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2018-11-07朱二娜
摘 要: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尊重和保护民间艺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及支持和保障民间艺人传承活动的开展,是各级政府、文化单位乃至教育部门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然而当今,笔者发现,民间艺人的各种保护工作并未落实。因此,本文我将在对民间某些技艺的展现与研究做出系统整理,并梳理出对技艺和民间艺人在保护传承发展方面的困境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做出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民间艺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缘起
中国的传统技术和艺术的文献记载,除了春秋末年成书的《考工记》,现存留于世的极为有限。文献记载稀少,因而,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多是由民间艺人来实现。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载体。如今,在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之后,如何振兴传统工艺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在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视民间艺人为国宝,将其供奉为大师,把他们看成是民族智慧的化身,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感情的所在。提起民间艺人,民众心中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能得到民间艺人的指点,成为人们心仪向往之事;成就为一名传统文化继承者,是年轻人神往的理想。在这种氛围和环境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就不成问题。中国的国情氛围却还未达到这个程度,严峻的现实问题是,很多情况已出现了严重弊端。民间艺人作为社会底层人员,社会需求和人身需求是首要问题,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保护与传承在所难免的出现一种尴尬局面,诸多原因造成今天这一局面。目前保存下来的优秀民间艺术的种类已数量很少,且传承的压力很大,得以传承的往往是艺人以家传源学为根本,以无私奉献为代价。一味弘扬无私的精神奉献,若不考虑经济成分在里面,艺人生活的动力何在?总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很多传统文化和技艺令人感叹不已。那些用精巧的构思、灵动的双手留下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剪纸艺术、绳结艺术、皮影制作与表演艺术、灯彩艺术、绒花艺术,以及那些用汗水与智慧雕琢建造了至今令人赞叹的亭台楼阁、金石彝鼎的民间艺人们;还有我们中国特有的灵气培育的许许多多民乐戏曲和杰出艺人,以及对科技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诸如创意九连环、七巧板、华容道、孔明锁等民间游艺竞技者与发扬光大继承者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有生之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有的人为传承文化付出的代价是终身贫寒,既无经济地位更无社会地位。使感兴趣者、有志者望而生畏和却步。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决定传承与保护的力度,只有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可能唤起全民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从而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2 开封民间艺术与民间技艺
工艺一词,古代典籍很常见。如《考工记》:“工有巧”;《说文》:“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又云:“工,巧饰也”。工艺可以说是对技艺另一种赋予的意义。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河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它们鲜明地记载着中原文明的发展进程,真实地反映了中原大地民俗、民风、民情,是中原人民勤劳智慧的生动体现。中国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名扬世界。随着社会新技术的发展,国家也会得以创造出新的手工技艺。但是由于各种杂的社会因素,这些散存于民间的艺术瑰宝已在经历着弱化和消亡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各种有的办法来保护河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例如:通过政府顶层设计扶植,旅游带动发展,媒介的宣传以及培育传承人等,使其存活并更好的发展下去。如今,非遗保护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新兴互联网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例如,“非遗动漫化”、“互联网+”等媒体传播大大加速了人们与民间艺术的距离。
开封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根据现有材料,历史最早可上溯至原始社会晚期,具有深厚的年代价值。年画是民间艺术的龙头,其制作在历史上艺术形式规模最大,产量大,文化信息量大,地域性最强。在这里以笔者家乡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作简单介绍。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它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是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名镇。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庙,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我国中原地区的木板年画,因产于河南朱仙镇而得名。另外,河南的黄河澄泥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顾名思义,澄泥砚为泥所制,而且是烧制。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
1949年解放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党和国家所重视。民间各种艺人也因国家的各种保护政策而得以蓬勃发展。然而,殊荣之下的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却令人担忧。他们大多是没有工作单位的“自由职业者”,有的被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小集体”,往往经不起挫折,一有波折便遭解散。有的年老体衰,既无退休金,又无医疗保险,生活无保障,连他们的子孙都不愿“继承”。就在人们为他们的生计担忧同情时,你不会想到作为民间艺人,他们最担忧的又是什么,不是身怀绝技出不了名,也不是人们怜悯的老无所养。他们最担忧的是祖宗传下来的绝活后继乏人,这是对列祖列宗最大的不孝不忠。开封汴绣厂为例,曾经风头无几,成为八十年代赫赫有名的国有企业,而今只剩寥寥的传承人在坚守。试问有这样坚定守望的老艺人,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还有什么理由可躲避为他们的服
务呢。
3 保护与传承
在全球化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现代艺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冲击,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化,将会又有一些民间艺术相继消失。如何强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力度,笔者认为,核心问题是政府部门要承担起保护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的责任。民间艺人的原生态作品表达了本地域、本民族的纯真感情,这些反映和美化自己生活的作品,经过历代相传,集中了无数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民间许多“绝活”、“绝技”都靠上辈的口传身授,而大多数民间艺人又都年事已高,这些艺术一旦抢救不及时,就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而无法“复活”。因此,保护民间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抢救优秀的民间艺人。其次,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政府部门要创造一切条件,让民间的传承人象艺术家一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仅有社会知名度,还要有较好的经济收益。这其间,政府的宏观调控责无旁贷。像我过年逛庙会时,看到很多老人在守着摊位认真做吹糖人,他們手中一点点的糖水吹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栩栩如生。仿佛那双手承载了精妙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但摊位的萧条和来往冷漠的人群形成了强烈反差。是的,现代商品经济飞速发展,橱窗里各种琳琅满目的糖果和争相购买的人群仿佛在宣泄着经济时代的繁荣。所以,我们要将民间艺术成果和工艺制作过程同时展示,把保护民间艺术和保护民间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首先抢救一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艺术,抱着“想民间艺人所想,急民间艺人所急”的感情,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改善民间艺人的生活状况,竭尽全力保护民间艺人,传承民间艺术。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里面有一条措施是促进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确表示振兴传统工艺,对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江西安远县精准扶贫为例,安远三鲜粉是安远县由来已久的一道小吃,是赣南客家人的早餐之一。从水稻种植,到米粉加工,再到三鲜粉店,在安远县扶持小吃产业的政策引领下,一条良性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这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三鲜粉在安远县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 保护与传承的核心问题
4.1 要鼓励老艺人开门授徒,让优秀民间艺术拥有更多传承者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优秀民间艺术都是在家庭内部传承,且在传授中有很多老规矩。这就使得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受到了局限。在优秀民间艺术失去市场走向式微的今天,其在家庭内部的传承已经受到后继无人的威胁。与此同时,很多爱好者想学习却又苦于无人传授,特别是不能得到真传。因此,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老艺人特别是有绝技的艺人,抛弃固有的成见,开门授艺,广收门徒,让优秀民间艺术在众多的爱好者中间传播开去。这样,即便优秀民间艺术失去了实用功能,仍然能在众多的爱好者中得到保留。
4.2 要积极开拓新市场,让优秀的民间艺术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优秀民间艺术的发展最终是要以市场的承认为基础。只有让优秀民间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找到其应处的位置,才是对优秀民间艺术最好的保护。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劳动是标准化、程式化和机械性的操作。这样的劳动单调、乏味、易于疲劳。因为它缺乏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成就感和对过程的愉快感受。与之相反,传统工艺虽然工具简陋,总体效率低下,但是技术主体却可以与劳动对象进行直接的互动。通过劳动者身心的主动参与,个体技能的充分展示,独特产品的创造,从而彰显出劳动者与众不同的价值。这样的过程通常伴随有劳动者的愉快感受,身心和谐的体验,甚至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极大满足。所以,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努力使劳动向“技艺”回归。
因此,政府应该帮助民间艺人走向市场,把优秀民间艺术作为商品投放到市场中去推销,大力提倡和鼓励当地群众消费优秀民间艺术,让优秀民间艺术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和人们的生活一同存在和发展。任何事物,有了市场,一切后续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4.3 弘扬工匠精神,激发社会推崇
传统工艺和手工劳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统工艺的传承人作为传承技艺的继承人,他们的认知也是一种对民族工艺的不舍和依赖。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己之力对传统工艺的发展价值满足自身期许。这包含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换言之,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才有了传统工艺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激发社会对民间艺人的尊重和爱护。
4.4 培养优秀民间艺术带头人,培养优秀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技艺人的继承和发展。优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的主要因素就是要有足够的人去学习、研究和创新,要后继有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优秀民间艺术已经失去了实用功能,即让艺人获得收益以维持生计的功能。这就使优秀民间艺术只能作为业余爱好被继承,而不能作为职业被继承和发展。由于爱好者很难投入全部精力,在学习过程中全部继承尚且困难,发展就更无从谈起。同时由于保护者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优秀民间艺术得不到积极的保护,甚至遭到不适当开发,加剧了破坏和毁灭。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分不开的。普通艺人可以作为艺术发展的推动者,但艺术的提升只能靠艺术带头人来实现,靠艺术的集大成者去推动。对于目前的优秀民间艺术而言,生存尚且困难,发展就更是难得。为此,政府应该下大力发现和培养优秀民间艺术的带头人,在必要时要依靠县、乡级文化部门,把民间艺人吸收到文化部门中来,让他们潜心研究。政府也可以组织高校进行非遗传承班培训,推动优秀民间艺术与时代和社会同步发展。
5 小结
要注重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底蕴的挖掘,让优秀民间艺术保持原汁原味,防止形式存在内容死亡。优秀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瑰宝,我们有必要采取妥善的措施使其发扬光大。而这其中,艺人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和传承必不可少。许多民间技艺,既是艺人谋生的手段、也是才艺的展示、人生价值的承载者、对下一代的教育、家庭关系的维系、邻里关系的维系,客观上维系着一种生活结构。传统工艺品的制造过程工匠们也在全程参与,所以每一件工艺品都有自己的灵魂和个性。也正是这样,民间艺术才会直接的体现其价值和人文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娟.民间艺术的明珠—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宋冰.河南開封汉族民间歌舞调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3]马玲.开封市传统游艺民俗研究[D].河南大学,2015.
[4]马真真.朱仙镇年画的研究与保护状况[D].西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朱二娜(1993-),女,汉族,河南开封,研究生在读,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