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西南鼓吹乐演奏艺术特征
2020-12-05刘礼萍
刘礼萍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前言
唢呐在中国流传广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受自然环境、语言音调、人文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演奏风格上划分了多个唢呐派别,比较常见的有东北派唢呐中的辽宁鼓吹、河北派唢呐中的冀中鼓吹、山东派唢呐中的鲁西南鼓吹等,这些乐种在曲目演奏、风格把握、艺术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唢呐派别。鲁西南鼓吹乐流行于山东鲁西南地区的菏泽、济宁一带,在鲁西南地区的个别县,例如嘉祥县、巨野县地方音乐特色更为突出,鲁西南鼓吹乐历史悠久,传统曲目繁多,技巧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鲁西南鼓吹乐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这一唢呐流派的传承和保护。
一、鲁西南鼓吹乐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
鲁西南鼓吹乐主要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当地人称唢呐为“大笛”“海笛”“喇叭”“叭喇哈”等多种称呼,在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唢呐社班,大多以家庭为单位,用于日常的婚丧嫁娶以及娱乐活动,在表演上根据需要有多种表演形式。(1)独奏:因多在室外演奏,通常采用中音唢呐来演奏,由一至二人演奏笙(方形笙)来伴奏,民间称为“单大笛”,是鲁西南鼓吹乐中最基本的演奏形式,多根据场合需要演奏一些戏曲曲牌、民间小调等;(2)对奏:通常采用一大(降B调、A调)一小(E调、降E调)、两支中音唢呐或唢呐配以咔腔的形式演奏,笙、笛及一些打击乐器伴奏,在表演上进行对奏、重奏,表演风格多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3)合奏:高音唢呐(D调、降E或者是E调)若干支,通常为双数,中音唢呐(降B调或A调)、低音唢呐(降E调或D调)、笙、笛、大鼓、大锣、小镲、铙钹、云锣、以及形似糖葫芦的串鼓,大多演奏由地方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的大型合奏乐曲,参加一些大型的祭祀、庆典活动[1]。
鲁西南鼓吹乐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曲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曲多变,通常进行指法移调变奏、板腔体变奏等,例如传统曲牌《开门》,有《慢开门》和《快开门》之分,可以轮番演奏,每一遍的演奏都不同,演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习惯即兴加花演奏,乐曲既可以进行指法移调变奏又可以进行板腔体变奏。在指法移调时,唢呐的每个音孔都可以作为“宫音”演奏,这样一首乐曲就可以产生多个调[2],丰富了乐曲内容。在板腔体变奏时,乐曲一般由《慢开门》开始,先是陈述性演奏,第二遍开始进行加花变奏,一遍比一遍技巧丰富,速度越吹越快,情绪越来越高涨;在速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拍子逐渐由2拍子变换成1拍子,形成《快开门》,最后伴随着娴熟的技艺达到高潮结束全曲。
二、常用唢呐、哨片特征
鲁西南鼓吹乐具有高亢激扬的演奏风格,艺人技巧高超,在对唢呐和哨片的选用上也是极为讲究的。笔者通过拜访了嘉祥县的伊双来、赵善云等几位鲁西南鼓吹乐非遗传承人,发现鲁西南民间艺人在选用唢呐和哨片上的一些特点。在唢呐的选用上,因鲁西南鼓吹乐的演奏场合室外居多,需要较大的唢呐音量,因此通常采用内膛较大、音孔较大的唢呐,采用铜制、较粗的芯子;在材料上,多使用檀木制作的唢呐。在中音唢呐的唢呐碗上,有些民间艺人为了有更好的演奏效果,通常把唢呐碗加大,例如我们通常见到的降B调中音唢呐,民间艺人使用的唢呐碗比音乐院校的唢呐演奏者使用的唢呐碗直径要大出3厘米左右,唢呐碗加大后筒音必定偏低,因此老艺人们经常用棉线缠在唢呐底部,使音高达到正常,这样出来的唢呐音色洪亮、有张力,更能用唢呐来表现出鲁西南地区人民慷慨激昂、热情豪迈的性格特征;在哨片的选用上,笔者发现这些民间艺人多根据自己的演奏习惯自己加工,这些芦苇多靠近河边的湿地,但又不能选用在水中的芦苇,小唢呐演奏时多用一些材质较软、个头较小、哨肚较大的哨片,这种哨片相对于普通哨片具有灵敏、弹性好、易控制的特点,演奏出来的唢呐音色清脆明亮、饱满,对一些技巧的控制可谓是如鱼得水。演奏大唢呐以及咔戏时在多采用较宽的布袋形哨片,在哨片的底座上不再使用铜丝而是用棉线捆绑,哨片材质耐用,哨口较大,声音较大,音色厚重,比较有张力。民间艺人在唢呐和哨片的使用上显示出了自己的演奏习惯和智慧才华,使这一唢呐流派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奏魅力。
三、鲁西南鼓吹乐的吹奏特点
鲁西南鼓吹乐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特点,民间艺人通常有自己比较拿手的“绝活”,例如“循环换气”“咔腔”“反手吹奏”等,在演奏上也比较具有地域特色。
(一)在指法方面
鲁西南鼓吹乐的运指比较有特点,在传统曲目中多强调筒音的音色变化,注重筒音的力度,多加垫音,由唢呐筒音的上方三度到八度音快速打出,给人一种特别粗犷的感受。筒音作“2”的指法运用最广泛、曲目最多;筒音作“1、3、6”的指法运用较少,多使用”借指移调”。例如在比较特色的曲牌《开门》中,就可以运用每个唢呐指位进行移调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调式。在运指上多使用变色音、泛音、借音、打音、指柔音,特别注重滑音的运指特点。这些运指的使用,使鲁西南鼓吹乐地方音乐韵味浓厚,特点突出,既可以表现细腻婉转又可以表现粗犷豪迈的音乐性格。
(二)在演奏技巧方面
鲁西南地区农村的一些民俗活动中经常可以欣赏到比较高超的演奏,除比较常用的吐音、打音、垫音、滑音、花舌音、反双吐等技巧外,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气拱音、循环换气以及把攥子等唢呐技法。
气拱音:多用来模仿人的笑声,可以达到一定的声音效果。演奏这种技巧时需使用哨肚较大的哨片,演奏时打开口腔,要有松弛的口腔状态,口腔内留有余气,以两腮之力将口腔余气有规律地推送到哨片之中,发出“嚯”的声音。有一些演奏者通过腹部横膈膜快速有力的断气控制也可以达到这种演奏效果,但是演奏起来比较吃力。
循环换气:在过去的农村民俗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民间老艺人们演奏这种技巧,也是一些民间艺人的“拿手绝活”,这种技巧可以使音乐不间断演奏,使唢呐具有更好的演奏效果。后来经过一些专业音乐人士的挖掘渐渐地把这些演奏技巧用到了专业的音乐课堂之中,后又发展到笛子、萨克斯等吹管乐器中所使用。它的演奏方法是:在口腔中留有一定量的气息,然后把口腔气息挤压到哨片的同时鼻腔快速吸气,两个步骤同时进行。演奏时要注意:一来鼻腔吸气大多吸入肺部的为胸腔气,胸腔气吸入通常会使演奏者产生憋气;二来换气时采用鼻腔吸气,吸气量较少,因此在循环换气中一般要连续吸气才能达到不憋气的效果[3]。
把攥子:应用于“咔腔”中,又分大、小两种把攥,有“咔哨”“咔碗”“芯子”组成,艺人们在民间“上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技巧的演奏。它的具体方法是嗓音振动哨片,哨片通过芯子来发声,模仿人的声腔,再加上“一开一捂”的咔碗来增加声腔唯妙唯俏的声音效果,具有高度的模拟性,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四、鲁西南鼓吹乐代表曲目、代表人物
鲁西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鲁西南鼓吹乐所用素材多来源于当地的梆子戏、柳子戏、四平调、两夹弦、河南的豫剧和坠子书以及一些民间小调等,曲目繁多。有传统曲牌,例如《开门》《朝天子》《抬花轿》《抱龙牌》《山坡羊》《十样景》《凤阳歌》等,也挖掘了许多地方曲牌而改编成的独奏乐曲,例如由《开门》改编成的《五字开门》《婚礼曲》《欢庆》《风搅雪》以及由地方音乐素材创作的《百鸟朝凤》《一枝花》等,这些代表曲目在专业唢呐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多数都被编入唢呐考级教材中,其中由任同祥先生创作的《百鸟朝凤》《一枝花》两首作品更是唢呐曲目中的代表性佳作,在中国的民族器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鲁西南地区唢呐社班分布广泛,人才辈出,唢呐艺人技艺娴熟、高超,出生在嘉祥县的著名唢呐大师任同祥先生就是鲁西南鼓吹乐的杰出代表,他创作了众多鲁西南地方素材改编的唢呐作品。除他之外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还有魏永堂、袁子文、张玉柏等[4]。
五、结语
鲁西南鼓吹乐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吹奏技巧变化丰富,地方韵味质朴婉转,它伴随了鲁西南地区人民的劳动生活,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新旧艺人的断层,鲁西南鼓吹乐很多优秀的演奏技法和曲目没有得到更好的传承,因此,保护这一乐种成了重中之重,众多的文艺工作者以及地方文化部门进行了有效的挖掘、保护,并在传承、保护乐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民群众的审美特点,运用现代的器乐手法进行曲目创新。例如嘉祥县文化馆所创作的器乐曲《山东梆子腔》就是根据当地的梆子戏唱腔进行改编、整理、创作,结合鲁西南鼓吹乐的演奏特色,模仿唱腔,别有一番韵味。《山东梆子腔》随之也荣获了第十七届“群星奖”的奖项,文艺工作者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发展,使这一唢呐流派能够渐渐适应时代步伐。笔者书写这篇文章也是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唢呐演奏者对鲁西南的鼓吹乐的关注,能够准确地掌握演奏风格、技巧,并根据自己的演奏习惯进行创新发展,使这门绚丽的唢呐艺术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魅力,造福于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