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导爆事业
2020-12-06赵国钧张汝晶
赵国钧 张汝晶
我叫赵国钧,是云南锡业战线上的一名老员工,曾担任云锡塑料导爆管厂厂长,高级工程师,云南爆破工程学会理事。
工程爆破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声息息相关,特别为我们国家的铁路建设、矿山开采、城市拆旧定向爆破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爆破领域,炸药与导爆,就好比是绳子与蛮牛,导爆决定着炸药的安全和效率,就好比是牵住一头蛮牛鼻的绳子,一旦绳子出问题,蛮牛就会变成脱缰的野兽。相比起炸药的一声声巨响,导爆工作可以说是一项默默无闻的事业。
个旧素以“锡都”美誉,名扬天下,是国内最大的产锡基地。开矿挖矿,自然就少不了炸药,少不了导爆。
1955 年,我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毕业,随即分配到云南锡业公司,从事矿山安全技术工作。我深知安全生产,事关人命,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
那时候,开矿爆破主要是使用雷管或导爆索传爆,危险系数非常高,稍有不慎,就发生事故,导致一个个家庭悲剧。后来,随着科技进步,改为电火花起爆,比传统雷管和导爆索传报安全了许多,但仍然有不少风险。我记得云锡公司在1971年至1981 年间,使用电火花起爆,就发生过8 起早爆迟爆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我是从事安全技术工作的,深知爆破的危险,更能深刻体会到导爆工程技术的重要性。于是,我在工作之余,刻苦专研探矿与爆破安全技术,并有不小的收获。我撰写探矿与爆破安全技术讲义,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批职工,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在省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了《CFA 型低速导爆管及其起爆系统》《塑料导爆管在我公司的运用》《电磁雷管起爆技术》《贮存硝铵炸药应用热风干燥技术》《非电起爆系统器材及其安全技术》论文,曾获云南省冶金局、云锡公司的科技进步奖、振兴锡业立功奖,推广新型起爆器材二等功、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好职工等。
上世纪80 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借此大好形势,云南锡业公司组建了云锡塑料导爆管厂,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信任我,让我担任厂长。那时候,大家都鼓足了干劲,感觉有一股使不完的力,一定要把事业干好。正因为这样,云锡塑料导爆管厂于1982 年1 月26 日正式投入生产,从成立之时,就具备了体制创新与技术先进的优势,一片勃勃生机,欣欣向荣。我们首先从体制上打破当时还广泛存在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痼疾,采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取酬,更加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其次是体现在技术先进上。当时,国内生产塑料导爆管都是无色难以辨别,不能适应掘进隧道开采爆破作业中分段起爆的要求。我根据矿山的意见,组织QC 小组实验,制造出彩色导爆管,能够在装填炮孔时分段识别。这在全国都属于首创,产品一经上市,深受使用单位的欢迎。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我们不沾沾自喜,我们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是,我们上马了新型的非电塑料导爆管起爆系统。它的优势在于能大大降低早爆或迟爆等事故,降低作业面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为了这种在国内最新产品早日问世,我带领全厂一百多名职工日夜奋战,反复摸索,终于实验成功并如期投入生产。从1982 年起,云锡公司自使用我们厂生产的新型非电塑料起爆管后,再没有发生过一起这方面安全事故。实践证明,我们厂的产品质量是过硬的,是经得起考验的。它不仅在本公司得到广泛使用,还远销省内外十多家单位。订单纷至沓来,厂里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职工的收入与福利亦水涨船高。人们品尝到改革甜头实惠,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工作干劲更大更足了。
1985 年10 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劳动服务公司产品展销会上,云锡公司将我们厂生产的塑料导爆管非电起爆系列产品和锡工艺品赴京参展,中央有关领导亲临参观并给予好评。喜讯传来,全厂职工受到很大鼓舞,对未来发展信心更足了。
我们厂还同时生产各类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锡制工艺品,上面镌刻花卉、飞鸟以及民族歌舞场景,均栩栩如生,异彩纷呈。这些成为热销的后起之秀,拓宽了古老矿山多种经营之路,也凸显边疆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
为铭记这段辉煌的历程,难忘的岁月,云锡公司党委宣传部还特地为我们厂拍摄了一部题为《爆破工程的福音》影视作品。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如今,我已退休多年,快成耄耋之人了。回忆起那段与导爆结缘的岁月,那段满怀憧憬、浑身是劲的时光,忍不住感慨万千。
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我分享这段经历,就是希望年轻的一代,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做新时代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