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演奏技巧的控制与运用
2020-12-05陈晓志广东省汕尾市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 陈晓志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引 言
唢呐在某些地方又被称为“喇叭”、“号筒”等,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经过阿拉伯、古波斯国传入中国,由于其本身具有发音清晰、刚柔并济等优良的特点,慢慢演化为我国的一种民族乐器。在我国结婚、丧葬、祭祀、占卜、礼仪等活动中,唢呐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的管弦乐器[1]。唢呐的音色具有独特的特色,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表现所要突出的主题,更好的烘托氛围,增强乐曲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唢呐本身也是一种表现力比较强大的管弦乐器。唢呐按照演奏特点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两大派别。南派的唢呐在表演的过程中声音绵柔优美、节奏舒缓细腻、韵味无穷,北派唢呐在表演的过程中节奏偏向于奔放豪迈,声音高亢激昂。一场高质量的表演不仅仅要求乐器本身质量要过关,同时对表演者本身的技术水平有相当高的要求。唢呐经过经久不衰的发展,逐渐沉淀出多样化的演奏技巧以及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比如与舞蹈搭配、与戏曲搭配等等。基于以上等因素,本文主要从唢呐的发展过程、应用情境以及演奏技巧等几个方面对唢呐演奏过程中的技巧以及控制展开论述。
一、唢呐的发展历程以及应用
唢呐,有些地方又称为“号角”、“喇叭”,在公元前就进阿拉伯、古波斯国等传入我国。在金、元时期已经存在,明朝末期已经传遍整个中原地区。唢呐传入中原地区以后,作为一种与大鼓、二胡相结合的有机乐器,逐渐的在民间流行起来。
在古代不仅达官贵族举行祭祀、婚假等采用唢呐,民间也喜好唢呐,比如戏曲等经常与唢呐结合进行演出。民间各种礼数习俗的平稳发展成为激励唢呐不断发展的温床,不仅为唢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而且还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撑。比如将唢呐融入戏曲的演奏、流行曲子的演奏过程中,是唢呐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
循环换气在婚嫁中的应用。在古代以及现代在举行婚嫁活动时,多采用聘请一些具有表演能力的人进行乐器表演,也可以称为“坐棚”。邀请的丧葬乐器班有专门的一块区域供演奏使用。这种情况下的关于唢呐的演奏主要以炫耀技能表演为主。一般唢呐手主要选取一些常见的表演难度不大的曲子进行演奏。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往往还会伴有杂技相关的演奏,比如演奏的过程中鼻孔或者耳朵进行抽烟等等[2~4]。
循环换气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循环换气在舞台艺术上的表演,主要是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展示给观众,陶冶观众的情操。
二、唢呐演奏中呼吸的特点
与日常呼吸不同,在唢呐的演奏中,所用到的呼吸方式具备一定的特点,详细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方面,一呼、一吸所用的时间不相同。日常呼吸时,由于人体肺部具有弹性功能,呼吸肌肉组织会自发完成相应的呼吸动作,呼与吸所用到的时间是相等的。而在唢呐演奏时,呼气所用到的时间长一些,而吸气所用到的时间短一些,这样呼吸的原因,视为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较少无用时间的浪费。第二方面,有意识的强迫呼吸。日常呼吸过程中,所发出的呼吸动作,是消耗过程,完全无意识的自主动作,属于自发行为,不会对其进行控制。而唢呐演奏中,由于乐句的结构,会对呼气及吸气进行控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呼吸,是强迫进行呼吸的行为,需要通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最终目的。第三方面,会有均匀、持续的肌肉紧张感。日常呼吸时,吸气时呼吸肌肉会存在紧张感,在呼气时几乎没有肌肉紧张的感觉,呼吸过程较为舒缓,并没有较大的肺活量要求。而唢呐演奏中,节奏的要求,演奏者吸气动作的完成时间较短,相对来说呼吸肌肉组织会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对肺活量要求较高。呼气环节,需要一定的压力将气流排出,通过呼吸的不断变化控制肺活量,肌肉组织会有持续的紧张感。第四方面,口腔呼吸。日常呼吸时,基本是通过鼻腔进行呼吸,而在唢呐演奏时,在呼吸量上的要求更高,仅仅依靠鼻腔呼吸满足不了演奏要求,需要口腔呼吸配合下共同完成演奏,所以,循环换气过程中,通常是通过口腔进行呼吸。
三、唢呐的演奏技巧
(一)演奏过程中的口腔技巧
在进行唢呐演奏时,其技巧主要是控制呼吸方式。在演奏过程中,采用和正常呼吸方式相同的呼吸方式,演奏过程中进行呼吸时,主要采用口腔呼吸,在进行“循环换气”时,逐渐换成鼻腔进行吸气,此时口腔的自然呼吸主要是依靠鼻腔控制呼吸方式。控制好气体流动方向与舌头之间的连贯协调性对于演奏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演奏的工程中,如果口腔内的气流早于舌头向后移动的时间,就会产生含糊不清的杂音。
(二)演奏过程中的指法的控制
唢呐在演奏的过程中,指法的运用的得当与否直接对于演奏过程中的连贯性以及情感的表达有直接的影响。在演奏过程中,采用第一音孔和筒音结合的方式进行演奏时,对于刚入门的初学者而言是一个挑战。
(三)演奏过程中含哨的技巧
在进行唢呐的演奏的过程中,熟悉含哨的准确位置,并且在演奏的过程中准确的把握,是保证唢呐音色、音品的关键因素,是一场表演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
正确的含哨方法:首先找准唢呐的哨片的准确位置,把哨片放在两片嘴唇的最中间位置,嘴唇与哨座相连接,唇部肌肉距离端口三分之一的位置,唇部的气流的流动引起哨片的波动并发出声音。在演奏的过程中,如果把哨片全部放在嘴里或者放入过多,则不能够灵活的控制气流的流动,口腔内的气流在哨片表面分布不够均匀。结果可能会造成没有声音、发音不准等影响。如果唇部与哨片接触过少,嘴唇的厚度主义遮盖哨片,一旦张口,哨片不会产生声音。此时,如果稍微移动两唇和哨片之间的距离来舒缓对哨片的压力,努力发声,即使能够发出声音,正常情况下也会低于所要求的声音,影响整个表演的效果。
四、唢呐演奏的方法
(一)循环换气的演奏方法
一般不使用循环换气的方法,只有在表演一些连续的比较长的音律的情况下才采用循环换气的方法。循环换气方法的过程主要是:采用丹田控制呼吸力量的大小以及长短,采用鼻子进行吸入气体,同时用嘴巴呼出气体。在进行吸气的过程中,鼻翼的两侧鼓起来,气沉丹田,腹部缓慢往里进行收,使吸入的气流逐渐向上排出进入口腔,根据情境的需要调整两侧腮帮之间气体的含量以及流动速度,把口腔内的气体缓慢的向外部吐出,与此同时,腹部的肌肉逐渐放松,慢慢趋于平衡。在进行后面重复的动作时,只要控制好气流进行以上过程即可。在进行动作衔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在第一个动作快要结束的时候,此时口腔内尚且有残余气体的时候就开始控制鼻翼经过口腔吸入第二口空气,尽量使得两个过程之间衔接连贯,浑然天成,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持长音的持续过程。新人在最初学习这种呼吸方法的时候,可先准备一根饮料的吸管和一杯液体,将饮料管插在液体中,并采用以上的循环换气的过程不断的通过塑料饮料管往液体里面吹气,等到液体里面的气泡均匀稳定的产生时,说明技术已经很熟练了。在进行这样的练习之后转移到唢呐上进行练习,则效果比较明显。
(二)气颤音的演奏方法
气颤音一般采用“~”表示,属于一种吟音。气颤音在音符上的演奏方法是:使劲深吸一口气,在丹田处用力控制气流的方向并且腹部进行有规律的起伏,发出的声音产生轻微的颤动,这样的音乐效果温婉柔和。可以根据乐曲的实际需要对这种颤音进行快慢和强弱调节。这种颤音一般常用于长音的修饰,这种颤音的波动不仅能表现不同曲子的风格,也能展示不同地区的特色。
(三)指颤音的演奏方法
指颤音本身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技巧,俗名“指花”。这种采用手指进行演奏的方法通常用来表现兴奋、欢乐的情感。在一些抒情性比较强的曲子里,指颤音通常用来辅助修饰一些特定的感情。在进行演奏时,指颤音明显地有两个邻近的音符快速的循环出现。循环的频率很快,但是起伏的幅度的不同非常明显。
(四)小臂颤音的方法
小臂颤音的音乐效果听起来和指颤音比较近似,但是仔细辨别还是很容易区分的。它的演奏方法主要是快速的抖动小臂带动手指的运动。主要在垂直于木杆的方向抖动小臂,手指随着小臂的抖动反复的进行闭合音孔和打开音孔的操作而使发音颤动。在演奏的过程中,一般时间上比较持久,在音律上密集均匀。在进行小臂颤音的方法的练习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指保持不动的状态,靠小臂的移动去带动手指的移动。②手指稍稍离开音孔一定的距离即可,不可距离太远。③在演奏的过程中,手腕、手指、小臂要尽量保持在统一水平线上。
(五)齿颤音的演奏方法
齿颤音主要是在音符前加“~”以及“齿”字进行表示,属于吟音的一种。在演奏的过程中,用下边牙齿轻轻地推动哨根,使其略微的颤抖,发出略微颤动的声音。这种齿颤的演奏方法主要应用于吹奏戏曲的演奏,主要分为硬颤演奏和软颤演奏两种方法。硬颤在演奏的过程中,主要是用牙齿直接接触哨根,软颤在演奏的过程中把嘴唇置于在牙齿和哨根之间。
结 语
本文详细的论述了唢呐循环换气演奏的技巧,唢呐在我国具有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性强、表现效果较好的特点。随着国家艺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唢呐在发展的过程中综合了场景效果的需要,传承了其本身的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其本身在表现能力以及表现手法上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唢呐从表现方式以及演奏方式上都有新的突破,逐渐成为一种民众接受并欣赏的艺术。因此,唢呐这个民间乐器逐渐演化为一种民族乐器,逐渐在艺术的殿堂发挥光彩。民族艺术家以及民间艺人共同浇灌铸就了唢呐的辉煌。