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器乐角度试论元代新兴乐器

2020-12-06马晓婕

北方音乐 2020年17期
关键词:管风琴兴隆宫廷

马晓婕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元代作为我国独特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现了文化的大融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充分交流。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受到了深入影响,尤其是从外来进入中国的音乐被元代人民所接受。元代的宫廷宴乐十分兴盛,对于乐器也较为重视,众多乐器成为宫廷宴乐演奏的乐器之一,这为乐器品类的丰富以及乐器的长久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众多外来的乐器与本民族的乐器进行重组改进,得到了长久的发展,并且丰富了我国乐器的种类,包括火不思、兴隆笙等,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大力继承以及发扬,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器乐的角度,针对元代的新兴乐器进行了分析,在简单介绍乐器的基础上,提出乐器发展的历史以及在新时期的发展,从而在深入剖析乐器的基础上,为我国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火不思

(一)火不思简介

火不思又名浑不似,由蒙语音译而来,翻译为汉语指的是琴,是蒙古族马上所使用的弹拨乐器。火不思在当时属于阿拉伯所使用的四弦琴,最初起源于土耳其,与现代的三弦十分类似。

火不思的形状与琵琶十分相似,相对较小,作为民族重要的乐器,在蒙古族民间得到了兴盛发展。火不思乐器的声音较为明亮、优美,音色十分柔和,具有丰富的草原情调,在独奏、合奏以及歌舞伴奏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1]。

在元代乐坛中火不思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元代宫廷中使用较为广泛。从元代史籍中可以得知火不思的形制,形状与琵琶十分相似,无品,属于直颈,以皮为面,共包括四弦。这种乐器在元代被纳入宫廷乐宴乐器之一,随后在陕西、山西等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改称琥珀词,在云南地区的蒙古族当中,火不思也被称为胡拨思,指的是指弹,体现了火不思的演奏方式。

(二)火不思的发展

随后明代将众多蒙古的风俗得到了继承以及发扬,但是火不思并没有纳入明朝的国乐器中,而是在蒙古族得到了流传。火不思的大力传承以及发扬使得蒙汉族之间进行了文化联系,明朝的火不思在元代发展的基础上,拓宽了该乐器的音域,加大了音量,制作的艺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当前,在中国乐器博物馆中珍藏的明代制作的火不思,制作工艺相对较高,火不思颈细长、表面较为平滑、共有4条丝弦,琴背上使用了精美的花纹雕刻,属于乐器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

清朝继承了汉族的中原文化,并且提倡民族文化融合,众多蒙古族的文化习俗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火不思再次被纳入国乐中,并在宴请蒙古族的王公贵族时进行演奏。根据清代的实际资料显示,火不思的形制具有详细的记载。清代的火不思形制与元代几乎完全相同,但使用的范围大大拓展,尤其是在清代宫廷合奏乐队中应用火不思,在重大节日和狩猎行为时应用火不思来进行演奏,充分体现了独特的民族特色[3]。

辛亥革命之后,火不思在国内逐步失传,直到建国以后,我国音乐家在保持原有史料记载的基础上,针对火不思进行了复制。当前的火不思是在元代特点的基础上所进行发展的,外形设计完全依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火不思在设计中,琴头的顶端呈现箭筒的形状,并且雕刻着满弓,新制的扁葫芦形共鸣箱,相对传统的琴箱增大了两倍,覆盖了蒙布皮,采用桐木板来增加整个乐器的音量。火不思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高、中、低音。新型火不思的设计借鉴了弦乐器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发音更为集中,音响也较为浑厚,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提高了总音域。

二、兴隆笙

(一)兴隆笙简介

兴隆笙属于元代宫廷乐器之首,作为键盘乐器,是从阿拉伯传入我国的,最初称为管风琴。管风琴的音域相对较窄,在乐队使用中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管风琴的音律仅仅包括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音律,在使用时音乐无法灵活转调。因此,元代在管风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再经过元代朝廷的改进之后,则成为兴隆笙,拓展了使用的音域,并且在多种场所都可以得到灵活的应用。

兴隆笙是元代朝廷玉宸院判官郑秀来进行改进的,从《元史礼乐志》记载中可以得知,在参考传统品质的基础上,进行了音律的丰富,形成了当前的形制。改善之后的兴隆笙形制得到了详细的记载,根据《元史礼乐志》记载可以得知,兴隆笙的外形如夹屏,外表的装饰十分华丽,在宫廷宴乐中得到了深入应用。兴隆笙的音箱是用楠木制成的,共包括90根子主管音响向外延伸,并且展现了15个雏形的琴键,在演奏时需要一人鼓风、一人按键。[4]

(二)兴隆笙的发展

从元史中所记载的兴隆笙可以得知,属于小型管风琴,由于兴隆笙的自身形制较为宏大,在明清之后并没有涉及这一大型乐器。兴隆笙属于中国化的乐器,硕音较大,在元代属于皇室的御用工具,并且专为皇帝所享用,兴隆笙的使用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历代君王的兴趣爱好影响下,对兴隆笙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限制,仅仅能摆设于厅堂会所使用。根据记载可以得知,元代兴隆笙的用途与当前的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十分相似。在明代后期,天主教在我国逐步蓬勃发展,众多乐器也开始在宗教中得到试用。兴隆笙在天主教蓬勃发展下,于教堂中兴盛。由于当时国人并不具备管风琴机械制造的思想以及意识,在传承中受到较大限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兴隆笙逐渐淡出我国的历史舞台。

兴隆笙自兴起之时,实行了本土化的仿造,并且在宫廷皇室中使用,获得皇家的大力重视,但是在历史演变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兴隆笙的使用范围逐渐狭窄,传承发扬也受到了限制。随着兴隆笙的发展以及兴起,实现本土化仿造的殿庭笙也可以发展,并且在元大明殿上得到了应用,根据记载可以得知,殿庭笙与兴隆笙十分相似,使用孔雀的羽毛进行装饰。在殿庭笙中设置了簧管,但是演奏时需要三人,一人需要按键,一人需要鼓风,另外一人则需要运动机簧,并且在演奏时会出现孔雀飞舞的景象。但是在仁宗时期,皇宫内不允许再使用孔雀,因此,这种乐器逐步消失,后期没有再次进行使用。

三、云锣

(一)云锣简介

在宋代诗词中记载了关于云锣演奏的描述,由此可以得知云锣的发展历史相对较早,但是在元代进行了发展创新。云锣乐器,作为汉族、蒙古族、满族使用的敲击型乐器,应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属于锣类乐器,可以进行曲调演奏,经常在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中使用。

(二)云锣的发展

宋代在音乐实践中编排了不同的小铜锣,由此可以得知,在宋代民间中,云锣的流传范围较为广泛,但并没有史料明确记载。元代之后,云锣的形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宫廷宴乐以及民间中都得到了流行,并且称为云璈。

元代关于云锣的史料记载相对较少,但是提出云锣用铜制成,包括长柄,木架,使用左手扶持、右手用小锤击。云锣在宗教音乐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元代壁画奏乐图中展现了云朵演奏的图像,整个壁画反映了道教生活,由此可知,在道教音乐中云锣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元代的史籍可以得知,云锣包括10、13、14音不同的类型。传统的云锣大多数是十面小锣,用绳系于木格木架中,但是最上方的小锣并不经常使用,因此在民间也称为九云锣。云锣演奏者需要背对观众,无法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演奏方法与中国锣十分相似。

明代的云锣也得到了继承流传,沿用了元代的形制和奏法,根据记载可以得知,在明代的云锣中多为十面锣,并使用木架。在清代前期云锣发展为24音,在宫廷礼乐中也得到了使用,包括多面小锣。当前,沈阳故宫原藏清朝的云锣器物,主要是以木架为框,上部则使用经漆雕刻龙头,两侧附有五彩丝穗。在使用中,作为演奏者需要用木锤击打。

云锣属于古乐器,尤其是九面锣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而十面云锣的排列方法较为古老,尤其是音位排序与编钟十分相似。清代张廷玉关于云锣演奏数量进行了记载,并且在清史稿中也记载了宫廷宴乐中云锣的使用,在御前仪仗乐、祀先蚕乐章以及赐宴乐等都得到了应用。清代的《云锣谱》得到了传世,被著名的艺术家梅兰芳收藏,并且在演奏中使用。根据《云锣谱》的记载,可以明确云锣的音律以及不同云锣具体的规格、尺寸。

当前我国的云锣在传统的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并且锣的数目得到了增加,锣架的形式也得到了改变,在音域拓宽的基础上,使得我国民族乐队的表现力大大丰富。在云锣演奏时需要用双锤敲击,使其演奏的技巧也得到了较大的丰富。

四、结语

我国音乐文化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外来文化与我国文化的交流以及联系,我国文化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在元代音乐发展中,不仅吸收了游牧民族的音乐文化,还吸收了外来音乐文化,使得元代的音乐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元代作为蒙古民族大力发展的时期,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繁荣昌盛,音乐、绘画、造型等艺术也得到了长久发展。从元代的新兴乐器兴隆笙、火不思以及云锣发展可以得知,十分重视宫廷乐器的应用以及丰富。元代将其他民族的优势与外来音乐进行充分融合,展现了独特特色的乐器,包括兴隆笙、火不思、云锣等,无论是本土生产还是外来引进的乐器,都具有民族音乐的特色以及独特的艺术精华,这些乐器使我国民族乐器的完整性得到了充实,体现了民族乐器发展的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管风琴兴隆宫廷
武汉琴台音乐厅管风琴的设计与应用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明代宫廷队舞考论
兴隆湖初冬
七问管风琴
宫廷珍品——孔府一品锅
特别的生日礼物
宫廷古法白米饭
帕切贝尔的管风琴宝藏
手上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