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曲《飘飘何所似,风起舞动时》的创作理念与文化内涵探究

2020-12-06孙倩玉

北方音乐 2020年17期
关键词:舞动古筝演奏者

孙倩玉

(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0)

一、《飘飘何所似,风起舞动时》题解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读者或听众都是首先通过其标题来了解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创作者思想的,标题亦可以反映出作品的风格和气质。所以,在研究一部乐曲之前,分析其音乐作品的标题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投射出作曲家本人的个人审美和创作理念,对于演奏者或是听众而言,标题所带来的意蕴对于整个乐曲的把握有着很强的暗示和指向性作用。

作曲家陶一陌的音乐注重对意境的把握,讲求将自身的情感体会、审美观念融入到客观景象之中。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曲家陶一陌在文字的标题中赋予暗示,而不明晰地点明主题,筝曲题目以“飘飘何所似,风起舞动时”命名,巧妙地引用了唐代杜甫的诗句。通过此曲标题,作曲家首先将演奏者和听众带进一定的环境场景之中,乐曲结束后作曲家在乐谱中附有一段非常美的乐曲说明作为全曲情绪的尾声,与曲名遥相呼应,浑然一体,意犹未尽,诗意一般的文字介绍是这首作品的点睛之笔,极具特色。

笔者认为,曲名的特别之处在于,作曲家在乐曲的开始就奠定了一种朦胧飘逸、静谧的情绪,让人在看到曲目的时候就被带入到一种写意的氛围中,既融合了作曲家自己的思想感情,又指明了乐曲发展的方向,给听众产生了很好的心理暗示,亦给演奏者在演奏乐曲时提供了更宽阔的发挥空间。

二、陶一陌的创作理念分析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历经了千年的发展流变,至今仍保持其发展的鲜活力,这与传统文化在古筝上的继承是密不可分的。但如今是一个大量宣扬运用西方作曲写法的时代,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根本,并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正是当代作曲家在创作中首先要深思的问题,这也考验了作曲家对秉承传统和现代创新两大问题上的抉择。比如要是作曲家一味地炫技,古筝传统的艺术特色就会丧失;还有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的过度采用,古筝这一传统乐器的韵味就会丧失,也就会失去了古筝特有的音质特色等韵味的优势。

陶一陌在筝曲《飘飘何所似,风起舞动时》创作中继承了中国传统创作中常用的“写意”思维这一主要特点,借鉴了当今很多前沿的艺术理念等,在秉承传统和现代创新等问题的抉择上,陶一陌以作曲家的身份给我们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在营造立体化音响上有其优势,但在线性音乐的线性发展有所不足。陶一陌的创作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线性旋律的抒情表达,在此曲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古筝余音长的优势、特点,利用不同的音区音高、发音点来突出古筝特有的“点”状音色,构建了具有立体性的音响空间和音乐主题。陶一陌善于运用不同音色所产生出的明暗色彩变化来营造出作品的“写意”风格特色,巧妙设置演奏技法是作曲家运用的手法之一。乐曲中作曲家选用了肉指与义甲的交替使用来完成大篇幅的点状三连音的节奏型织体,每一个音在弹奏过程中音响逐渐消散,这些逐渐消散的余音与其他新弹奏出的音响碰撞出火花,使单一旋律在顷刻间变得五光十色,形成了多个声部效果的听觉音响,这种和声色彩所形成的渐变过程给人一种“游移”式的听觉体验。

在筝曲的演奏中,左手的“吟、揉、按、滑”是传统演奏技巧,是乐曲风格及格调的体现,更是乐曲“魂”的体现,可以反映出作曲家对乐曲的思考等。在此曲中,陶一陌主要通过“补韵”等左手技法以及“写意思维”来丰富乐曲内涵的,但这一技法的运用与其他筝曲不同的是,陶一陌将左手韵味的变化不是局限在停留某一个音上或停留在某一个小节中,而是将这一润色思维进行扩展延伸,使余韵融合到整体的音乐素材写作中,甚至延展至全曲的创作思维过程中。作曲家这一大胆的创新不仅丰富了乐曲在演奏中的表达,增加了听众的想象空间,也扩张了乐曲的空间感。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音乐就是一种陈述的“过程”或“气氛”,其欣赏的着眼点并不在音乐形式,而更侧重于音乐流动过程的品位和总体气氛的感受等情态方面。写意,作为作曲家陶一陌表达乐曲主题、思想、内涵等的重要技术手段,他借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虚实的运用,更把水墨画中用墨的“轻、重、浓、淡”的用笔手法运用到音乐中来。以这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方式来处理、安排音符,可以看出作曲家的良苦用心,体现了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用写意的思维进行创作更能体现乐曲的文人气质,体现出音乐中的“墨韵”感。

从此曲乐谱来看,陶一陌在创作中对不同音区的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都有精巧地设置,在古筝演奏技法的选用上,作曲家秉承了筝曲的创作要回归其原有的音质音色特点,乐曲通过大量运用传统筝曲中不太被重视的肉指拨弦和泛音。肉指运用为乐曲获得更为空灵、轻柔的音响,泛音与实音相互交织凸显了乐曲的层次,给听众营造出一种缥缈朦胧的优美意境的。作曲家陶一陌在用现代人的思想以及审美观念来进行创作的同时,依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让人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现代音乐工作者在创新与传承两大问题上的抉择。

三、乐曲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水墨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笔墨神韵”,其仅有水与墨、黑与白的特点正是“写意”风格的完美体现。正如香港作曲家林乐培所说“从古思中寻根,从前卫中找路”,作曲家陶一陌在借用西方作品写作手法的同时,依然秉承了中国创作中的“写意手法”这一传统观念。《飘飘何所似,风起舞动时》这部作品就是借用了水墨画中墨色与虚实、气韵与气势的对比表现形式,将水墨画中的“写意”风格融合了音乐创作中,体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此曲中作曲家尽可能地挖角中国传统音乐中线性音乐美,对旋律的发展、音色的表情及变化等多方面进行雕刻,通过和声色彩与织体的虚实相间来营造出水墨般的意境。中国听众对横向线条旋律的欣赏是存在于民族基因里的,作曲家在创作中虽然使用了西方作曲技术但对线性音乐发展的精雕细琢,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都唤起、触碰了演奏者及听众的内心记忆,与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也使得这部筝曲独具艺术价值。

四、结语

“写意”的心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飘飘何所似,风起舞动时》这部作品极具了写意的创作风格,作曲家陶一陌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新奇的作曲技法,他用他独有的音乐语言表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作品中作曲家大胆地大篇幅使用泛音及肉指拨弦这样的技巧,给演奏者及听众展示了一种遵循内心、追寻自然、返璞归真的写作风格。可谓“得心”才能“应手”,作为一名古筝演奏者,笔者通过对本文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此作品的理解,只有对此曲的创作理念、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曲家所展现出的“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的思想境界。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能引起更多音乐工作者对于现代筝曲创作的思考,推动古筝音乐的发展。

猜你喜欢

舞动古筝演奏者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指尖上舞动的“根”
魅力舞动火热一夏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翩翩荷叶舞动街头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