在大修三甲水库年代,墓又被损坏,碑坊己如烟云,现留的碑墓是后裔们齐心协力,积极捐资重立的。为此,我在环氏后裔环体贵的带领下,亲临墓地探究。

走进墓地,就看到了环福大将军坟茔,主碑两边的墓联“大明河山远天地留正气;武德传千古将军镇云南。”既说明了环福奉命平蛮留下正气,也点出了环福是大明在云南镇守的武德大将军。

主碑内刻有:明敕封安顺候世袭武德大将军加骠骑尉始祖环公讳福 夫人朱氏 之墓

主碑左边有明敕安顺候世袭武德大将军福翁环氏始祖之行述(原刻):

天宝人杰地灵,弥乎山川龙脉正本必由原考,福翁系湖南衡山府衡山县人,武德源诗书世第忠厚传家。奉天承运灵与世德之友祥,生有公映山,洪武戊寅烈时祖值世,天运环福起由,汗马功勋积成将军世第,洪武7 年,圣天子敕封安顺侯世袭,大将军夫人朱氏,至十四年佐,傅友德沐英统帅征南留镇驻防瓜圃后迂移云川天马营,环公之子为中憲大夫,膺袭总镇指挥武德将军讳映山宜人苏氏公之孙为五马太守千户侯武德将军,讳溶恭人孙氏,至建文元年巳卯十月公以疾告终,安葬于水目山之麓三甲前朴立未山丑向、寅午癸卯、比柱联瓜瓞藩衍必多,虽则甲乙科第而明经茂才累世不绝,亦衷然臣族矣,今合族绅董再憶重修公墓,徵志放余,余述其古志不復赘言,可见公之功不待称而高,公之德不待颂而大矣,再勤碣石以申表扬吏部揀选知县壬午科举人邵钟霍顿首拜撰。

主碑右边有武德大将军环福之墓重修记录:

武德大将军墓立明代建文帝元年巳卯十月于水目山前三甲水库未山,据后裔传讲,先代们经常说,当时的幕碑相当大气,碑心大到里面可以放一张八仙桌吃饭,更有其它雕刻,真是规格多大。后因年湮代尤远,明万历癸酉清乾隆中叶民国壬子,曾三次恢復,又因时代变革,沧桑易老,在大修三甲水库年代,墓又被损坏,碑坊己如烟云,现留的碑墓是后裔们齐心协力,极枳捐资,使将军古墓于丑年十月初二日重立,虽墓碑远远不同当时,但也祖德流芳,永昭后人,日月贯古今。

在这里必须说明的几个问题:

首先,靖难之役的靖难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平定变乱。一般指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⑧

其次是人们毕竟要问的,武德将军、中憲大夫、五马太守千户侯是多大的职位。

武德将军,武散官名。明正五品先授武德将军,是明朝一个武官的散官官阶,是个虚衔,类似于现在的中校或者上校的军衔。中憲(宪)大夫:文官名。明为正四品升授之阶。五马太守千户侯:在古代,马的多少象征强盛和地位,如“千乘之国”。千军万马比拟强大富有。又如驾车的马多少,也代表身份的贵贱和地位,又如天子八马驾车,公侯六马。《汉官仪》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唯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千户侯是古代的封号,意为食邑千户的侯爵,有向一千户以上的人家征税的权利。

其三,天马大坡环氏系环福一祖始,是一个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环氏家族,祖宗辉煌无比,曾经拥有过巨大的财富和权利,环家祠堂祖宗牌位烫金大字直书盛载:始祖环福“明敕封安顺侯世袭武德大将军加骠骑慰夫人朱氏”、二世祖环映山“膺袭武德大将军升授中宪大夫恭人苏氏”、三世祖环蓉“膺袭总镇指挥千户侯升授五马太守淑人孙氏”等头衔。不仅如此,环家历代真所谓瓜瓞连绵,人才辈出,为中华之封建大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环氏后裔环通系当时蒙化府⑨,府学教授,因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谦和处世,教子有方。教其子国珍、国瑞,教其孙玉山、玉振、玉藻、玉田、玉书、玉沛,两代儿孙,皆俱伟器,时人谓之“书斋伟气,灵秀毓人”。故其居所亦称之为“环老斋”而广为留传。珍,蒙化府正堂总管;瑞,监生,地方族长;藻,官封五品,兼地方清肃;田,皇清实授“右仰军功”,管理云、蒙、宾、赵四属地方;沛,监生,获“兰台首选”之烫金大匾。并赏赐约七十公分高的乌铜鎏金观音铜像一尊,以示慈祥,又赏赐约六十公分高的文、武祖师铜佛像各一尊,以示军功显赫。还有三尊鎏金大铜香炉,寓意家族鼎盛,善根稳固。但举世罕见的三尊鎏金铜佛像和三尊大铜鼎在一九五八年损毁,许多官样文书也在文革时期付之一炬,只有环玉田的这一张军令文书存留下来。

(附右仰军功环玉田军令文书如下):

督办西路军务翼长署顺云协镇都督府爽勇巴图鲁李为:

扎敕遵办事照,得本协镇统领大兵,围攻云南县、进剿榆城,现在广集兵练,以资调遣。查有军功环玉田老臣谙练,合行扎饬为此:仰马房环军功遵照,即将云、蒙、宾、赵四属地方调齐贰千名并派运粮米,听侯遣用,务须竭力筹办,将来定当从优保獎,决不没其勤劳。禀遵特扎。

右仰军功 环玉田准此

同治三年二月十一日扎

(落款处加盖长110 毫米、宽60 毫米都督府方印。外面封壳前后两面皆加盖都督府方印。书“内一件,自大营发,右仰军功 环玉田 开拆”)。

还有环玉麟、环品清等环氏后裔名人。2019年12 月,我在大坡当地农户环开祥家发现两副对联,就是老主人环品清与弥渡李彪来往甚密而留下的。具后裔环体贵讲述,李彪因为经世致用,名噪滇省,其恩泽流播所及之广之远,在世间广为流传李彪的书法字能避水火,护佑平安,而在那个时代的大坡村,河水流量大,山洪暴发,人们都要去打戗坝,以防水毁,保护房屋,后来又几次发生火灾,大坡村的人民处在焦虑、水火无情的危难中,无奈之时,就由村里的文化人环品清邀请李彪学士前来书写对联。

(附环品清后裔环开祥家正中上房的客堂里板壁上至今保存完好的李彪、赵国率书法对联):

相国黄花尚书红杏;中郎绿绮学士青莲。

品清仁兄大人雅鉴 菊村李彪

红滴砚池花泻露;绿藏书屋树含云。

品清环兄大人雅属 XX 赵国率

在这两副对联之间,还有一幅春燕卷柳图和一幅金鱼戏荷图。这两副避水患的对联和美图告诉人们,过去的大坡,生活很艰苦,没有进村公路,进村出村是走河里,雨天就出不去,进不来。也让人们看到了现在的大坡,连最远的大窝地都实现了路面硬化,路通了,电通了,水也通了,很多家都盖起了小洋房,特别是通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村容村貌也变得更美了,这正是对联中尚书红杏 宋祁《玉楼春》这首歌咏的春天和春燕卷柳图的美丽再现,也是对联“红滴砚池花泻露,绿藏书屋树含云”的花香、书香扑面来,绿荫、树影婆娑的向往。

“将军焕彩皓月清池映山村,武德承恩御笔金顶传世第。”三甲水库未山环福墓,就是“平云南”卒后墓葬祥云的又一代表。其后裔们戴着共和国的星光,乘着新时代的快船,为建设社会主义作贡献。

(四)活着的米甸“地龙”

明王朝政权建立后,采取改土设流的政治措施,大理、祥云等地为“土流兼制、府卫参半,军政分职”的地区。

在祥云县城设置洱海卫,实行大规模的军屯、民屯,商屯也随之展开。大规模屯田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也兴旺发达起来。大批汉族劳动人民带着先进的文化、技术进来后,垦荒种田,实行土壤改良,精耕细作,改旱地为水田,改进耕作方法,选用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用筒车提水灌溉庄稼,广泛使用水车、水碓、水磨,“舂碓用泉,不劳人力”,这时,米甸的“地龙”灌溉网工程出现了。

祥云县志载:“米甸‘地龙’是明朝初期汉族屯军和当地彝白两族群众共同修建军民互利的地下引水灌溉设施。实则为四面砌石,顶上覆土深藏于地下的暗沟。‘地龙’位于米甸街北的塔坡山麓东面,起端连接十二长官司篝水源,末端直达坝区田野,长数公里,中部及末端开口数处,筑塘称龙潭、蓄水以灌溉沿途田地。‘地龙’不占耕地,不受泥沙冲击填埋,减少了水分蒸发,设计及建造具有相当科学性。地龙现存3 条,残存段为500—700 米不等,当地群众称为‘龙沟’,常年泉水长流,仍然发挥其灌溉作用。”

1993 年10 月30 日,被祥云县人民政府列为古文物重点保护对象,并立有石碑加以说明:

米甸地龙

时代:明代

地龙:系古代的水利工程设施,是随着明代屯恳制度的推行和生产的发展而兴建的。其建筑方法类似于地下简易涵洞,一段连接于克昌一带的山箐流水,另一端连接于蓄水灌溉的“龙潭”,集山箐流水于一池,供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

从县志记载和碑文说明看出,米甸地龙水利工程的修建,历史悠久,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置合理,规模宏大、配套严密完整,最主要的是它运行科学,尊重自然,征服自然,服务人类,将山坡流水和雨水汇聚起来,保存于地下蓄水池和暗渠当中,既可备旱时灌溉之需,又有利于防洪,同时还不占用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减少了水的蒸发量,避免了山水冲坏田地,似西北地区的“坎儿井”,打造了自然与人、人与水、人与地高度的统一,与环境最完美的和谐结合,造福于人民。可以说它是中国水利技术史上的一项创举,是当时屯田制“十里一保,五里一哨”留下的最激动人心的水利设施产物,是今天的典范,古人伟大的杰作,天人合一的真谛。它像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恋人永远热恋着这里的一切,至今仍在农业生产、灌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总是沉着地为米甸提供庇护和濡养,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平坝,成为旱涝保收的“米甸”,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注释:

①原载《元史·兵志·屯田》,即:威楚提举司屯田,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军民屯,鹤庆路军民屯田,武定路总管府军屯,威楚路军民屯田,中庆路军民屯田,曲靖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军民屯田,乌撒宣慰司军民屯田,临安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军民屯田,梁千户翼军屯,罗罗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军民屯田,乌蒙等处屯田。

②、④原载《明实录·洪武实录》。

③选自《明史·兵志》。

⑤参考《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后汉书·南蛮》。

⑥选自诸葛元声《滇史》。

⑦武略将军,加升武毅飞骑尉,从五品。

⑧《奉天刑赏录·教坊录》等有相关记载。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 年)到建文四年(1402 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燕王朱棣感到朝廷将会向他动手,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在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惠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靖”即“平定”,“靖难”代表“平定祸乱”),瞬即控制北平附近地区,兵力增至数万人,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 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⑨蒙化府:元为蒙化州属大理路。正统十三年(1448)升为蒙化府,属布政司。辖北偏西有甸头巡司,南偏东有甸尾巡司,府境有样备巡司,南有澜沧江巡司;又西南有备溪江土巡司。

猜你喜欢

大坡武德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训鸡吃牧草 省钱又走俏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政府补贴80%保费 海口试点胡椒树风灾保险
袁伦权(三首)
探讨小学生武德教育价值与现状分析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梧州建城的传说
道是梨花不是
隧洞开挖超前支护施工技术在吉林汪清县西大坡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