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心理对钢琴作品创作的影响
2020-12-06苏鸣荔
苏鸣荔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 太原 030062)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到今,文化审美与哲学理论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音乐不是纯粹的艺术,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从某种方面来讲,是一种道德情感。在中国文化思潮影响下的音乐审美对民族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思想。
一、音乐审美心理的学科分析
(一)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音乐审美不仅是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音乐学中它也有一席之地。
(二)音乐审美心理概述
音乐审美心理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发展和创作与音乐审美心理有着密切联系。众所周知,艺术的价值最后都要落在审美上,以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认知能力、陶冶情操、启发思维和创造力为出发点。音乐审美心理它不仅表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创作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等。音乐审美心理为学习提供了完备的知识系统,从多角度、深层次剖析艺术研究。站在钢琴作品的角度来讲,音乐审美心理从某一种形式上它反映了某一时期作曲家的审美形式,通过外在形式影响内在活动,用音符以及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组织成动听的音乐作品。
音乐审美心理对钢琴作品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需要我们研究各个领域的知识,构建思维框架。
(三)音乐美学与心理学
美学是一门哲学,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音乐作品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学方面得以解释。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限制在个体意识上,随着文化的发展,了解作品时已经不能满足于对作品的表面现象,人们开始进一步深层次地探讨音乐作品。
在长期的文化演变过程中,音乐审美心理根据作曲家所处的时期及心理活动变化而变化,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审美心理都不一样。音乐审美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标志,是精神文化进步的象征,换句话讲,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特色的音乐审美心理模式,这些模式又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以及文化经济、思维差异、宗教思想等作用于外部。
文章通过列举国内与国外主要国家的审美心理对钢琴作品的影响,得出不同民族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性和审美多样化。
二、世界主要国家音乐审美心理对钢琴作品创作的影响
作为音乐审美主体,每个人的审美都存在差异,而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都有不一样的审美心理,审美差异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历史背景、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都有关联。在钢琴作品中,经常遇到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作曲家,对于不同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演绎方式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性和作曲家的审美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俄罗斯
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钢琴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及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等,他们的作品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来讲,可以如此划分(1)自然因素。在俄罗斯恶劣的自然环境气候下,形成了他们坚韧不拔的个性,越是在寒冷的自然条件下,越能激发人心中那种顽强的精神,俄罗斯这个民族长年在战斗中谋生。所以,在战斗中谋生存,使他们的文化特征中有了英勇、坚强的特点;(2)社会因素。在社会因素中,影响最深的就是宗教信仰了,在俄罗斯的审美文化中,对基督教的虔诚和敬畏,使他们在后期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对音乐审美心理有了更加坚定的信仰。
外在的客观世界影响着音乐作品的创作,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中,从音乐的节奏、和声织体、创作思维中发现,整个作品与作曲家的审美心理有很大关系,流畅的音乐线条,宽广深厚的气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忧郁的情感特征。经常采用小调形式,凸显音乐的忧郁悲情。正反映了俄罗斯寒冷的天气及战争的苦难。
(二)法国
如果说俄罗斯音乐宽广忧郁,那么法国音乐正好和它相反,法国音乐有着法国文化一样的浪漫气息,他们的浪漫随处可见。
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及钢琴家德彪西和拉威尔,在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的是和流水一样的美妙音符,像轻盈的舞者用脚尖轻触,法国的音乐优雅热情、抽象具体 ,散发着朦胧美。在演奏时需要用形象的思维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音乐的细腻是他们的特点。从社会哲学理论上来讲,他们的音乐是感性的,追求浪漫,浪漫本来就是很飘逸的一种东西,缺少现实,所以在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水之嬉戏》钢琴作品中,可以很明显的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区分开,在弹奏法国作品时,需要把最真挚的情感融入音乐,表达最浪漫的音乐线条。
(三)德国
德国人不仅在学术方面严谨,在音乐方面也如此。德国作曲家巴赫的钢琴作品《十二平均律》中,声部居多,在他的作品中,力求用哲学的严谨态度描写音乐。《十二平均律》的创作采用了是理性的思维和严格的和声织体,整首作品平稳,严肃。他们的严谨和理智与他们的自然环境有着关系,德国在历史上早年生存环境恶劣,战争不停,长期被封建统治,在种环境下,他们学会了思考,注重事物的本质,喜欢理性思考,对待事物更加谨慎,大脑时常保持清晰,喜欢安静。巴赫的音乐更多的是表达宫廷音乐的特点,端庄,神圣、优雅,他们对宗教的信仰是非常敬仰的。德国的音乐作品,需要被细细品味斟酌,他们没有法国音乐的朦胧,但是,他们的音乐比哲学更高。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接触德国钢琴家的作品,从初级阶段的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到中级阶段的巴赫《创意曲集》再到高级阶段的巴赫《十二平均律》,不断培养复调音乐的审美,学习复调音乐的声部织体,分析复调音乐的结构。不论是巴赫的作品还是贝多芬的作品,能感受到的都是完整的线条,严谨的作曲风格。
三、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对钢琴作品创作的影响
音乐审美心理受各种环境的制约,影响最深刻的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次是哲学思想影响。审美心理的发展是由所处的境况所决定的,境况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自然社会因素,还有一系列客观世界作用于它的影响。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与这些因素密不可分,中国人在音乐审美心理方面,与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经济文化,历史人文背景都有关联。
四、自然环境的制约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平常所说的河水、天气、地形等。那么自然环境为何会制约音乐审美?人的心理一部分是由主观意识决定,另一部分是由客观环境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心理。音乐审美心理也如此。
生存环境影响人文精神。中国地大物博,形成了具有各种特点的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和语言。每个地域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都具有地域特色。例如《百鸟朝凤》,这首钢琴作品改编自民间唢呐曲,表现了热闹的北方农村婚嫁的场面。作曲家在改编过程中,运用钢琴的音域和特点,结合民族特色,用钢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正是因为作曲家对中国文化和环境的了解,才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符。北方人性格开朗,地理位置高山、高原较多,天气干燥、温度寒冷,所以在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方面较外向,北方人喜欢热情高昂的音乐曲调,在作品创作中喜欢运用变化较多的旋律,喜欢跳进和跨度较大的风格。南方人身处河流周边,气候湿润,性格温婉,他们在音乐的审美方面较婉转、细腻,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喜欢运用平稳的旋律,且旋律线条连贯。例如中国钢琴作品《春江花月夜》。
自然因素的制约不仅对钢琴作品的创作有影响,而且对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影响,例如苏州弹词和陕北民歌之间的对比就特别鲜明。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影响着审美心理的发展。而且,审美心理的差异性是多种因素结合的作用。
五、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音乐审美心理起着制约作用。中国是农耕文化,西方是海洋文化,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自给自足,缺少了探索外部世界的动力,喜欢守旧,稳定的环境。西方国家多战争,狩猎心强,所以应付突发状况对他们来说已经形成习惯。
任何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因素中不仅是生产方式对音乐审美心理产生影响,社会文化也有较大作用。
在以农耕文化为前提的音乐审美心理下,中国人养成了对音乐创作的规范化,这种审美心理渗透在民族音乐艺术中。中国五声调式中,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在音乐中单独排列的话,是按中国文化中的尊卑有序排列的。“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可见,社会文化结构对音乐审美的制约从古人开始就已经形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钢琴作品,会套用固定的和声织体和规律,使作品偶尔缺少生机。
六、哲学思想影响
西方音乐中为了渲染宗教音乐的宏伟,在音乐的和声织体中,寻求纵向立体的和声发展。在中国音乐中,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音乐的横向发展,也就是感性思维。中国的音乐作品往往表现的另一层意思,例如古琴曲《高山流水》,字面意思是山水,但实则是用高山流水比喻友情。从作品中可见,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也是一种道德情感。
在各国的文化比较下,欧洲人的音乐偏理性,注重逻辑思维的建立;中国的音乐委婉,旋律横向,旋律是最能表现音乐作品发展的特征。由于中西方先天的地理条件和文化差异,所以,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也存在不一样。一首完整的作品,不仅是在音乐的节奏、和声等方面表现,而且应该从作品内部去剖析作品,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