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教学中训练学生与乐队合奏思维的探析
2020-12-05兰燕
兰 燕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中提琴虽然与小提琴形制相似,但却拥有差异化的演奏技法、记谱方式、演奏状态与音色效果,尤其是经常作为非主要声部应用于乐队表演之中,填补管乐队的音响效果,增强传情达意质量。基于此,高校中提琴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演奏技巧,还必须从实际表演角度来培养学生与乐队合奏思维意识和能力。
一、中提琴教学训练学生与乐队合奏思维的重要性
(一)发挥中提琴在乐队声部中的支撑作用
中提琴产生于15世纪末,但在19世纪末才开始广泛应用于乐队之中,并不断丰富声音,成为乐队声部的重要支撑。诸如莫扎特的《降E调小提琴与中提琴炫技序曲》中,中提琴一方面将小提琴与大提琴分开的声音有效地衔接起来,增强节奏、韵律、音色的紧凑性;另一方面中提琴的中音声部可以强化小提琴高音区,大大增强了中声部的演奏,丰富了音响效果,强化乐曲的情感冲击力。这充分凸显出了中提琴在乐队声部中的支撑力。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乐队合奏意识,掌握娴熟的合奏技巧,才能更好地发挥中提琴的支撑力价值,凸显中提琴在乐队中的演奏效果。
(二)展现中提琴连接高低声部的衔接意义
从演奏技巧上来说,中提琴在音律体系上比大提琴高八度,音色上更加丰富。在音域上,中提琴填补了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的音色空档,如同“桥梁”一般将小提琴和大提琴连接起来。中提琴所拥有的丰富的音色可以传达出更加丰富的情感色彩,既可以营造幽静、深邃的意境,也可以表现热闹、喧嚣的氛围,还可以表现悲凉、抒情的效果,将大提琴的浑厚与小提琴的甜美有效地衔接起来。诸如歌剧《黑桃皇后》第四场,融入了中提琴的演奏,营造出阴森、迷茫的情境氛围,为舞台表演提供了良好的背景音乐支持。基于此,器乐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乐队合奏意识才能演奏中提琴,发挥中提琴高低声部间的衔接作用。
(三)发挥中提琴无可比拟的传情达意优势
纵观中提琴发展史可以看出,中提琴地位不断提升,被广泛应用于乐队中声部演奏,然而其除了扮演辅助角色之外,还可以演奏主旋律、进行序曲和协奏曲的表演。诸如泰勒曼的经典乐曲《G大调中提琴协奏曲》,开启了中提琴演奏主旋律的大门,第一乐章营造庄严宏伟的氛围,第二乐章快速演奏,节奏切分丰富,第三乐章丰富热情,第四乐章极速轻快,从而塑造出具体的音乐形象,给人以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这进一步拓展了中提琴的演奏空间,充分展现了中提琴无可比拟的传情达意优势,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呈现出更丰富、更多样化的应用方式和价值。器乐专业学生也必须具备中提琴的乐队合奏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中提琴协奏、主奏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中提琴的创作与演奏趋势。
二、中提琴教学中训练学生与乐队合奏思维存在的问题
基于中提琴在乐队演奏中的重要意义,当前器乐教师普遍进行了乐队合奏思维教学活动,既发挥着一定的教学价值,但也突显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对学生协奏意识的培养
一支乐队往往是由多个声部构成,每一个声部既独立承担着明确的演奏任务,同时又协调性地构建一体化音色,整合性地表达思想情感。中提琴在乐队演奏中,必须加强与其他器乐演奏的配合,创作一致性、协调性的节奏与音色,才能原汁原味地展现谱例应有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意蕴。当前,部分教师在进行中提琴合奏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学生按照谱例来标准化、规范化地演奏中提琴声部,而无法培养学生适时洞察、分析其他声部节奏与音色效果情况,以此来调整个人演奏的力度、速度、节奏情况,实现整体音响上的融合性与平衡性效果。这就造成学生在乐队演奏中,看似规范、顺利地完成了演奏,实际却无法创造完美的音色效果,甚至会破坏合奏情境。这也成为当前中提琴教学培养学生乐队合奏思维所表现出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忽略对学生音色表现力教育
任何一个乐器的表演都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活动,而是通过对技巧的应用与处理来创造独特的节奏韵律、音色音质效果,营造针对性的情境氛围,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思想,即便是演奏简单的乐曲也能够呈现出感人的音色与情境。这由此才能实现乐器表演的终极目标。当前,部分教师在中提琴合奏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技巧、轻情感”的问题,也就是一味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谱例、处理技巧、娴熟演奏的能力,而无法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分析整个谱例背后的情感思想以及从微观层面解读中提琴声部的情感意蕴情况,更不能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处理中提琴演奏技巧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适时调整演奏方式的素质。这就造成中提琴在乐队合奏中变成了一个技巧展示活动,部分学生甚至盲目追求高难度谱例来彰显个人演奏水平。这无疑带来本末倒置的训练效果。
(三)弱化对学生合奏状态的训练
中提琴拥有丰富的演奏技巧,而且在乐队合奏中也涉及到大量表现技法,因此,器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技巧训练、合奏训练活动,固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中提琴合奏意识和能力,但在实际舞台表演过程中,学生既要关注中提琴声部的演奏方式和效果,同时也要注重其他乐器声部的演奏效果情况,还必须具有平和的心态、集中的关注度,才能在真实情境中高质量地演奏作品。部分教师在中提琴合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侧重于从微观层面,培养学生中提琴演奏技巧,增强学生的中提琴演奏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从虚拟层面,为学生营造模拟合奏情境,要求学生进行中提琴合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合奏意识和能力。这些教学活动均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训练情境,不能培养学生的合奏意识,训练学生的合奏状态,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中提琴合奏技巧,但却不能参与真实情境下的合奏表演活动。
三、中提琴教学中训练学生与乐队合奏思维的方式
具备良好的合奏思维和能力是中提琴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当前,器乐教师在进行合奏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积极洞察教学问题,动态化地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推进合奏思维教学工作的进行。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由此提出了以下几项教学措施:
(一)培养学生持续听辨与动态调适能力
中提琴在乐队合奏活动中并非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乐器配合演奏,协同完成乐曲的表演,整合性地营造情境和表达情感。基于此,器乐教师在进行中提琴合奏意识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对于中提琴声部的处理与演奏能力,也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于其他乐器演奏效果的听辨能力,也即是一边演奏中提琴,控制演奏效果,一边要有意识地聆听、分析其他乐器演奏速度、节奏、音色、情感情况,继而根据谱例中的要求来适时地、动态地调整中提琴演奏方式,以增强各乐器之间的配合性与协调性,提高合奏过程的规范性与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展现谱例应有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意蕴,发挥其应有的传情达意效果。持续听辨与动态调适能力既需要专门训练,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也要进行大量实境表演,积累相关经验,这是中提琴合奏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
(二)协同实施技术性与情感性教学工作
中提琴在乐队中的合奏具有鲜明的技术性与情感性特征。“技术性”是指中提琴涉及到大量的演奏技巧与合作方式,是顺利地演奏声部、协同性地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而“情感性”是指中提琴的合奏以表达情感思想、激发听众情感共鸣为终极目标,统领着技术的处理与演奏行为。因此,“技术性”与“情感性”是中提琴合奏教学需要协同实施的两项基本任务,当前之所以存在忽略对学生音色表现力教育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中提琴合奏教学情感表现力的重视。基于此,器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协同实施技术性与情感性教学工作,在培养学生合奏技术的过程中,要深化学生对于特定技巧的情感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认识,根据传情达意效果来处理、调整演奏技巧,使每一项演奏都由情而发,都能协助其它声部来顺利、高效地表达情感。
(三)采用实境表演来培养学生合奏状态
中提琴教学中训练学生与乐队合奏思维和能力主要是为真实情境下的乐队合奏活动而服务的,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演奏能力。针对当前中提琴合奏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弱化对学生合奏状态训练的问题,器乐教师应营造、引入多样化的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合奏状态:一是在课堂内,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莫扎特《第35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组建乐队,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中提琴演奏活动;二是在校内,可以设计月度音乐会、学期音乐会、年度音乐会,要求学生组建乐队,进行中提琴的演奏活动;三是借助当前普遍开展的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音乐竞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真实情境下来培养个人的中提琴演奏处理与乐队合奏能力。
总体来说,中提琴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与乐队合奏思维可以充分发挥中提琴在乐队声部中的支撑作用,展现中提琴连接高低声部的衔接意义,发挥中提琴无可比拟的传情达意优势,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素质。当前,器乐教师普遍进行了中提琴合奏教学活动,但缺乏对学生协奏意识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音色表现力教育,弱化了对学生合奏状态的训练,从而降低了中提琴合奏教学质量。针对这些问题,器乐教师一方面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持续听辨与动态调适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协同实施技术性与情感性教学工作,并采用实境表演来培养学生合奏状态,以此提高学生中提琴合奏意识和能力,更好地适应乐队演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