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市海“捡鱼”
2020-12-06张信
◆张信
上世纪六十年代,丽江出版了《阿一旦的故事》,全书主要讲的是“明清时代的一位木土司(木老爷)是一个贪婪、狡黠、凶狠而又愚蠢的老财主;而木老爷的长工阿一旦,是一个聪明、伶俐、机智、幽默、勤劳的化身。”书中讲述了阿一旦与木老爷一次又一次斗智较量的故事。今天,我们不去评价这两个艺术形象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是否符合纳西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六十、七十年代,这本书在丽江流传较广。我在少年时听老师讲过,我自己也反复读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许多故事仍然记忆犹新。
《拿鱼去》是《阿一旦的故事》首选的一篇。故事开头是这样的:
“在丽江古城西面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片水域,叫拉市海。海里鱼很多,特别是鲫鱼,其味道香美而出名。每到农历二三月间海水潮落干涸,是拿鱼的好时机。”
“那天,木老爷正闲得发闷,想找个人开开心。阿一旦正抬着一筲箕谷子急急走向碓房要去舂米……‘阿一旦!’木老爷叫住了他,‘你肚子里笑话多,你马上给我说一段笑话’”。
“阿一旦看看木老爷那副愚而诈的模样儿暗自好笑,马上就有了笑话:‘老爷!我哪有功夫和你讲笑话,拉市海水干了,满地都是鱼,我急着要去拿鱼呢。’阿一旦撇撇嘴巴,拔腿就走,回头补充一句:‘拿鱼去!’”
“木老爷备了一匹骑马,两匹驮马,带了两个仆人,急急忙忙跑了二十多里,赶到拉市海边一看,嘿哟!海水茫茫,波浪翻滚,野鸭成群。”阿一旦又一次开了木老爷的玩笑。
拉市,是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内,仅次于丽江坝的高原坝子。有一个一万多亩水面的湖泊,人们称之为“拉市海”,海拔2450 米,水深2.5 米至4.5 米。这里鱼多,鸭鹤成群,美丽富饶。1967年3月,早春的“拉市海”海风很凉,海水很冷,从北方飞来这里过冬的黑颈鹤、斑头鸭、灰鹤等几十种珍禽在海面飞起飞落,一派鹤击长空,鱼翔海底,百禽争鸣,渔船飞渡的祥和景象。四周的海边人来人往,一对对男女老少站成一排,或围成一圈站在齐腰身的水中,忙着拔水草。将水草一把把一捆捆联结在一起,慢慢结成一道道水草围墙,海水可以漏走,鱼却被围在里面。人少的地方围了一二百米,人多的地方围了三四百米,中间水面有的十多亩,有的二三十亩。人们庆祝捕鱼丰收的歌声,笑声,号子声响彻拉市海。
以上是我们班同学杨占春给我们描述的拉市海边的捕鱼情景,让我们一个个心里痒痒的,大家提出请求,让他带我们去拉市海抓鱼。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天边刚刚发白,杨占春就叫醒我们四个好朋友,跟他去拉市海边捕鱼。他带我们享受了拉市海水落潮后捕鱼的快乐!那是一种少年时代纯粹的快乐!那是一种人们轻松获得大自然恩惠的快乐!
时隔半个多世纪,到拉市海捕鱼的一幕幕情景仍十分清晰。早晨6 点,王耀昇、赵松发、付昆和我跟随杨占春从学校出发了,穿过丽江坝、翻过黄山垭口就进入拉市地界。站在黄山垭口,拉市海尽收眼底。拉市坝是一个典型的小盆地,拉市海像一面明镜镶嵌在盆地中央,朝阳烧红的玉龙雪山,静静地倒映在海中,雪峰顶在朝阳中变化万千,雪峰、朝霞在湛蓝的海底燃烧起来,惊醒了一群群晚起的大雁、丹顶鹤、斑头鸭……鹤鸣声、鸭叫声一下子洒满拉市海。此时的美景正是“朝霞与百鸟齐飞,春水共雪山一色”。
十多公里土路,我们一路小跑。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拉市海西北边的均良村杨占春家。匆匆吃过早饭,我们就赶往拉市海边。
占春兄的父亲杨大叔,在我们到达前就在海边选好了一片海域,坐在海岸边一块大石头上,他一米八多的身高,像一尊铁塔屹立在那里,左手握着长烟锅竹节杆,一口浓浓草烟雾轻轻吐出。穿着湿草鞋的大脚,又粗又长,看得出他已经下海试探过这一片水域。“现在水太冷,先晒一下太阳,暖和一点再下水!”杨大叔招呼我们坐下休息一会。我们一个个脱掉鞋袜,卷高裤脚、挽起袖子,跃跃欲试。我一大步踩进海水里,水刚淹到膝盖,水太冷,我大叫一声“好冷啊!”急忙退了回来。其他几位同学只敢用手去摸海水,都喊“很冷!很冷!”
晒了一小时的太阳,全身暖和了。十点左右,杨大叔把长烟锅头在地上磕了一下倒掉烟蒂,站起来一声不吭的迈着大步走进了拉市海,我们也一个个紧紧跟上,走进海中一百米左右,水深有一米多了,我们看到与海岸平行的海水中,已有一条近百米、用水草缠绕成的半飘在水面的绿色长堤了,杨大叔只说了一句:“大家站成一排,每两个人中间距离一丈左右,一边拔水草,一边把草堤往岸边滚动。”西边是陆地,只要在北、东、南三边用水草筑堤,就能把鱼围在里面了。我们先筑东边的长堤,刚下水一会儿,裤子、衣服都湿了,觉得有点冷。我们学着杨大叔那样,手脚并用,把茂密的绿绿的滑滑的一米多长的水草缠绕成一把把、一捆捆,又连成长长的围堤。我们觉得很新鲜、很好玩,越干越起劲,不到一个小时,一个个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在杨大叔和占春兄的带领下,我们6 个人,干了两个小时,就在东边筑起了长三百多米的绿色水草长堤,草堤随着海浪在海水中轻轻摇动。我有了点成就感,觉得草堤就像嫦娥从九天丢下的一条绿色长丝带,风一吹,草堤摇摇晃晃更像一条准备跃出海面的长龙。
在杨大叔的带领下,我们又在南边筑起了一百多米的绿色长堤,把东边和海岸陆地连在了一起。下午一点多,占春兄的两个妹妹给我们送来了午饭。上了岸,才觉得腰有点酸,手和脚有点麻木。午饭很丰盛,一尺多长的锅边包谷粑粑,酸菜炒土豆,青菜豆腐汤,一大碗油辣子。我们一个个都是十六七岁的毛头小伙,特别能吃,吃得也特别香。我吃了两大个粑粑,一碗炒洋芋,两大碗油辣子豆腐,吃完全身冒汗。走回海岸边靠在石头上,眯着眼睛欣赏拉市海中冲天而起飞翔一圈,又猛插入海中游戏的黑颈鹤、鸭子、大雁。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名句涌上心头。“今天,我在拉市海边抓鱼,长大了也要到长沙橘子洲头走一走”的念头也在我心中悄然升起。多少年后,当我站在橘子洲头遥望时间长河中“恰同学少年的我”,才感到生命中经历的纯真快乐、美与善,亦是我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下午,杨大叔又是一声不吭的第一个走进海中,带领我们,在北边筑起了一道一百多米的绿色草堤。下午六点多钟,我们围了一片30 多亩的海面,绿色水草长堤把很多鱼关在了里面。“你们回家休息吧,今天完工了!”杨大叔让我们上岸回家。我们洗干净手脚,穿好鞋袜。杨大叔还在围着草堤走,一边走一边在加固有漏洞或不够牢固的地方。我们在岸边等他一起走,他挥手让我们快点回家休息。占春兄也催我们先回家,我们只好先回了。
回占春家的路上,碰到一群同村来围鱼的邻居。其中一位五十多岁的木大叔,主动和我们打招呼。“你们是丽江中学的高中生,是从丽江、迪庆、怒江三地州选拔来的高材生。你们不仅会读书,还会围鱼,不简单啊!”我连忙说:“我们第一次学围鱼,是杨叔叔教我们、带我们做的。”木大叔挽着我的手,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杨大叔是我们村有名的男子汉,是真正的不怕苦、不怕死的汉子!我给你们讲一件他勇武过人的事!”木大叔又说:“三年前村里有一户人家建房子,因为生活比较困难,请来帮忙的人少。“第一山”木结构屋架竖起来后,有一部分人要扶住避免倾倒。当“第二山”屋架竖到快直立时,由于人力不足推不上去了,现场陷入了木屋架子重量和人力较劲的僵持局面。面临着整个山木屋架倒下来,会造成屋毁人亡的可怕局面,有一两个人坚持不住,吓的丢掉工具就跑,在那十分危险的时刻,杨大叔大吼一声‘别跑!大家都用木杆顶住!’,他用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杆将快倒下的整山木屋架顶住了,其他人见状又跑回来,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整个山木屋架推了上去,稳稳正正的和“第一山”屋架扣住紧紧连在一起了!他在关键时刻救了大家啊!”木大叔感叹到,杨大叔的英雄壮举,受到了全村人的称赞和尊重。
吃晚饭时,杨大叔陪同我们几个同学在堂屋里做一桌,而大婶和三个女儿在厨房里吃。王耀昇同学去请大婶她们出来一起吃,她们都不肯来,杨大叔说:“这是纳西族古老规矩,女人是不来正席的,只能由男主人和长子陪同客人。”
我们的饭桌上除了中午的菜外,增加了一盘很肥的腊猪肉和一盘炒鸡蛋。当时生活比较困难,很难吃上一顿肉。普通家庭一二月才能吃一顿肉,人均仅一二两。我们几个年轻小伙,二三下就把肉和鸡蛋扫光了。我看到杨大叔只吃了一块肉,我吃了两块就不忍心再去夹肉了,我吃第三大碗包谷饭时,盘中还有一块肉,谁也没去夹,杨大叔硬把那块肉夹到我碗中。
吃完饭,占春兄和我把大家的碗筷送到厨房。我看到大婶和三个女儿面前只有一盘酸菜炒土豆和一盆豆腐菜汤。我心里又惭愧、又难过。她们是“省嘴待客人呀!”
当天晚上,一是累,二是吃得又好又饱,一觉睡到第二天九点多才醒来。当我们走到海边渔场时,杨大叔已经站在昨天围住的鱼田里了。他沿昨天围的水草堤走了一圈,一边走一边踩实水草底部。海水已经落潮退去很多,昨天飘在水面上的草堤已经落地,水最深的地方只有三四十公分了。我们跟着大叔又将草堤往岸边滚压了二十多米,一边拍水面赶鱼,一边滚草堤,大一点的鱼有的企图冲出草堤,那些鱼撞在我的手上,脚上。鱼被围在了水面不到五亩之地,水深不到二十公分的圈子里了。
中午上岸吃饭,休息了一个多小时,海水又退去了许多。杨大叔说:“开始抓鱼了,你们先看我抓几条。”他慢慢的走进水草堤,在中央水泡冒得多的地方,双手轻轻往前摸,一把抓住一条二斤多的鲤鱼扔上岸来,又一摸一抓扔上来三四条鲫鱼,大的一斤多,小的五六两重。占春兄让我们用手推网捞,用竹筲箕刮。最多时一网有十多只,一筲箕有五六条鲫鱼。刚开始我们四位同学有点手忙脚乱,过一会儿熟悉了,到手的鱼也不会再掉进水中了。我们五个人站成一排,由海里往岸边赶,一边慢慢移动脚步,一边慢慢的、轻轻的用手推网和用筲箕刮着捞鱼。一会儿,我们就捞满了十多个竹篮。
大婶和三个女儿忙着往家里背鱼,下午四点多,海水又退去许多,水只有二十多公分深了,我们又将水草堤慢慢往中央滚,滚水草堤时我们很轻松地从脚下抓住一条条大鱼、小鱼,鲤鱼、草鱼、鲫鱼。“又抓到一条大鱼啦!”我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最后,水草堤中央只有一亩来地了,有的地方水有十多公分深,多数地方只有烂泥了。我弯着腰,一手拖着竹篮,一手在有脚印的泥坑中抓鱼,鱼躺在小泥坑中一动不动,一伸手就捉住了。有的地方,鱼的半个身子露在泥巴外边,可以更轻松地捡起来,把鱼丢进竹篮里,不到半个小时,赵松发和我就捡了二十多斤的一竹篮。我俩来自上游的金沙江畔,都知道从金沙江中捕一条鱼是很艰难的。而这次拉市海捕鱼太容易,太简单了。我说:“这不是捕鱼、抓鱼,而是像在自家花园里、菜地里捡鱼!”“对!对!这是在花园中捡鱼!”赵松发也开心的说到。
这是半个多世纪前,在我少年时,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一次“拉市海捡鱼”的快乐体验。
如今,拉市海边还能不能用水草围鱼?还能不能快乐轻松的“捡”到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