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0-12-05崔党亚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椎旁融合术入路

崔党亚

河南襄城县人民医院骨科 襄城 461700

脊柱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6%,主要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事件引起,以胸腰段脊柱骨折最为常见,严重影响了患者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1]。内固定融合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折的主要有效手段。收集2018-01—2019-06间于我科行内固定融合术的9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4例患者,纳入标准:(1)均经X线、CT检查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并符合手术指征[1]。(2)均无严重脏器损伤、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排除标准:(1)骨折发生时间>2周及双侧椎弓根损坏患者。(2)有腰部手术史、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椎体恶性肿瘤的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各47例。2 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全麻,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常规入路组:经后正中线切口逐层切开,充分显露骨折椎骨及上下各椎节。复位骨折断端、连接固定,并对后外侧进行植骨融合。确认固定良好、无异常后放置引流管(术后第2天拔除),缝合切口,术毕。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于骨折部位沿棘突两侧做1.5~2.0 cm切口,切开腰背筋膜,将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分离,充分显露横突、关节突关节。将后胸椎剥离,做骨皮质开口,采用开路锥推进,置入定位针,将骨折断端复位、连接固定,随后进行植骨融合。确认固定良好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第2天拔除),缝合切口,术毕。2组术后均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视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下床活动和进行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出血、水肿、感染)。(2)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评估腰椎功能(分值0~29分,分值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采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估生活质量(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3.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指标 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并发症发生率 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 2组术前的JOA、SF-36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的JOA、SF-36分值均高于术前,且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高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2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s,d)

表2 2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s,d)

组别 例数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住院时间(d )椎旁肌间隙入路组47 2.92±0.93 7.15±1.38常规入路组 47 5.67±1.45 9.26±1.84 t值10.944 6.289 P值<0.001 <0.001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表4 术后恢复指标比较(±s,d)

表4 术后恢复指标比较(±s,d)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脊柱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局限性肿胀、压痛、运动障碍。若并发脊髓或神经损伤,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2-3]。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折的主要手段是采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接骨板将骨折连接、固定融合,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椎体前缘高度,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4-5]。相关研究指出,常规入路方式内固定融合术虽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但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恢复缓慢,不利于腰椎功能的改善[6]。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因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解剖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已逐渐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7-8]。我院近年来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实施内固定融合术,通过与常规入路组比较,结果显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JOA分值、SF-36分值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入路组患者,与相关研究的结果相符[9-10]。分析其原因如下[11-13]:(1)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内固定牢固。(2)从椎旁肌自然间隙入路,钝性分离多裂肌、最长肌间隙无血管界面,可有效保护椎旁肌血供及神经,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可减少对椎旁肌损伤,保护椎旁肌生理功能,从而提高内固定的稳固性,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椎旁融合术入路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肌骨超声评估支具干预对Rigo E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软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基于IDEAL-IQ序列MR纹理分析评价慢性腰痛患者椎旁脂肪浸润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膝关节融合术治疗挽救性人工膝关节感染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全麻复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