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地方戏曲研究综述

2020-12-05

齐鲁艺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声腔剧种山东

李 砚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中国戏曲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散见于方志、小说、笔记等卷帙浩繁的戏曲历史文献即是明证,近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戏曲研究也已逾百年。20世纪初,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探求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与形成,是中国第一部戏曲发展史,为开辟戏曲研究这一门新的学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P3)戏曲研究越来越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聚焦于山东地方戏曲的研究,通过梳理已有相关研究文献,呈现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总结存在的研究问题,提出可能的研究发展趋势,为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学者建立研究基础。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先民们在史前时期即已开始了音乐活动。“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久远的戏曲音乐渊源,为山东戏曲声腔的发展和地方剧种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P8)根据文化和旅游部于2015-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调查,可知山东省境内存留有28个地方剧种。笔者通读已有研究文献,发现统计出的剧种类别基本涵括在这些研究成果之中,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对其展开了各具特色的学术研究。下面,笔者将以研究专题的形式进行分类述评。

一、戏曲声腔剧种的历史和分类研究

(一)戏曲声腔剧种历史研究

戏曲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厘清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历史脉络,研究路向可分两种:一是整体性概括式研究,二是个体性系统式研究。

前者在以“山东地方戏曲”为题的论著、集成、志书以及省、市、县级文化艺术志等体例中最为常见,如《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山东艺术发展研究》(部分章节)、《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山东戏曲音乐概论》(部分章节)、《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齐鲁文化志》(部分章节)、《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戏曲》(1)等。这些研究文献皆建立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由一批资深的山东本土戏曲研究工作者撰写,对于声腔剧种渊源与流传的论述是其后研究者参考的蓝本性文字。

后者多是以某种戏曲声腔或某个剧种为研究对象,全部或部分内容涉及源流和生发过程的研究。如《柳子戏简史》《弦索声腔概述》《山东地方戏曲“肘鼓子系统”的五音戏》《柳子戏史料汇编》《山东地方戏曲“高密茂腔”探源》《山东地方戏曲起源与发展》《山东地方戏曲茂腔与肘鼓子系列的渊源与比较》《鲁西北地区吹腔剧种考论》《大弦子戏历史渊源新考》《柳子戏史研究》《莱芜梆子源流与形成考辨》《柳琴戏来源、名称及发祥地考辨》《从“山东琴书”到“吕剧”》(2)纪根垠.柳子戏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纪根垠.弦索声腔概述[J].齐鲁艺苑,1989,(4);王晓家.山东地方戏曲“肘鼓子系统”的五音戏[J].戏曲研究,2002,(3);段雨强,张云生,刘元贞.柳子戏史料汇编[G].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胥正娜.山东地方戏曲“高密茂腔”探源[J].戏曲艺术,2007,(4);秦文贞.山东地方戏曲起源与发展[J].潍坊学院学报,2008,(1);胥正娜.山东地方戏曲茂腔与肘鼓子系列的渊源与比较[J].戏曲艺术,2009,(4);周爱华.鲁西北地区吹腔剧种考论[J].戏曲艺术,2011,(3);周景春.大弦子戏历史渊源新考[J].兰台世界,2012,(27);潘若鹏,岳维山.柳子戏史研究[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李娜.莱芜梆子源流与形成考辨[J].戏剧丛刊,2014,(3);杨玉芹.柳琴戏来源、名称及发祥地考辨[J].戏剧丛刊,2014,(6);魏丽娟.从“山东琴书”到“吕剧”[J].当代音乐,2016,(23)。等。与前一研究路向相比,由于研究对象单一而具体,更加关注细节性内容,研究深度也有所拓展。

(二)戏曲声腔剧种分类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戏曲声腔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据声腔系统:明清流传下来的“昆山腔、高腔(弋阳腔)、弦索腔、梆子腔、皮黄腔”以及清末出现的民间歌舞类和说唱类戏曲声腔;二是依据音乐结构体制:曲牌体和板腔体。在这两种戏曲声腔分类法之下,可以各自划分出具有共性特征的剧种。目前所见的山东戏曲声腔分类研究多采用第一种分类方法,如下所列:

(1)由民间演唱形式发展成的剧种、肘鼓子系统、梆子系统、弦索系统、其他;(3)参见:李赵璧,纪根垠.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2)梆子腔系统、弦索腔系、肘鼓子系统、“歌舞—戏曲”系统、“说唱—戏曲”系统;(4)参见:安禄兴.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山东省出版管理处,1987。

(3)弦索系统、梆子系统、肘鼓子系统、说唱系统、民间演唱系统;(5)参见: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文艺志资料·音乐专集[Z].内部资料,1990。

(4)梆子腔、弦索腔、肘鼓子腔、民间歌舞形成的戏曲剧种、民间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6)参见:高鼑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弦索腔系统、梆子腔系统、肘鼓子腔系统、民间俗曲时调。(7)参见:林汶昊.山东地方戏曲的梳理[J].黄河之声,2017,(24)。

这几种声腔分类研究实则小异大同,从每种声腔所包罗的剧种类别来看,都存有一个共性问题,即个别剧种未列其中,声腔归属不明。

周爱华在《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分类方法研究》(8)参见:周爱华.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分类方法研究[J].戏曲艺术,2018,(3);周爱华.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一文中,首先肯定了已有山东戏曲声腔分类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指出了此种分类存在的问题:即现行分类法的划分标准不统一,相互间存有交叉关系。文献作者在对山东戏曲剧种历史与现状全面把握的前提下,提出了新的分类:肘鼓子系统、梆子系统、弦索系统、道情系统、其他(由民间歌唱形式发展成的剧种、由民间舞蹈形式发展成的剧种、皮影戏)。笔者认为,周文的分类一方面是对上述笔者提到的早期声腔分类研究“共性问题”的一种回应和完善,另一方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吕剧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来,对于山东琴书的种类归属,学术界,尤其是音乐学界,普遍认为其属于“说唱”,其表演形式、特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演唱、歌唱”,这在各类研究专论中可以相互印证。周文将吕剧列为“由民间歌唱形式发展成的剧种”,这种声腔分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待商讨。类似问题还有“由民间舞蹈形式发展成的剧种”“道情系统”的划分以及具体的剧种归属。

二、戏曲本体研究

本文所言“戏曲本体”主要包括剧目、音乐(唱腔、伴奏)、表演、方言和演出场所等内容。

(一)戏曲剧目研究

20世纪50年代山东戏曲研究室收集、整理的《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收录了2054出不同剧种的传统剧目,这套丛书最鲜明的特点是保留了剧目的“原真性”,是研究山东地方戏曲剧目的重要历史文献。学术界对山东地方戏曲剧目的研究主要涉及剧目的改编与创作、题材、思想、特色和文学价值等问题。

山东地区流传下来了很多元明清时期经典的杂剧传奇作品,有研究者以此为研究对象,从文学角度对作家、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释研究,如《山东分体文学史·山东卷》《明清山东杂剧传奇研究》《清代山东古典戏剧研究》(9)许金榜.山东分体文学史·山东卷[M].济南:齐鲁书社,2005;颜伟.明清山东杂剧传奇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王传明.清代山东古典戏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等。马建中(10)马建中.山东戏曲论稿·山东当代整理改编传统剧目论[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评述了具有代表性山东戏曲剧目的整理和改编过程。王建(11)王建.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的历史转型与文学价值[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关注了晚清至民国时期柳子戏剧目的现代转型,并对柳子戏剧目体系(传统戏、改编戏、现代戏)做了内容分类和文学重解,总结了柳子戏剧目取得的文学成就。

除了对剧目本身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文章探讨了剧目的创作问题。贾敏(12)贾敏.新编柳琴戏《山东煎饼传奇》创作及阐释[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以其创作的柳子戏新编剧目《山东煎饼传奇》为研究个案,分别从剧目选题缘由、情节设计、主题思想和唱词特色等逐一分析。该文作者一方面利用专业优势创作了剧本,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自我审视和反思,归结出的剧目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对今后戏曲剧目的创作提供了参考经验。另外,《戏剧丛刊》2012年第3期“山东省文艺评论培训班专栏”刊载了数篇有关山东地方戏曲新编(创)剧目的文章。这些文论建立于作者的现场观摩,从不同维度剖析了剧目的思想理念、创作风格与艺术成就等,对地方剧种剧目的未来走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戏曲音乐研究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戏曲音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因此成为戏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戏曲音乐由唱腔和器乐两部分组成,对戏曲音乐的研究亦围绕这两个组成部分展开。音乐形态分析是研究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孙能俨对五音戏唱腔的研究(13)孙能俨.五音戏《亲家婆顶嘴》音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61。,刘惠祥、尼树仁对两夹弦唱腔的研究(14)刘惠祥.两夹弦《向阳人家》音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65;尼树仁.二夹弦唱腔音乐初探[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栾胜利、马景祥、刘堃对吕剧唱腔的研究(15)栾胜利.吕剧音乐创作基础知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79;马景祥.论吕剧声腔的传承与创新[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刘堃.吕剧音乐形态变化研究——以山东平度市吕剧团演出剧目为中心[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王峰、林灵珠、高鼑铸、魏静、安啸梅对山东梆子唱腔的研究(16)王峰.梆声鲁韵——鲁西南山东梆子唱腔探究[D].南京: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林灵珠.论山东梆子的客腔对主腔表现力的重大拓展[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高鼑铸.山东梆子声腔艺术琐谈[J].中国戏剧,2014,(11);魏静.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J].戏剧之家,2016,(12);安啸梅.梆子腔系音乐创新的思考——以山东梆子腔系音乐为例[J].大舞台,2016,(Z1)。,韩晓雪对东路梆子唱腔的研究(17)韩晓雪.论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音乐特色[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贾建伟、赵康延对器乐的研究(18)贾建伟.山东菏泽地方西唢呐伴奏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赵康延.浅析器乐演奏中的地方性戏曲元素——山东梆子为例[J].北方音乐,2015,(17)。等等,目的在于把握戏曲音乐的发展规律、建立民族音乐理论体系,同时对戏曲音乐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同时,还有研究者综合运用音乐形态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声腔系统的构成、剧种的唱腔源流和剧种音乐的演变等问题进行研究。如《从拉魂腔到拉魂腔系——地方声腔的谱系化格局研究》《山东柳琴戏与山东花鼓音乐特征的比较研究》《明清俗曲在山东琴书与吕剧中的流变——以【凤阳歌】为例》《菏泽枣梆与山西上党梆子的渊源》(19)张素枝.从拉魂腔到拉魂腔系——地方声腔的谱系化格局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卢玉倩.山东柳琴戏与山东花鼓音乐特征的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徐婉.明清俗曲在山东琴书与吕剧中的流变——以【凤阳歌】为例[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李梦华.菏泽枣梆与山西上党梆子的渊源[J].戏剧文学,2012,(8)。等,系统的论证分析了不同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过程中相关艺术对其产生的影响,辨明了戏曲音乐的来源。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20世纪50年代整理出版的《山东地方戏曲》(音乐丛书)、80年代出版的《山东地方戏曲音乐》丛书、90年代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以及地方相关部门自行编辑、未公开出版的地方戏曲音乐曲谱集等收录了大量山东地方戏曲的唱腔、器乐曲谱,一方面以书面形式保留了珍贵的地方戏曲音乐,另一方面成为戏曲音乐研究者开展学术研究、戏曲音乐创作者进行戏曲音乐改革创新的重要参考文本。

(三)戏曲表演研究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有“四功五法”之说,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根据剧种的自身特点和具体演出剧目,又有各自不同的表演技法和风格。马建中在《山东戏曲论稿》和《山东地方戏曲研究》(20)马建中.山东戏曲论稿·山东戏曲表演论[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马建中.山东地方戏曲研究·戏曲表演研究[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0。两部专著中,分设“山东戏曲表演论”“戏曲表演研究”两个章节,对比归纳了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在表演上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并做了剧种与剧目的个案举证分析,兼有资料性和学术性的研究特点。陈瑾的《菏泽地方戏枣梆表演艺术风格浅析》(21)陈瑾.菏泽地方戏枣梆表演艺术风格浅析[J].人文天下,2018,(4)。立足于枣梆剧目,对枣梆的表演风格做了从身段、程式、特技到特色脸谱的分析和归纳。

戏曲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又有其自身的表演程式和特点,并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艺术流派。张文明(22)张文明.山东梆子艺术流派述略[J].大舞台,2011,(6)。具体梳理了山东梆子生、旦、净三个行当的艺术流派,包括代表性艺术家、表演特点和代表性剧目等内容,董云丽(23)董云丽.山东梆子男旦艺术的兴衰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对“山东梆子男旦”做了历史、特征、兴衰与现状的多维度研究,于晓楠(24)于晓楠.山东地方戏中的行当对比研究[J].戏剧之家,2014,(10)。对比分析了同一行当角色在不同声腔系统剧种里的形态差异,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四)戏曲方言研究

方言是区分剧种的标志之一,是戏曲“地方性”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高鼑铸在《山东戏曲音乐概论》一书中,专设“地方语言与剧种音乐”一节,运用音乐形态和比较归纳的研究方法,概括分析了山东方言音调对戏曲唱腔音乐旋法的影响,认为山东方言的音韵调值和语汇对山东地方戏曲剧种风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建中的《山东戏曲论稿》则以一个章节的篇幅,首先运用山东方言分区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不同方言区内剧种语言声韵的特色,然后分别从韵辙、声调、说白节奏和语言声韵的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王艺玲、陈晓宇、张文明(25)王艺玲.五音戏传统剧目语音词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陈晓宇.方言对地方小戏(五音戏)的作用[J].黄河之声,2008,(17);张文明.从念白谈山东梆子的基础方言[J].戏剧丛刊,2013,(2)。分别对五音戏和山东梆子地方语言的特色、作用、运用规范等层面做了深入浅出的个案分析。

(五)戏曲演出场所研究

在戏曲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演出场所也在不断地更迭,由宋朝的瓦舍勾栏到明清的固定性演出场所[宫廷官署戏楼(台)、私人府第戏台、商人会馆、庙台等],再到清末民初出现的具有盈利性质的茶园、戏园、剧场等,对山东戏曲演出场所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建筑设计和历史沿革两种研究路径,如苏燕(26)苏燕.济南传统观演建筑艺术的探索与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马双(27)马双.民国时期济南文化娱乐市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对济南戏曲演出场所的研究即是代表性的研究个案。苏文的讨论重点在于建筑的观演空间架构和建筑特点,马文则从历史学的角度梳理出济南戏曲演出场所的沿革脉络,并选取典型案例做了类型、特点、运营的分析,以此窥探社会变迁和戏曲演出场所更迭的关系。另有几篇文章集中对聊城地区的山陕会馆做了历史学、经济学、文献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维度的研析(28)王云,李泉.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及其史料价值[J].文献,2004,(1);王云.清代聊城山陕会馆碑刻及其史料价值[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赵生玲.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的聊城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人会馆[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武亚军.营造庭院式的戏场良好听闻效果的范例性实践——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建筑声学实践初探[J].中华戏曲,2009,(1)。,薛林平(29)薛林平.山东清代戏场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9,(9)。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选取现存的代表性戏曲演出历史场所,从建筑学的视角分析了建筑特点和成就,概括出清代时期山东戏曲演出建筑的类型与特征。

三、戏曲文化生态研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切实展开的社会背景下,戏曲演员、剧团(院)是剧种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介质,可以说他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关乎剧种的存续,因此逐渐成为了学术研究热点。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戏曲剧种现状、传承、发展和戏曲院团、戏曲演员或传人的生存状态,突显了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关研究如《山东德州地方剧种”一勾勾“现状调查研究》《透过剧团看菏泽六大地方戏的生存现状》《山东两夹弦的生态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让绝响穿透岁月——从蛤蟆嗡退赛谈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五音戏在城乡的生存现状与创新变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演员及其演出活动的调查与研究》《临清民间小戏传承人生存状态调查》《山东柳琴戏市场化调查研究》《濒危民间戏曲传承意义的文化学、价值观、实践性解读——从“依团代传”传承创新模式谈起》《山东地方戏演艺市场状况调查》《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高密茂腔的传承研究》《戏曲生态与院团建设——以当代山东戏曲发展为例》《山东“王皮戏”传承及发展思考》(30)段文.山东德州地方剧种“一勾勾”现状调查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0,(1);李砚.透过剧团看菏泽六大地方戏的生存现状[J].歌海,2011,(4);朱路阳.山东两夹弦的生态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张荔.让绝响穿透岁月——从蛤蟆嗡退赛谈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丛刊,2012,(3);王艳丽.五音戏在城乡的生存现状与创新变迁[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李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演员及其演出活动的调查与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周爱华.临清民间小戏传承人生存状态调查[J].戏曲艺术,2013,(3);杨玉芹.山东柳琴戏市场化调查研究[J].戏剧丛刊,2013,(6);李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高密茂腔的传承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周爱华.濒危民间戏曲传承意义的文化学、价值观、实践性解读——从“依团代传”传承创新模式谈起[J].戏曲艺术,2014,(4);张慧.山东地方戏演艺市场状况调查[J].东岳论丛,2015,(7);张宏明.戏曲生态与院团建设——以当代山东戏曲发展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侯延爽.山东“王皮戏”传承及发展思考[J].东岳论丛,2016,(2)。等,此类研究普遍建立在深入扎实的田野考察工作基础之上,对剧种演出、剧团运营发展和戏曲演员或传人的存在问题等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这类研究带有一定的普适性,提出的观点具有现实参照意义。

除了对当代山东戏曲文化生态的研究,还有部分研究者将目光转向历史,利用方志、历史档案和文物建筑遗迹等复原历史上的山东戏曲演出活动以及与来自全国各地戏曲文化的交流,考察民间习俗、社会环境同戏曲演出的关系,对于现今戏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相关研究如《从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看清末民初的地方戏剧》《清末民初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与区域戏剧文化交流》《山东方志所见民间演剧史料辑考》《鲁志中的清代及民国演剧活动研究》《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演出研究》(31)李泉.从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看清末民初的地方戏剧[J].戏曲研究,2006,(1);李泉.清末民初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与区域戏剧文化交流[J].东岳论丛,2009,(4);王政.山东方志所见民间演剧史料辑考[J].齐鲁学刊,2011,(3);冯文龙.鲁志中的清代及民国演剧活动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路晴.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演出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戏曲的形成、发展与其所处地区的历史、经济、习俗、宗教和语言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戏曲文化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肘鼓子腔是土生土长的山东地方戏曲声腔,其下有柳琴戏、五音戏、扽腔、东路肘鼓子、柳腔、茂腔等剧种。孔培培的《山东肘鼓子之傩文化特质考略》(32)孔培培.山东肘鼓子之傩文化特质考略[C]//2006年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编辑组.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16。充分利用方志集成等史料,着重阐析了早期形态的肘鼓子在唱腔、表演方面所具有的“傩文化”特质,文献作者这样表述到:肘鼓子中蕴藉的傩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地映现了戏曲艺术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薛雷的《习俗与语言影响下的拉魂腔》(33)薛雷.习俗与语言影响下的拉魂腔[J].南京艺术学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2)。剖释了风俗习惯、地方语言对拉魂腔的影响。

根据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有个别剧种的形成、流传可以圈定在具体的村落,如鹧鸪戏、八仙戏、四平腔。因其传播范围本就小,在社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剧种的发展日渐式微。张振鲁、袁亚群(34)张振鲁.村落地方戏的调查与研究——以山东淄博临淄区上河村鹧鸪戏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袁亚群.文化视域下的村落戏曲研究——以临淄民间戏曲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以“村落地方戏曲”为考察对象,分别以临淄上河村、临淄所辖村落为考察地点,将当地流传的地方戏曲置入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之中,展开了剧种形成、特征、价值、传承和保护的研究。

四、戏曲教育和戏曲美学研究

戏曲教育除了在专业院校和专业剧团开展,普通学校也是一个教育重镇,部分研究者就此展开了普通学校戏曲教育的研究,如《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开展地方戏曲教学的可行性教学方法研究——以山东梆子教学为例》《山东省淄博市初级中学五音戏教学的实验研究》《山东梆子戏作为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以泰安地区为例》《吕剧进小学校园的实践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航天小学为例》《将“非遗”元素诸如驻泰高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以“山东梆子”为例》(35)唐晓静.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开展地方戏曲教学的可行性教学方法研究——以山东梆子教学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王隽.山东省淄博市初级中学五音戏教学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贾蕙萍.山东梆子戏作为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以泰安地区为例[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毕翔.吕剧进小学校园的实践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航天小学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贾鹏.将“非遗”元素诸如驻泰高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以“山东梆子”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等。研究主要涉及戏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问题与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探索戏曲传承的新途径、新方式,为其他地方剧种的传承提供可兹借鉴的经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化,显现出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有关戏曲美学研究,就山东戏曲而言目前所见篇目不多,如《鲁西南柳子戏美学研究》、《柳子戏表演艺术研究》、《地方小戏的价值判断——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综评》、《渔鼓戏<打板桥>的价值判断》、《从地方戏曲的“戏味”说开去》、《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部分章节)、《吕剧音乐与情感的美学之思》(36)张金凤.鲁西南柳子戏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赵敏.柳子戏表演艺术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夏成方.地方小戏的价值判断——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综评[J].戏剧丛刊,2012,(3);姜慧.渔鼓戏《打板桥》的价值判断[J].戏剧丛刊,2012,(3);李玉婷.从地方戏曲的“戏味”说开去[J].戏剧丛刊,2013,(6);周爱华.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贺小龙,刘晓静.吕剧音乐与情感的美学之思[J].齐鲁艺苑,2019,(1)。等,主要从审美角度提炼个别剧种或部分剧种在剧目、表演、语言、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

五、戏曲地理研究

由于戏曲剧种与生俱来的“空间性”特质,使得戏曲地理研究成为可能。《戏剧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37)王加华.戏剧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J].清史研究,2005,(3)。,是对地方戏曲反作用于地理环境的研究;《交通环境、社会风气与山东地方戏的流布及地区差异》(38)王加华,曹永.交通环境、社会风气与山东地方戏的流布及地区差异[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是对山东地方戏曲剧种整体上的空间分布研究;《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39)何丽丽.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何丽丽.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部分章节),是剧种分布与方言区划关系的讨论;《地理环境与戏曲的扩散——对菏泽地方戏的音乐地理学探讨》《从“文化整合”理论谈戏曲与民间器乐的关系——以菏泽地方戏曲与鲁西南鼓吹乐为例》《菏泽地方戏曲音乐地理研究》(40)李砚.地理环境与戏曲的扩散——对菏泽地方戏的音乐地理学探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李砚.从“文化整合”理论谈戏曲与民间器乐的关系——以菏泽地方戏曲与鲁西南鼓吹乐为例[J].歌海,2013,(3);李砚.菏泽地方戏曲音乐地理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是对某地流传所有戏曲剧种的扩散、整合、存储的研究。戏曲地理研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专题,具有典型的学科交叉(文化地理学、音乐学)研究性质,通过这种研究理路,可以窥见戏曲声腔剧种形成、演变的时空特点和规律,戏曲文化“空间性”特质的成因可以得到阐释。

六、个案式综合研究

所谓“个案式综合研究”系指对某一个剧种的历史、音乐、剧目、表演、语言、现状、传承、传人和创新等多维度研究。从方法论而言,普遍融合运用了多学科的多重研究方法,以求对研究对象获得全面性认知。从学术意义而言,为今后山东地方戏曲研究的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学术基础,为整体性研究累积了丰富的案例。从应用价值而言,是了解山东地方戏曲生存发展的又一途径,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助于认识戏曲与历史、社会的互动性关联,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展开具备一定的启发性。相关研究如《从拉魂腔到柳琴戏——一个剧种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变迁》《即墨柳腔研究》《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莱芜梆子研究》《论五音戏的艺术特征及传承与发展》《非遗视野中的民间戏曲“一勾勾”》《山东诸城茂腔研究》《山东冠县蛤蟆嗡调查研究》(41)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一个剧种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变迁[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肖俊卿.即墨柳腔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何丽丽.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李磊.莱芜梆子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荣飞.论五音戏的艺术特征及传承与发展[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张晓雪.非遗视野中的民间戏曲“一勾勾”[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王增鑫.山东诸城茂腔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钟允允.山东冠县蛤蟆嗡调查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等等。

结语

山东地方戏曲的学术研究概况如上所述,总的来说在声腔剧种历史与分类、戏曲本体、戏曲文化生态、戏曲教育与戏曲美学、个案综合研究等方面积累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但仍有继续推进的空间:

1.声腔剧种历史方面。研究者普遍利用戏曲集成、戏曲志等文献作为研究依据,但因体例所限,历史部分没有做过多的表述。从治史的角度而言,应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志文献,梳理、缕析相关内容,同时与田野考察获得的一手资料、口述史文献相互印证并结合文人笔记小说,以求对声腔剧种的历史文脉有一个真实、清晰、完整的把握。

2.剧种的关注度方面。山东地区共有28个戏曲剧种,基本囊括在已有研究成果中,较为明显的问题是在大小剧种的研究数量上或者研究热度上产生了差别。诸如山东梆子、柳子戏、吕剧等大剧种的研究数量为最,鹧鸪戏、王皮戏、蛤蟆嗡等小剧种的研究数量则显稀少,研究有待加强。

3.研究学理方面。山东地方戏曲得到了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学术关注,各自利用专业知识对山东戏曲展开了历史学、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美学等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研究。相较早期研究,融合交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特点愈加明显,对山东地方戏曲有了多元的洞察和认知。其不足之处在于,缺少整体性研究,如对某一种声腔或同一腔系剧种或某地区内所有剧种的形成、分布、异同的讨论,即上述“戏曲地理研究专题”尤显薄弱,这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走向之一。

山东地方戏曲研究已经累积了一批学术成果,然而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下去,是每一个研究者必须考量的问题。唯有精于反思、不断反思,学术研究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声腔剧种山东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器乐声腔化”三题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关于“二胡演奏声腔化”研究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