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音乐课堂下的莆仙地方音乐实践活动研究
2020-12-05陈静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中特小学
陈静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中特小学)
音乐是人们净化心灵、体验生命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除了感受、欣赏、理解音乐之外,更应该在音乐世界中寻求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精神上更高层次的享受。本文通过创造情境、观察探究、实践体会、创编作品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地方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音乐课堂的活力。
一、在情境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中小学音乐课堂追求良好的学习情境,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教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如《出海歌》是一首在莆田地区流传较为广泛的方言歌曲,通过初次观看莆仙歌手陈诺老师的演出视频让学生获得完美的视听享受,在情境中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乡土艺术氛围。而后让学生试着分析歌曲中应用到的莆仙音乐要素,并大致可以用方言读歌词。在第二次聆听中可以给学生带上一些渔网,模仿渔民拉网的动作,在情境中体会鱼儿上网的喜悦心情,并跟着哼唱旋律、喊赞句。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演唱歌曲,并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歌曲风格,提高音乐课堂的生命力。
二、在探究中感悟地方艺术魅力
探究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在探究莆仙曲艺“梆鼓咚”的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观察梆鼓,并请一些同学上台来尝试演奏,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探究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到观察学生如何探究、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这一作用,最后在学生们共同的探究学习中总结出“梆鼓咚”的特点及演奏方法。接着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种莆仙特有的曲艺风格,教师可出示梆鼓咚的著名剧目,请学生在视频音乐中感受这种曲艺的风格特点,再进一步挖掘梆鼓咚的起源,通过了解钱四娘修建木兰陂与梆鼓咚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最后通过教师在一旁悉心的教授,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一民间曲艺形式,真正感受到乡土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增一份乡土亲情。
三、在实践中体会生命音乐活力
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在生命音乐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挖掘音乐深层次的活力和魅力。如莆仙著名的梆鼓咚曲目《乞丐诗》,旋律起伏的走向搭配干净利落的鼓点,稍带叹息的唱腔,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戏曲故事情节的转折和人物命运的离奇。曾经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在学唱完整曲并参与排演后写了一篇感言:“曲中演唱者叹息的无奈令我领略了音乐表达的独特魅力。跳动的音符表露了与命运抗争的雄心。我曾经被不少流行音乐作品吸引过。但听来听去,除了庸俗的旋律与肉麻的情话之外,什么也没有。我的音乐生活被锁在了一个狭隘的空间内。这些情歌,无法使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我得到任何精神动力,只能消磨我感到疲惫的时光。终于,在学唱了这首乐曲并参与排演戏曲《状元与乞丐》后,为我带来了思想性的内容与充实的精神力量。它教给我在遇到命运的不公时应以勇士的姿态去拼搏,用实干去战胜困难,用努力去消除别人异样的目光。我命由我不由天,遇到困难我学会了不再消沉,积极反抗命运的不公。不能任命运玩弄自己,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人生。”一个小学生能在音乐作品中体会到如此深刻的生命内涵,汲取到音乐的养分,为他增添了打败挫折的勇气和决心,这就是生命音乐给予孩子的精神力量。
四、在创作中延续浓浓乡音乡情
音乐创作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即兴创作和运用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活动。音乐课堂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作出有新意有个性的艺术作品。例如莆仙梆鼓咚曲目《打起梆鼓喜冲冲》,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创编方言歌词。但在创编之前,首先要理解梆鼓咚这一曲艺形式中的歌词是属民间口头创作,是一种富有即兴性的说唱艺术。并理解它的曲调旋律是随唱词的音韵、声调、语气、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歌词进行创编,原版歌词为:“老叔公打梆鼓,一打就响咚咚。老婶婆唱俚歌,一唱就乐呵呵。莆田人民齐来唱啊,每个人心窝里,喜呀么喜冲冲。”在孩子们的想象下,就有了新的版本:“男同学打篮球,一打就打不停。女同学来唱歌,一唱就乐呵呵。五年三班齐来唱啊,每个人心窝里,喜呀么喜冲冲。”通过学生的改编,歌曲即符合了莆仙曲艺的特色,又有了学生的独特理解,更增添了趣味性,孩子们唱起来也更有兴趣,歌声中传达出了真挚而朴实的乡音乡情。
生命音乐课堂结合上地方音乐文化,更增添其魅力和生命力。我市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莆仙民间音乐也更加丰富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师,我们的教育要扎根乡土,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传承、创新,让学生通过我们的生命音乐课堂触摸到乡土文化的根脉、感悟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让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发展乡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保护地方音乐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乡土音乐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