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上党梆子的民俗文化特征及其在长治当地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0-12-05李子亭

北方音乐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八音上党长治

李子亭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之一,因其在秦汉时期的上党郡产生并主要流传而得名,是山西人民非常喜欢的地方戏之一。上党梆子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特征,在长治当地民俗活动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一、长治市的民俗文化

上党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上党这块“红色之都、绿色之城,神话之乡”,素有“民歌之乡、戏曲摇篮、曲艺之乡”的美誉。由于地理环境相对比较闭塞,所以这里的地域文化艺术特征比较鲜明,很多具有自己特色的民间艺术也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传承。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风民俗活动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深刻的地域特征。

长治市,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为晋东南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枢纽,历史悠久,古有“潞州”“潞安府”之称,也是革命根据地。长治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也诞生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如上党八音会、秧歌、旱船等30多种民俗活动。

在民间,每逢婚丧嫁娶都能看到八音会演奏上党梆子的经典曲牌旋律,在固定集会上还有大型的游街活动,例如踩高跷、舞狮子、扭秧歌、舞龙、游旱船、社火等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种说法叫“正月十五看大戏”,而长治人看戏必看上党梆子(当地人俗称为“大戏”),村村出节目、镇镇闹红火、市民跳歌舞、农民唱大戏,主要剧种有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皆为长治正宗地方戏,具有豪放粗犷的艺术特色,为群众所喜爱。

二、上党梆子及其民俗文化特征

上党梆子自产生以来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清咸丰间至抗日战争以前(1815-1937年)曾盛极一时。上党梆子高亢激昂、朴素豪放,风格苍凉悲壮,具有十分浓厚的北方民族的性格色彩,其音乐旋律曲调丰富多彩,有着丰富多彩的曲牌和板式。上党梆子虽然是一个包含“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的多声腔剧种,但还是以梆子腔为主。上党梆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泽府”和“潞府”两大流派。“泽府”派流行于今晋城市及所辖周边乡镇,其特点是比较稳重委婉,抒情性强;“潞府”派流行于今长治市及所辖周边乡镇,特点是更显豪放。上党梆子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梆子的历史深厚,文明进化充满了传奇色彩。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被称作“上党宫调”,在1957年山西全省文艺汇演中,省政府正式将其命名为“上党梆子”,在民间一度被老百姓称之为“大戏”。上党梆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封建士大夫和近代文人都曾给予过其很大的关注。然而,无论称什么,上党梆子的“民俗文化”的特点并没有改变。因为上党梆子为民营的组织形式的历史非常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例如,成立于清朝清乾隆年间的著名的“鸣凤班”,是阳城的白家与晋城的史家合作建立起来的;壶关商人王大旦在清朝末期支持成立了“十万班”,由此可见,民间班社是上党梆子南、北派的典型代表。

其次,上党梆子的民俗文化特征还表现在民国时期,其仍是“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演唱的专门班社,其中对于上党民间流行的代表性腔调“罗、卷”腔甚至还有专门的班社。从宏观上来看,“昆、梆、罗、卷、黄”五腔实际上是反映我国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而这种情况直到京剧、昆曲形成以后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此外,上党梆子的音乐一般也直接取材于民间音乐(如八音会曲牌)。上党梆子的200余个曲牌绝大部分取材于民歌音乐、民间小调和乐户吹奏的曲牌。剧团和八音会至今会同谱演奏某些曲牌,如《靠山吼》《小开门》《一串铃》《葡萄架》《四六》等。而部分曲牌至今还在民间口口流传,例如农村的少数巫婆上香时仍哼的是《慢跺板》的曲调。

最后,其“民俗文化”的特征还体现在剧目上。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的数据,上党梆子的经典剧目达到了700本之多,其中130余个是上党梆子独有的剧目。我们通过分析其独有剧目可知,在明朝末年上党梆子形成时期,反映民俗风情的剧目占了绝大部分,如《送寒衣》《顶灯》等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清朝中期以来,历史剧占了绝大部分,并且以“岳家”“三国”为主要创作内容,但这并没有对上党梆子的民俗特征产生影响,因为上党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依旧是一个战争的集中地,战争对这里的历史文化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上党梆子的剧目不仅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其中有关帝王将相的内容也受到了民众的广泛喜爱。

三、上党梆子在长治当地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

据当地老人讲述,迎神赛社活动、煤矿开采以及婚丧嫁娶等活动是上党梆子的主要演出场合,这些传统在民间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迷信的说法,这几种活动也是长治当地地方戏的主要传播方式。

首先,说到迎神赛社活动,就不得不提“庙会”了。“赛”是报答、酬谢的意思,“社”原指土地神灵,举行迎神赛社活动的目的就是报答神祗的护佑。明清以来直至民国年间,山西上党地区特别是长子、潞城、屯留、平顺、壶关等县民间迎神赛社活动较为兴盛,每逢大赛要有主礼、乐户、厨师参加。而在正式赛社开始后,庙外有市集、大戏(就是指上党梆子)和说书,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赶庙会”。“赶庙会”就是在农村的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之一,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重大节日举行。长治地区的每个村镇都有自己专门的戏台,这些戏台是专供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而这样的迎神赛社活动每年仅在村里庙会时才能看到。

在长治地区的庙会活动中,依据当地传统,必须唱上党梆子,都要唱上党梆子,当地人俗称“赶庙会,唱大戏”,因为上党梆子戏是最受长治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剧种,人们也都是奔着看上党梆子戏才去赶庙会。每场庙会都要连续三天唱七场上党梆子戏,在当地人看来这就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且长治地区的所有上党梆子剧团都必须下乡赶庙会。至于庙会的时间上党地区一年庙会不断,每个村都不一样,从农历正月开始一直到十月十五,村里的庙会能连起来,例如长治市柏后村的“四月十八庙会”、长治县的“二月二龙抬头庙会”等。

其次,因为山西地区自古煤炭资源丰富,长治市也不例外,在长治当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煤矿。在民间,人们通常在煤矿开采之前,都要“唱大戏”,而且只请上党梆子剧团过来演出,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祸,保佑煤矿开采及运营的安全和顺利,这已经成为了民间的一种传统和迷信的说法。

至于婚丧嫁娶等民间活动,在长治地区,民间红白喜事是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上党梆子跟这项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红白喜事中,最受群众欢迎的就是八音会演奏,民间婚嫁娶及其他喜庆活动均请八音会助兴。而在长治地区八音会的音乐构成要素中,上党梆子戏曲音乐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唢呐卡戏的5腔就包括上党梆子板腔(共有中四六、花腔、一串铃、四十八梆、四六板、垛板、三套板、葡萄架、大板等9腔)、上党梆子唱腔选段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上党梆子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特征,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在民间,对于“赶庙会”而言,如果不唱上党梆子这个庙会就赶不成,摆摊也不会热闹,所以上党梆子已经成为了当地民俗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上党梆子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播传统文化,弘扬如“忠”“孝”“敬老爱幼”等中华美德上。上党梆子已经成为了民间传播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人们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可以接受到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熏陶,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并大大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然而,当今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上党梆子的文化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人们逢年过节也只才会请剧团到戏台演出,观众也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年轻人很少会去看。但是上党梆子其自身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特征以及其在世世代代长治人心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却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猜你喜欢

八音上党长治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八音的秘密》
长治:考察调研 绿色防控
长治药茶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当当鼓
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调查报告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